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位於山東省的南部。五月初,臨沂城完全是一個芬芳沁脾的洋槐花的海洋,花團錦簇,好似朵朵白雲飄浮在山腰,滿山遍野都是。因為是山區,遠離交通要道,這裏曾經非常貧窮,近些年來這裏發展了傳統農業,建立了一些中小企業,城市開始發展起來了,這都要歸功於這裏辛勤勞動的居民。舉個例子說吧,十幾年前,尤恩生還是當地一家企業的司機,而現在卻已擁有兩家緊固件廠(國泰),資產約兩億人民幣。在最近的一次臨沂之行中,我有幸參加了尤恩生第二家工廠的開工典禮,工廠位於莒南縣尤恩生老家的村子裏。尤恩生瘦瘦小小的,在家鄉建工廠就是為了給同村人創造就業機會,現在這家廠已經有200名員工,他的緊固件也已遠銷國外,其中包括意大利。廠長是浙江寧波人,有著豐富的商業經驗,開放的經商頭腦。就這樣,當地農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村子裏看著到處都是新的,原先麥稈屋頂的老房子都用作了倉庫。坐車經過的是一條修得很好的省道,其中有一段還是北京到上海的高速路延伸路段。一路上我欣賞著怡人風景,遠處的山丘上遍布鬱鬱蔥蔥的栗子樹,這是莒南縣的特色農業,還有密密麻麻的花生樹,綿延起伏的茶樹。栗樹園都是女人們打理,男人們都在附近城裏打工。栗子渾身都是寶:栗子肉,甚至是栗子葉和枝條,當地人都用作原材料製成手工藝品銷往日本。這些栗樹園已經成為成功的範例,幾年前中國的國家領導人,如胡錦濤,朱鎔基,溫家寶都曾經到訪參觀。在當地的一家飯館裏可以吃到本地特色菜肴,如美味的野菜,炸蠍子,炸知了。在這裏我與企業家王勇進行了交談,他也曾是當地的政府官員,他告訴我說:“我們縣大約有一百萬人口,最近兩年,我們正推動栗子產業成為當地的優先發展產業,幫助農民增加收入。當地的栗樹園大約有16600公頃,農民80%的收入都來自栗樹產業,約有2000人從事該產業。為提高產量及質量,我們引進了新技術,但我們還想發展另一個品種,含糖量較高的油栗子。我們的產品有95%都銷往國外,尤其是日本。打開國內市場已經兩年了,全國有四個點,包括湖北和北京。我們的花生種植量位居全國第二,這裏屬於半幹旱氣候,屬於嶗山山脈的一部分,大風天氣,石灰質土壤,非常適宜花生的種植。”
他接著說:“至於茶,這是典型的南方植物,是在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農業學大寨’引入莒南的。那時候到處都種茶樹,現在少多了,因為這裏四季分明,相比南方又少雨水。茶樹種植大約有3330公頃。這裏茶的特點是茶葉厚而大,浸泡時間長,苦味持久,不過我們這裏的加工工藝不行,最近才有些發展。我們縣的西部地區種植水稻,一年兩季,頭一季是小麥,後一季是水稻。”
楊永早是石蓮子鎮的鎮長,石蓮子鎮位於莒南縣的西北部,也是一個農業重鎮。楊永早介紹說:“我們這個鎮下轄48個村,45000名農民,還有一些企業。我們的農業已經相當發達,特色農業有:蘋果、鮮葡萄、桃子、草莓,種植麵積約660公頃,還有蔬菜、栗樹、櫻桃樹、檸檬樹、小麥、小米和花生。這裏的水量充足,是從沭河引過來的,還挖了水庫和井,可以用地下水,修建了水渠以防幹旱。這裏傳統農業的花生種植大約有1200公頃,收入可觀:將花生烘烤,榨成食用油,出口到整個東亞地區。草莓種植大約每畝有1萬元人民幣,相當於1000歐元的收入。”
莒南縣的農學家倪先生是當地現代栗樹園種植的發起人,也是正在推進的成功試驗模式的創建人。當我詢問如何進一步增加產量和農民收入時,農學家回答說:“光靠發展花生、栗子和草莓是不夠的,我們要引進蘋果和櫻桃的新品種,這樣帶來的收入更可觀,因為現在我們的人工成本還是很低的。每逢栗子的收獲季,就有全國各地的采購商來我們這裏,基本都銷往日本和韓國。”
臨沂南麵的臨沭縣因柳條工藝而聞名。用作原料的特種柳樹在那裏是滿山遍野。這種樹能高達兩米,將枝條褪去樹皮後,放置水中,使之柔軟,便於之後的加工。在一片柳樹地前,柳條製品公司(沂蒙青柳公司)經理王勝文告訴我:“我們種植了300公頃的柳樹,這是發展了一個世紀的一種特色文化,隻不過成規模的發展隻是在10年前。有幾個鎮是全民都在從事這行,成千上萬人種柳樹,然後根據公司訂單在家生產,一年大約能賺6000—10000元(約600—1000歐元)。這樣,農民們,特別是農村婦女還可以呆在家裏兼顧農活,增加了收入。我們負責下訂單,收貨。這個鎮裏有100家像我們這樣的柳製品公司,都有出口許可。我們剛從廣交會回來,又拿到了不少訂單。我們向美國和歐洲出口,特別是意大利、西班牙、德國,還有泰國。但還缺少國內市場,因為中國人多喜歡塑料製品,使用比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