2.讓孩子正確的評價自己
要讓孩子正確的評價自己,父母首先就應該起一個引導作用,正確的去評價孩子,幫助孩子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讓孩子認識一個真正的自己。心理狀態尚未成熟的孩子非常容易羨慕別人,這種心態如果放到競爭中去,就很容易過高的估計對手,把對手淩駕於自己之上,沒有勇氣去挑戰。因此,啟發孩子去正確評價自己的競爭對手是非常必要的。
苗苗是個口才非常好的孩子,她要代表班裏去參加年級的“辯論大賽”了,可是她怎麼都沒有辦法讓自己冷靜下來。關心她的媽媽看到這種情況,善解人意地說:“你現在是很緊張,但說不定你的對手們比你還要緊張呢,有壓力的不隻你一個人。你不要擔心發揮不好,自信地拿出自己的水平就可以了。”聽了媽媽的話,苗苗心裏安定多了,不再焦躁。自信地帶著勇氣去參加辯論賽,表現得非常好。
苗苗的媽媽知道該怎麼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緊張情緒不是“特殊”化,自己的對手也一樣會碰到這種情況。這樣就很容易打動孩子的心,讓孩子接受自己的鼓勵,拿起自信繼續比賽。
3.讓孩子有足夠的勇氣接受失敗
有競爭就會有輸贏,太在意競爭的結果往往不利於自己的水平正常發揮。為了讓孩子在競爭結果出來後不至於太失望,在競爭開始前就該給孩子打好“預防針”。
十歲的樂樂歌唱得非常好,經常被老師同學們誇讚,學校裏的大小歌詠比賽他總可以取得很好的名次。這次,樂樂又要代表學校去參加市裏的歌詠比賽了。比賽前,樂樂非常的緊張,但他告訴媽媽說“我一定要拿第一名,不然同學們都會笑話我的”。樂樂的音樂條件是很不錯,可是以他的條件在這樣大型的比賽中要取得好的名次還是很難的。
遇到這種情況,如果父母怕傷孩子自尊心,附和孩子的話,說他一定行,得第一名肯定沒問題,可能就會讓孩子走入這樣一個誤區:覺得自己隻能得第一名。但如果父母直接告訴孩子,說他的能力在這樣的比賽要取得名次幾乎是不可能的,就隻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可能就沒勇氣接下來的比賽了。
孩子敢爭,是件好事。父母在這個時候不妨拋開比賽的結果,輕鬆地告訴孩子,來這裏,就是要唱歌給大家聽的。來這裏唱,哪怕是得了最後一名,也是非常驕傲的。因為能夠唱歌給這麼多人聽,本身就很了不起了,會讓很多人都非常羨慕的。這樣就可以很容易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不再隻關注結果。
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
與人合作的能力已成為當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目前由於孩子中獨生子女數量大大增加,任性、脾氣大、與人合作能力差成為孩子中大多數人的弱點。所以,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是父母刻不容緩的工作。
合作是現代人的一項基本素質與品格。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人真誠合作,他就不可能成功。一般來說,有交往與合作習慣的人,在心理學上被認為是外向的人。外向的人往往能夠自覺地與人交流,做事的時候也喜歡詢問他人,獲得他人的幫助。但是,外向的性格並不是天生的,這種性格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那麼,怎樣來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呢?
1.讓孩子體驗合作的樂趣
成功的合作可以讓孩子產生良好的體驗,這種體驗能夠帶給孩子無窮的樂趣,進而促進孩子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行為。
2.讓孩子與同伴交往
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與同伴在一起,他們可以一起交談,一起分享玩具,一起做遊戲,一起出去玩耍,一起做作業。父母要知道,孩子們應當有他們自己的生活,這種生活是成人社會無法取代的。如果孩子不喜歡與別的孩子交往,父母就更要有意識地鼓勵他(她)與同伴接觸、交往。如果父母和老師因為怕孩子學壞,而過多地幹涉,甚至禁止他們的交往,那就無異於因噎廢食,因為這種交往是孩子獲得合作的能力與情感體驗的最基本的條件,它有利於養成合群性,消除孩子執拗或孤僻的傾向。
3.讓孩子與同伴共同承擔一定的任務
想要提高孩子的交往水平,可以讓孩子與同伴分擔一些任務,並通過力所能及的活動努力完成它。有時,對於一些複雜的任務,可以進行必要的分工,但必須保證他們活動的相互牽製性,以便他們通過必要的主動交往與協調達到總體任務的完成。否則,合作就會變成單幹,不利於培養合作精神。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交給了他們任務,就要鼓勵他們獨立完成,即使遇到困難或者發生爭執,隻能提供谘詢,而不要越俎代庖,代替他們完成任務。
4.鼓勵孩子獨立解決與同伴交往中的矛盾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