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內蒙古草原行(2 / 3)

我們的草原比錫林格勒盟更美。牧民的年收入大概在4000元。現在他們都很居家了,1989年,草原的分配製從我們這裏開始,分配製是根據家庭成員的數量而分發地皮的。這種分配製度大大增加了牧民的積極性。西烏珠穆沁旗是內蒙古十大牛羊肉生產基地之一。我們有超過20家的牛羊肉加工中心,我們的肥尾羊是優良品種,肉多無野味。它們飲的是天然水,吃的是優質草,因此我們還將肥尾羊銷往中東。就在幾年前我們還賣活牲畜,但現在不了,因為在當地加工牛肉會讓我們獲得更多的盈利。我們的工作主要依靠穆斯林員工,所以外國穆斯林客戶非常信賴我們的產品。

今年,我們有37個孩子通過了高考。我們旗有一項基金會來幫助貧窮的孩子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孩子們住在學校裏,他們的生活狀況有了很大改觀。我們這裏首先進行民族教育,另外,我們已經沒有成年文盲了,這要得益於在該領域的強力投資。我們的鄉鎮有兩萬居民,共有4所小學校和3所中學,其中的一家是蒙語學校。”

這一代最美的地方之一是一片一望無際的草原,在那片草原上流淌著長河,這條河在草原的綠色中任性地流淌著,營造出了一種美妙之景。在這裏我遇到了一位牧民,他撐好了蒙古包來迎接遊客。根據他的介紹,這裏叫做胡德爾沁(音譯:Huudelchin,蒙古語中“遊牧部落”的意思)盟。我們剛剛翻過的山叫做加海廷霍舒(Gahaitiin Hoshuu,蒙古語“野豬山”的意思)。他來自附近的一座村莊,叫做三下頭(Saishaalt音譯),今年28歲,開蒙古包已經4年了,今年因為修路,隻有一百來名遊客。一個日本人旅遊團在這裏整整呆了10天。長河與前麵不遠的一條小河交彙。河水是由一座10公裏外的山中湧出的,在那裏有一片森林保護區。

讓我們從草原上告別吧,Byartai(蒙古語:再見)!

蒙古包、牧民和手機間的淵源(2004年)

錫林格勒是內蒙古的一座城市,以它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而聞名於世。目前,錫林格勒草原的防護已經成為了一大熱點問題,為了獲得這方麵的第一手資料,我向錫林格勒草原工作站副站長石岩生尋求了幫助。

他介紹說:“工作站於1952年成立,那時工作站還叫做拖拉機站,70年代才更名為工作站。現在我們的工作旨在通過限製牧民飼養牲畜來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這裏的生態環境直接影響著首都北京的生態環境。從2000年起,中央政府每年都會在這個項目上投資上億元,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在2000年之前,草原的狀況還算正常,但隨之而來的幹旱,讓這裏的青草不再成長,沙塵暴也逐漸增多,你們北京也有沙塵暴。不過現在這裏的狀況好多了。”

對牧民的政策是什麼呢?“他們可以根據自己擁有的牧場規模來飼養牛羊和馬。在1979年後的30年裏,牧場都是由個人承包的,牧場的規模是根據個人所有村莊的麵積或‘旗’(蒙古語:Xoshuu)來分配的,一般地,一個六口之家會得到大約8000畝的牧場。這樣,牧民就可以通過改善草坪質量和密度來進行自家農場的保護了。他們隻能夠用自家牧場的草來喂養牲畜,而在冬天為了得到草料,他們也用耕種的玉米來作為飼料。另外,根據‘少拿一點,多給一點’的口號,他們也不用再交稅了。”

牧民們的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了嗎?“這需要具體時期具體分析。在1998年之前他們可以飼養任何想飼養的牲畜,那時的收入自然會多一些,而現在有了限製,他們的收入就減少了,另外,隨著更多年的幹旱,他們的生活變得異常艱難。牧民們的年均收入大概在3000—4000元左右。”

工作站的專職工作是什麼?“我們教牧民們種玉米,選出質量最好的玉米;在收獲玉米之後,我們還教他們如何將玉米變成飼料等等。另外,我們還致力於抗四害,實際上在近幾年,隨著草原環境的進一步惡化,蝗蟲和老鼠的數量在驟增。出於環保考慮,4月到5月末的這段時間裏,草原牧場是禁止進入的,所以牲畜們的飼料就是玉米。國家還下發了其他高質量的飼料,而我們中心則負責讓這些飼料富含足夠的維他命。牧場恢複的情況還是不錯的,但由於連年幹旱,某些地區的狀況還很嚴峻。”

