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處在創造力的萌芽階段時,他們好動、好問,對周圍的環境有強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創造力主要取決於後天的培養,青少年時期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關鍵時期,現在很多家長都注意發掘孩子的智力,事實上,如果父母注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孩子的智力也能快速提高。
1.營造寬鬆和諧的家庭氛圍
調查顯示,處於寬鬆、和諧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往往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而處於專製、壓抑或者過分溺愛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創造力。這是因為在專製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沒有發言權,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也就缺乏創造力;在過分溺愛孩子的家庭中,由於父母都圍著孩子轉,孩子怎麼說,父母就怎麼做,也不利於孩子形成創造力。
在寬鬆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孩子的人格受到尊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民主的,有什麼事情,父母與孩子一起商量,共同想辦法。如果孩子的意見比較中肯,父母就應該聽從孩子的意見,這樣可以鼓勵孩子積極開動腦筋,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事實上,許多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在少年時代都不是“安分守己之輩”,他們經常會冒出一些奇思怪想,有時還會闖禍,因為他們總是喜歡去做一些別人沒想到的實驗。由實驗導致的爆炸也非常多。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獲得者克裏克,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庫柏,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獲得者休伯爾,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恩斯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令人費解的是,這些科學家的父母並沒有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去嗬斥孩子,而是采用一種寬容的態度,既使孩子從中接受了教訓,又保護了孩子的科學愛好與創新意識。
由此可見,要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父母一定要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家庭環境,容忍孩子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允許孩子堅持自己的“奇談怪論”,因為這些正是孩子創造力的來源。
2.鼓勵孩子的探索活動
好奇是孩子進行創造活動的動力,好奇心愈強,想象力愈豐富,創造性就愈高。孩子通常對許多事情都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個明白,他們是無所畏懼的,他們喜歡冒險,做危險的遊戲,並能從中獲得樂趣。父母不要抑製孩子的探索活動,而應該引導孩子大膽去想,允許他們創造性地嚐試。
兒童文學作家嚴文井說:“人應該有探索,有追求。這些都要從幼小時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做起。”家長們總是對孩子說:“太危險了,你可不能玩呀!”“這麼可怕的事情你想參加嗎?”“我看你還是在家看看動畫片算了,這種危險性太大的活動不要參加了。”
事實上,孩子們在探索活動中得到的不僅是樂趣,還有思維和能力的發展、創造力的發展。美國幼兒教育就非常注重讓孩子們在各種冒險活動中去體驗各種情境,探索新奇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和生活環境,經常利用節假日帶領孩子接觸各種新鮮事物。認識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礎就越寬廣,就越有可能觸發新的靈感,產生新的想法。那種隻想把孩子關在家裏,隻想讓孩子寫字、畫畫的方法,隻會把孩子培養成書呆子,絕不可能培養成有創新能力的人。
3.正確對待孩子各種各樣的提問
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種求知的欲望,他們心中有著無數個“為什麼”,想了解這個奇妙世界的本來麵目。提問就是一種思考和鑽研,是具有探索意識的表現。孩子從會說話起,就開始會提問。由於年紀小,他們所提的問題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無法回答,但不管問得怎樣,說明孩子是在思考和探索。如果成人用習以為常的姿態和不以為然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這種求知衝動就會被逐漸扼殺。
因此,作為家長,應該心平氣和地、認真地對待孩子的各種問題,不能因為有的問題顯得太幼稚而一棍子打死,是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對孩子的提問表現出自己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這樣,孩子提問的欲望就會不斷增強。
4.啟發孩子多角度思考問題
天才往往善於從他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他人沒有發現的辦事角度。達·芬奇認為,為了獲得有關某個問題的構成的知識,首先要學會如何從許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構建這個問題。他發現自己看待某個問題的第一種角度太偏向於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他就會不停地從一個角度轉向另一個角度,重新構建這個問題。隨著視角的轉換而對事物從不同角度進行理解,從而理解得更加深入,最終抓住了事物的本質。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經常引導孩子多角度看待和分析事物,逐漸養成換一個角度想問題的好習慣。例如,紙張除了寫字外,還有別的用途嗎?椅子除了可以用來坐,還有什麼作用嗎……其實,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個事物,都可以作為啟發孩子多角度思維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