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內蒙古草原行(1 / 3)

蒙古草原漫遊記(2004年)

讓內蒙古聞名於世的,是那片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碧藍的天空,天空中飄著大片的白雲,這些雲團是被中亞的強勁氣流而吹來的。我們從北京出發北上,已經坐了12個小時的車了:車駛上了張家口的群山,在山頂上可以看到長城的輪廓,以及雄偉的烽火台,我們已經到達了1000米高的蒙古高原了。開始的公路兩邊還可以看到樹木,但逐漸地,樹木就變得越來越稀疏了,而土地也變得更加幹旱了,還有大片的黃沙。最後,就隻剩下草原了,一望無際的綠地被綿羊群和山羊群零星點綴著。那時正值八月底,所以草已經開始泛黃了。這一景觀令人速生讚美之意,同時又具有一種強大的和平感……極度的寧靜令人精神愉悅,從一座像北京那樣汙染嘈雜的大城市突然到了這裏,這種愉悅感就格外明顯。公路還在修,所以柏油並沒有鋪全,公共汽車、吉普車和摩托車所留下的輪胎痕跡破壞了草原的輪廓。事實上,如今的蒙古人並不在草原上騎馬,而是騎摩托車或開吉普車:我甚至還看到了一位年輕人用摩托車把羊群趕到牧場,開著他那賽車般的摩托車,這位年輕人在草原上朝著某一方向拐著彎前進。除了這些,在附近所能看到的蒙古包少之又少,而我們卻習慣地認為蒙古包會遍布在蒙古草原上。牧民們都變成宅民了!經過旁邊的村子,我看到了一座座磚瓦平房和牲畜圈,我們距離傳統的蒙古包是多麼遙遠啊!另外,我看到草原都被圍牆圈起來了,這是反映如今牧民生活的另一證據。

在擠滿蒙古族人和漢人的的公共汽車上,突然,一位老人下車了,他要去哪呢?周圍隻有一望無際的空地,不過在一座高山之後,出現一片廣闊的湖麵,幾處房屋映入眼簾。這位老人沿著路基朝著那邊走去,頂著風吃力地前行……天色正在變暗,烏雲密布,他能在下雨之前趕到家嗎?坐在我旁邊的是一位工人,他正從事著修建連接二連浩特和錫林格勒的長達350公裏的柏油路:這位工人麵色發黑,棱角分明,體格健壯,他來自黑龍江,在內蒙古工作已經兩年了,冬天才回家,那時候的內蒙古氣溫已經達到零下30度了。他去位於蒙古邊境的二連買東西了,花掉了所有的錢,現在他要回工地了。在我前麵坐的是一位50歲的婦女,麵容靚麗,她乘車回蘇尼特的家。在二連公共汽車站,她的丈夫自豪地介紹給我說:“這是我的女人!”另外,他還邀我學習蒙古語,他覺得蒙古語很簡單,隻要三個月就能入門並開口講話了!蒙古人都很純樸真誠,他們很開朗,而由於長期在蒙古包裏生活,他們也很好客,如果有遠客造訪他們的蒙古包,那麼這就是一個季節裏的最重要事件了。在望不到頭的公路上,有人騎著自行車過來了,他要去哪呢?又有人徒步在路邊那通向地平線的小徑上徜徉:這便是蒙古大草原的神秘所在,極度的孤獨之中充滿著溫馨,低草中點綴著的雛菊和紫羅蘭散發出陣陣清香,還有罕見的高莖灌木叢,人們用各種方式將高莖杆編織在了一起。很少見有人騎馬:其中的一位騎手將他的馬拴在了籬笆上,站在一座小山坡上抽著煙。他身著一件藍色的蒙古長袍,對於他來說,時光顯然有另外一種價值。在遠方的一座小山頂上,凸出了一座白色的蒙古包,旁邊是一副隨風快速旋轉的螺旋槳,具有發電功能。

一定要在蒙古包裏住上一夜,這是不容錯過的!特別是在西烏珠穆沁大汗之城旅遊度假村的那些蒙古族姑娘們的祝酒歌陪伴下。客人們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教授,他們在晚宴上點了一隻烤全羊。

我想在布滿蒙古包的度假村住上一夜,為的就是欣賞大草原的日落和晨曦之景。實際上,太陽很快就落入了遠山之後了,地平麵變得暗淡,越來越冷了。在主蒙古包前,小夥子們和蒙古族姑娘們在篝火附近載歌載舞。蒙古典型的樂器是馬頭琴,馬頭琴有兩根弦,方的木箱,長長的琴頸,末端是一個馬頭,演奏起來聲音深遠憂傷。

