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餘澤玲的話,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傳統藝術在商業化領域的一些發展變化。在保持了手工工藝傳統和創新的同時,還提高了這些民間手工藝術家的經濟效益。事實上,中國政府一直以來積極推動這項政策,鼓勵建立地方民俗博物館,為當地人民開設多樣的民俗課程。與此同時,當地學校也開設了這些課程,這樣小孩子們就可以了解學習豐富多樣的地方傳統。就這樣,依靠靈巧的手藝,餘澤玲讓自己的剪紙工藝不僅在中國小有名氣,同時也走出國門走向了國際市場,獲了很多大獎。她告訴我,她曾經獲得過第一屆全國農民美術大賽一等獎,以及中國和國際的多項剪紙大獎。
事實上餘澤玲對自己的成績還是很自豪的。提到這一點,她告訴我:
“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女人,我對自己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很自豪。我花23萬買了這套房子,在這裏生活同樣也給我帶來了很多機會。現在我丈夫仍然陪著他的父母生活在農村,而我要在這裏照顧孩子們上學。作為這裏民俗藝術的中心,安塞的名氣越來越大,這裏的市場也很好,所以機會也就比較多。現在我經常能收到各類剪紙的訂單,其中也包括做日曆和包裝成冊的禮品。”
安塞縣一位負責文化的官員告訴我,去年在杭州剪紙展覽會上,餘澤玲得了一枚金牌,安塞縣也由此贏得了全部三枚金牌中的兩枚。值得一提的是,那次展覽會一共有12000幅作品參加評選。
對我個人來說,早在1993年我就來過安塞。那時候這裏還是一個滿是窯洞的村莊,村裏有一條塵土飛揚的土路,而現在到處都是高層建築、賓館和飯店。記得那個時候,這裏一家小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給我介紹認識了一位年邁的剪紙藝術家,她叫張鳳蘭。那天她邀請我到她家作客,那是一個矗立在山坡上的窯洞,我也由此經曆了難忘的一天。那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張鳳蘭藝術創作的環境:窯洞裏有一張和灶台相連的大磚床,冬天醃菜用的壇子,幾串曬幹的紅辣椒。此外,院子裏還有一個石製磨盤,一頭騾子正繞著磨盤拉磨,幾隻母雞在磨盤附近扒土。如今再次來到這裏,我得到的卻是一個不好的消息,那位已經年過七旬的老太太不久前剛剛過世。在當地的博物館我也有幸看到了她的一些作品。
經過了幾次改擴建,如今這個博物館收錄展出了一係列當地出土的文物,漂亮的展廳展出著三大地方民俗藝術:剪紙、腰鼓和民歌信天遊。
剪紙和農民畫收藏套裝內容豐富、工藝嫻熟、色彩繽紛,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這其中,突出表現當地人繁衍後代願望的藝術表現形式為“抓髻娃娃”和雞的形象。一係列紮著辮子的娃娃們,被學者認為是中國的保護神。我也從已故的張鳳蘭的作品中找到了這個形象。著名藝術家白鳳蘭創作的作品《牛耕》非常像東漢時期的一幅雕刻作品,它賦予了這類藝術的複雜性和深刻性。白鳳蘭和安塞的其他三位藝術家也由此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剪紙大師”,其他藝術家也分別被評為國家級、省級的藝術大師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他們也因此經常被邀請到北京和國外去展示他們的藝術才華。關於農民畫作品,博物館收錄了獲得1988年國家獎的薛玉清的作品《牛頭》,張誌蘭的《三個人》以及曾經在巴黎獲大獎的曹天祥的作品《公雞》。
此外,這個博物館還有一個展廳用來展出當地腰鼓的曆史。腰鼓是一種係在腰間的紅色圓柱形大鼓,這樣在擊鼓的同時擊鼓者也可以隨身起舞。每當縣政府組織活動的時候,安塞的腰鼓公司都會現場表演一些節目,促進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這些公司有時甚至會組織全中國巡演,這也使得腰鼓隊的成員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