大草原的草質如何呢?“錫林格勒盟(蒙古語:Aimag)擁有3億畝草原,占其總麵積的97%,這其中有2.75億畝是可以利用的。在近幾年,我們創造出了一些人工草原,在上邊種了草。我們用生長在澳大利亞北部和其他種類的草都做過試驗,但這些草隻在第一年有著不錯的長勢,隨後便枯萎了。所以我們更多利用的還是當地的草種。每名牧民最多可以用草原上的5畝地耕種,每畝可以收4000—5000公斤的玉米,這就保證了牲畜們的冬天飼料。”

現在養得最多的牲畜是什麼呢?“這要看市場需求,但也會根據環境狀況來選擇。我們這裏的冬天很冷,溫度可以低到零下三十五六度,每年會有7個月的霜期,這就需要牲畜適應這些條件。我們曾經從澳大利亞和歐洲進口過一些優良品種,但事實說明,還是當地的那些品種適應能力最強。我們這裏不適合肉牛生長,而從新西蘭進口來的奶牛更能適應這裏的氣候,但飼養這些奶牛需要大量的水源,而在盟裏,隻有東部才有水,因此西部是不能養牛的。這裏的牧民們主要養肥尾羊。

剪下來的羊毛會被送到河北進行加工,因為這裏的羊毛加工廠由於技術缺乏都關閉了。我們這裏加工肉製品和奶製品:北京著名的涮肉館東來順,所用的羊肉就來自於我們的蘇尼特地區,那裏的野生草質量非常好。酸奶、乳酪和肉食是牧民飲食的基礎,現在他們也吃蔬菜,蔬菜是在地裏種的,有土豆、南瓜、白菜和蔥,所以說他們的飲食結構已經得到很大改善了。

現在的牧場上很少養馬了,因為不需要靠馬來把羊群帶到牧場上,另外軍隊裏對馬的利用也減少了;現在的牧民不騎馬,而是騎摩托車。運輸也可以用北京產的212吉普車,80%的牧民都擁有一輛212吉普。

在曾經的蘇尼特地區還會飼養國家保護下的駱駝,不過數量也減少了。”

為了檢驗一下專家的介紹,我造訪了一位錫林格勒北部東烏珠穆沁的牧民。盡管這位牧民家住一層的磚瓦房,但他是在他家旁邊的帳篷裏與我見麵的,他隻用帳篷來迎客。

這位牧民名叫寶青達賴,49歲,生有一子一女,兩個孩子都結婚了。根據1984年製定的人均3300畝規劃,他家有18000畝草原。他在這裏有12000畝,另外6000畝在別處,冬天和春天時,他們有時會過去。他們騰出了50畝用來耕種玉米,作為牲畜的飼料。他家有兩口井,800隻肥尾羊,70隻肉牛和10匹馬。他們的牧場都是用柵欄圍起來的。在他們村裏有270口人,村子占地麵積68萬畝。由於要履行保護草原的新政策,他們在4月到6月這段時間裏是不能放羊的。一隻羊的市場價大約是300元,而一匹馬的價格要超過2000元。他們自己來做乳酪和酸奶,一方麵是供自己食用,另一方麵是要出售。除了家裏人,他們還有一對夫妻助手,女人負責擠奶,男人負責將牲畜趕到牧場上。

聊著聊著,就到了喝茶的時間啦!在那裏喝的是奶茶,將茶葉放入燒開的牛奶中,在裏邊還要放入黃油,硬乳酪和烤小米,那天下著雨,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是非常有營養的飲料。

喝茶之餘,我問寶青達賴:“蒙古人懷念過去的遊牧生活嗎?”他回答說:“事實上,在過去的遊牧生活中,我們也會在某些季節去到同一塊牧場,而在施行牧場承包製之後,個人區域的劃分當然就更加明顯了。新的牧場分配是在家中進行的,父親將土地分給自己的子女,這樣的事情就不歸村子裏管了。所以說,如果孩子太多,家庭就會走向貧窮,因為牧場是有限的。至於年收入,大概在八九萬元,比過去要好得多。不過我們們要遵守國家政策的規定,也就是不能再在承包土地上養那些不允許飼養的牲畜了,否則草原就會遭到破壞。現在所有的稅務都免除了。我們擁有一輛摩托,一輛拖拉機,一輛吉普,一部固定電話,還有一部手機。然而,不享有醫補,看病吃藥都要自己掏錢。我兒子打算繼續當牧民,就像當地的很多年輕人一樣,他們在上完中學之後就會到大草原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