當然,我們的帳篷內是有床的,連洗手間都有,這豪華待遇我好幾天沒享受過呢!5點鍾,我睡醒了,打開染成紅色的木頭窗:在東方的一條玫瑰色彩條在幾片雲中越拉越長,最後分散開了。在清晨的寒冷中,其他蒙古包中的客人們也出來欣賞這一勝景,他們發出興奮的呐喊,或是沉默以示尊重。輕浮的雲又飄了回來,籠罩住了天空,變成了粉色。隨即在東方升起了一塊圓盤,賜予草原光和熱,賜予草原居民們生命。在大自然的美麗和和平麵前,人們怎能不被感動?在城市中,我們已經將這一基本的事實所遺忘,而蒙古人卻沒有,他們繼續把大自然當作值得信賴的夥伴,因為大自然養育了他們,賦予了他們靈感。

蒙古人的運動也和戶外的生命有關。他們的運動是賽馬,摔跤和射箭。8月28日那天,我有幸在錫林格勒參加了一次小的那達慕(蒙古語:Naadam,蒙古節日),活動是在離縣城17公裏的地方舉行的。在早晨還有些下雨,我躲在蒙古計時員的公共汽車裏了。好在風開始刮大了,天空又重新放晴了。當地的組織者到的時候,應該說他們已經遲到很長時間了,賽馬開始了,比賽路程是一萬米,有十來個蒙古小夥兒參賽。在這之後是摔跤(蒙古語:buhe),在這項運動中,兩位壯漢相互抓緊,努力將對方摔到地上。現在一場摔跤比賽的時間是15分鍾,但有時也會持續一整天。如果兩個人都摔不倒,那麼就在地上劃一個圈,誰出圈就被判負。摔跤選手們穿著寬鬆的白布褲子,上邊裝飾著花紋,而胸前是要敞開的,以展示肌肉。他們的肩膀和脊梁被皮塊覆蓋著。冠軍選手們會戴上彩帶,每條彩帶都代表著一場勝利。在錫林格勒的那次摔跤比賽上,有128名勇士報名,采取雙人對決形式。這就是對於這些冠軍選手們的介紹:蘇赫,巴揚珊特和蒙胡來自錫林格勒,巴亞拉同樣來自錫林格勒,阿德亞來自東烏珠穆沁旗,是全國冠軍,布穆布爾,同樣是全國冠軍……在激烈的角逐之後,賽會宣布冠軍得主是巴楚赫。

巴楚赫,今年37歲,來自錫林格勒的潮河縣,是一位牧民,參加過多場摔跤賽,包括國家級的。有趣的是,這場勝利為他帶來了10000元(1000歐元)的獎金。亞軍則得到了5000元。

那天還進行了青年組別的比賽,那些小夥子們從小就在蒙古包前練習摔跤,現在則在學校的體育課中練習。

射箭比賽有60位參賽者,在這之中,有一位身著藍色綢緞的女性鶴立雞群。她叫圖婭,在西林格勒市政府工作。從小就酷愛射箭運動,那天她獲得了亞軍。可惜的是,弓是現代的,是用塑料和鋁製成的。我得知曾經一度丟失的傳統結構藝術,很快就會被找回來了。

在西烏珠穆沁旗鎮內,我有幸得到了在市政府工作的李雪英女士的引導,她向我介紹了當地的情況。西烏珠穆沁旗位於錫林格勒以西150公裏,以其大草原之美而聞名。首先西烏珠穆沁旗看上去就非常多彩現代,寬闊的公路兩旁是盛開的花壇。在文化廣場聳立著袞布紮布的銅像,他是當地的一位18世紀的蒙古學者。

李女士介紹說:“袞布紮布出生在這裏,在清朝時他編寫了蒙古族編年史《恒河之流》。袞布紮布懂四種語言:蒙古語、藏語、漢語和滿語。他還曾留學蒙古、韓國和日本。在去年8月21—22日,我們旗組織了關於貢布紮布的座談會,中外學者都參加了活動。還在我們所在的文化廣場豎起了這尊銅像。”

在廣場的一邊矗立了一所剛剛修複的藏傳佛教寺廟。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過去蒙古人是信奉藏傳佛教的。李女士補充道:“曆史上,我們這裏是以摔跤而聞名的,我們的鬥士們經常在全國比賽中獲得金牌。最偉大的摔跤冠軍們都出生在這裏。為了豐富當地旅遊業的內容,我們還推出了摔跤主題,從7月28日起之後的五天內,我們組織了全國摔跤競賽,2048人參加,是世界級別內規模最宏大的摔跤比賽,來自全中國的800名記者到場報道。這場比賽是那達慕大會的一部分,吸引了大量旅遊者和牧民。我們邀請了全國的摔跤冠軍,結果還是我們的勇士贏得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