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培養孩子的成功品質(5)(2 / 3)

事實上,多角度思考是一種發散性思維。科學家哈定說:“所有創造性的思想家都是幻想家,而幻想主要是靠發散性思維。”確實,發散性思維是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從一點向四麵八方擴散,沿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的方法,它是通過知識、觀念的重新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設想或解決辦法。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加強對孩子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

5.多帶孩子走向大自然

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去學習,一方麵可以讓孩子感覺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麵,大自然能教給孩子無窮無盡的知識,激發孩子創造性思維。

6.讓孩子動手去做

動手動腦有助於萌發孩子的創造性。1983年著名科學家楊振寧博士在隆重的頒獎會上向一名少年授予了青少年發明一等獎。獲獎的是一名16歲的中學生張今,他的父母為他的創造力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在他小時候為他購買能發展感官、發展智力、能動手動腦的玩具,鼓勵他動手實踐。在眾多玩具中拚板最能激起他的創造力,在反複的拚拆過程中發展了孩子的創造力。所以家庭中要為幼兒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和條件,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僅發展了想象、創造性思維,更促進了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7.豐富孩子的知識

家庭要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就應該不斷增進孩子的知識。孩子在家裏一定要有相當的東西玩、相當的事情做,如果不玩不做是不會有所發展的。如果孩子不玩水,不知道水會流動;不會玩冰,就不知道冰是冷的。總之,在豐富孩子知識的同時,要利用社會、自然這天然的知識寶庫,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爬山、涉水,仰望藍天上變化多端、漂亮漂浮的白雲,引起幼兒想象;欣賞美麗的晚霞。這既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又能豐富孩子的知識,為萌發孩子的創造力打下基礎。

8.培養孩子的興趣

興趣是創造的原動力。興趣能激發幼兒學習的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創造的欲望,促進創造力的發展。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家庭中我們發現:當孩子對某種事物有了興趣,會親自動手去實踐;當孩子對製作玩具有了興趣後,會自己搜集各種材料進行製作,碰到困難會想方設法解決,如果自己不能解決還會去向家長求助。

好奇心是興趣的源泉。有的孩子將玩具搞壞不是孩子頑皮,實際上是想看看玩具裏到底有什麼秘密,有了好奇心才會不知天高地厚地拆壞玩具的。我國著名發明家張開遜教授說:“我所具有較高的創造力首先應該感謝我的媽媽,在我幼年期媽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向我提出一些問題,啟發我動腦筋、想問題,培養我的好奇心與想象力。同時,媽媽從不因為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拆壞東西而打罵我。”正是這位母親教子有方,善於引導,才使他後來成為取得突出成績的發明家。

培養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

當今世界,全球經濟一體化,社會變革速度加劇,這些都讓人們認識到:一個不敢去競爭的人,將麵臨被淘汰的危險。因此,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適時地鼓勵孩子勇敢地去參與競爭。

競爭意識是一種積極、奮發、不甘落後的心理反應,它是產生競爭行動的前提。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鼓勵孩子參與競爭,對孩子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可是,有很多的孩子都對競爭有恐懼心理。他們害怕跟別人去比,害怕失敗。就算自己有實力取得勝利,也擔心各種各樣的意外可能會讓自己丟臉。社會不是溫室,父母不可能扶持孩子一輩子,孩子遲早都要走向社會,去麵對無數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經驗相對比較豐富的父母又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麵對競爭呢?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1.讓孩子知道競爭的重要性

社會競爭無處不在,在競爭中鍛煉自己的人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成熟的麵對生活。

做父母的應該提前培養孩子的“危機意識”,讓孩子認識到,隻有具備知識和技能,學會怎樣抓住機遇才能領先。隻有在競爭中充分表現自己,才能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隻有在競爭中不斷挑戰自己,進一步奮發向上,才會更自信。

當孩子沒有自信,不敢去競爭的時候,父母不要指責孩子“膽子小”、“沒用”等等,而要找出孩子為何沒有自信的原因。幫助孩子去改變心態,拿出自己的勇氣來,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