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培養孩子的成功品質(4)(1 / 3)

4.培養孩子堅持的習慣

孩子的興趣常常會很快轉移,因而不少孩子今天學鋼琴、明天學電腦、後天再學繪畫,到頭來卻什麼都沒有學好。心理學家指出,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學習對培養毅力往往起負麵影響。不妨鼓勵孩子一心一意專心致誌地做某件他感興趣的事,在獲得成功之前決不歇手。由於目標明確,孩子自己會要求自己克服困難堅持到底。即使遇到挫折也會不打退堂鼓,實際上孩子堅持一件事本身,即是對自己意誌力的培養和考驗。在孩子小的時候,無論是玩耍、看“小人書”,還是學習、做事,都要有始有終,養成習慣。如孩子學洗自己衣服,絕對不準借口累或手疼半途而廢……長此下去,就會習慣成自然,堅持也不再是難以克服的困難了。

5.為孩子設置障礙

父母應有意識地給孩子設置障礙,為其提高克服困難的機會。如,讓孩子參加一些對他來說興趣不大的、平凡的或情緒上帶點不愉快的活動。不要怕孩子吃苦,更不可力圖減少生活和學習中的難處,倘若把孩子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都有清掃的幹淨,他現時可能表現的平平安安,日後則會失去通過坎坷道路的能力。

6.展開競爭

想讓孩子把一件事情幹好,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進行比賽,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積極性,還能讓孩子最大限度的體會勝利的喜悅,當然,孩子其實很難戰勝父母,可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的精神,父母可以故意讓這他點。並在幹完事情後給予孩子表揚。

7.孩子遇困難時多給鼓勵

父母要適時、適度地給孩子肯定和讚許,期待的目光,溫存的微笑、親切的撫摸,對孩子都是鼓勵。在孩子完不在計劃時,父母要具體分析,切忌說“我就知道你幹不成事”等喪氣話。當孩子在接受意誌力考驗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挫折,出現意誌消沉。這時,父母要給予幫助、鼓勵,讓孩子鼓起勇氣過難關,使孩子得到很好的意誌力的錘煉,從而增強毅力。

8.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毅力。他人製定的規則是強加的,屬於外力約束,而自己製定的是內省成分,易於自律。不妨和孩子商量製定家庭規則,以便共同遵守。如,進他人房間要先敲門;下棋、玩遊戲要按規則決勝負;特定時期不許幹擾他人等。即使父母違規也要受罰,讓孩子懂得規則的嚴肅性。

9.加強體育鍛煉

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強體質,而且還可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即培養了堅強的毅力,尤其是那些需要堅持才能完成的運動項目,如慢跑、遊戲、爬山、登樓等,對鍛煉孩子的意誌力更有效。當然父母的要求也不能過高,因為運動水平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的,逼迫孩子一步登天往往事與願違,不僅達不到鍛煉意誌的目的,反而挫傷孩子的身子骨和寶貴的自信心,最終使孩子視堅持為洪水猛獸。

10父母要做出表率

如果父母自己都缺乏毅力,那麼要求孩子有毅力基本上是一句空話。很難想象一個冬泳時因怕冷而半途而廢的父親能培養出不屈不撓練長跑的兒子,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首先也得做到。要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父母要給孩子創造有利的條件,這樣才有利於發展孩子的自主性。當然,在孩子做的過程中,父母還要不斷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有益的交流,鼓勵孩子,評價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務。這樣,孩子才能不斷地進步。

對於孩子的自主性培養,說起來父母們都感覺應該重視,但實際做起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吃飯的時候,父母嫌孩子吃的慢或是怕把桌子、地板弄髒,孩子都五六歲了還要父母喂飯;孩子跌倒了,用企盼的眼神看著大人,很多父母都是連忙的把孩子抱起來,還要用力的敲打地麵幾下,以此為孩子報仇;孩子不願意學鋼琴,可是父母卻按自己的意願強迫孩子學下去,甚至不惜動用強迫的手段……這種看似“愛”孩子的做法,往往對孩子自主性的培養套上了無形的枷鎖。其實,父母需要做的是讓孩子擁有自主的能力。

1.讓孩子自己往前走

或許在父母的懷抱裏是安全,孩子也都喜歡依偎在父母的懷抱中。但是,孩子不可能永遠等在父母的懷抱,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他必須走出去。因此,父母必須讓孩子試著擴大自己的生活空間,這樣才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孩子永遠都不走出去,永遠生活在父母的關愛之下,那麼,孩子永遠都隻會裹足不前。

2.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

有些人認為,隻有成年人才會安排自己的時間,孩子還沒有這種能力。於是,孩子的時間完全由父母安排,孩子隻是負責執行。然而,父母可能沒有想到,這樣一來,孩子的自主性永遠也培養不起來了。因此,父母要從小讓孩子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每天給孩子一段自己支配的時間,隻要不出危險,孩子可以自己安排最願意做的事。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學會自己安排時間,也會懂得珍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