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塞當地,民歌信天遊並不比前兩種藝術形式遜色。很多學習藝術的年輕人也慢慢地參與到民歌的演唱中,推動當地的旅遊業發展。
民歌旋律《三十裏鋪》唱到:
三十裏平川四十裏水
七十裏路上眊妹妹
白格生生臉臉齊格錚錚牙
毛格蘇蘇眼眼看什麼
東山山日頭西山山落
哪搭兒想你哪搭哭
在漢語的民歌旋律中經常會有一些重複的方言詞彙,這樣會使旋律滿富激情和色彩。和剪紙一樣,演唱民歌信天遊是黃土高原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講述了生活中的快樂與痛苦,希望與失望,充滿了熱情與詩意。另一個我覺得非常美的旋律唱到:
清水水的玻璃隔窗子照
紅口口白牙對我笑
雞蛋殼殼點燈半呦半炕明
燒酒蠱蠱淘米也不嫌你窮
剪紙、腰鼓和民歌信天遊是中國正在尋求保護的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安塞縣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進一步開發這三類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安塞縣已經製訂了一個強大的經濟發展計劃,因此每年都會舉辦各類的活動,吸引了很多的遊客和愛好者。與此同時,這三類民間藝術也已經被列入了當地學校的課程,為培養下一代藝術家做著準備,這確實是一項值得欽佩的事情。目前在全中國範圍內,剪紙藝術已經延伸到了現代藝術和內部家裝的領域,得到了很多中國人的認可。
在陝西省安塞縣以南100多公裏的宜君縣,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了民間剪紙和農民畫商業化運作的又一個成功範例。該縣的文化中心坐落在海拔1200米高的綠色山區,這裏已經連續多年為當地女性開設培訓課程,她們也由此學有所成,工藝聞名世界。展廳的牆壁上掛著她們在美國和歐洲參展的證書,這對於在黃土高原一個偏遠的山區來說,簡直是一件很難想象的事情。
在參觀文化中心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一些女人正在為她們的作品著色。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員郭華告訴我們,這裏的農民畫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2年這些藝術家運用看待人和動物的三維視角創作出了一批作品,因此被譽為“東方的亨利·馬蒂斯”。這些作品色彩鮮豔,給人以快節奏感,非常典型。從2004年到現在,文化中心已經注冊了60多名藝術大師。
在現場一位年邁的大師給我們介紹了這裏展出的一些作品。她說:
“這是我們這兒一位70多歲的大師創作的“豬”。在中國,豬象征著財富。憑借這張畫,她也贏得了陝西省的‘黃土地獎’。通過誇張的手法,這位大師憑借想象力重塑了農民的真實生活。看看你們能從這張畫裏觀察出什麼動勢:這頭牛就像活了一樣!這些作品剛剛在美國展出,展示了中國農村的現代生活。這幅作品上幾頭肥豬被鮮花裝飾著,象征著沼氣的循環,2006年8月在美國展出獲獎,作者是薑壽霞。我們每年都參加美國的展覽,這幅描述傳統舞蹈秧歌的作品今年獲得了該展覽的大獎。同樣在北京軍事博物館也有我們的作品參展。”
這些納伊夫風格的作品通常色彩很鮮豔,表現了傳統和現代的農村生活。堆滿玉米的院子、采摘下來的柿子、拖拉機、路邊的手推車、田間勞作、家禽家畜……所有這些都需要很好的想象力來創作。
這些作品的作者大部分都是女性,她們也大都願意通過這種方式來掙錢。她們其中一人正在現場作畫,她告訴我:
“我叫韓淑鳳。我創作的靈感來自傳統的生活以及農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我非常喜歡畫畫,並通過這種方式謀生。”
坐在她旁邊的藝術家劉索雅想要在一個黃色的背景上畫一棵核桃樹。她向我解釋了其中的原因:
“我想表現女人和孩子在地上樹上采摘核桃的場景,這是我想象中一個具體的勞作場景。我已經畫了十幾年的畫,也掙了一些錢。這張畫描繪了一個采摘蘋果的場景,因為在我們這裏有很多的果樹。我已經50歲了,有兩個孩子,我同樣也會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