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澤玲是中國農村女性的一個典型縮影,她身體強壯、皮膚黝黑、心靈手巧。當她把我們帶進那套位於安塞縣城中心現代化的五層商品房住宅時,我們看到了她謙虛慈祥的一麵。
安塞縣位於陝西省北部,以傳統民間藝術聞名。這裏的居民世世代代靠剪紙和腰鼓工藝為生:剪紙是由生活在黃土高原窯洞裏的女性創造的民間工藝,而腰鼓則是當地的男人憑借激情和力量敲打創作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和當地其他女人一樣,餘澤玲延續著對傳統剪紙的熱愛,但和其他人不一樣的是,她成功地將這份工藝變成了自己的職業,幫助她賺取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成功地在縣城買了一套現代化的商品房。
現在我們來聽一下最近餘澤玲在安塞接受我的采訪所說的話:
“我今年43歲,我創作的剪紙造型來源於我們這兒民歌的表現形式:蛋殼製成的油燈,在田間耕種的老黃牛,兒媳婦為婆婆熱炕頭,婆婆給媳婦送耳環等等,總之都是一些普通農村生活的場景,從年輕人的熱戀到最終的婚禮。我還改編再現了民歌表現的場景,如《三十裏鋪》和《蘭花花》,這些圖案也取材於電影裏的場景,描繪了一個熱戀中的女孩子看到她心愛男人從解放戰爭的戰場上歸來的喜悅之情。我的一個創作靈感同樣來自於《走西口》,這個旋律表現了一對新人分別時的痛苦,當時小夥子要渡過黃河,直奔向西去找工作養家糊口。”
餘澤玲運用剪紙的形式,將當地傳統文化的源頭——農民生活的各種場景集中表現出來。如今她個人也遷居到了安塞縣城,把剪紙藝術和當地旅遊市場結合起來。然而還有很多女人仍然生活在黃土高原的農村,繼續著他們不忍割舍的剪紙生活,也許她們還不理解“藝術”這個詞的真實意義,隻是每天創作出真實的高質量的作品。這些作品再現了各種場景,其中包括聚散離合等家庭生活中的喜悅和痛苦,還有神話人物、高原動物、植物和各種野花。一直以來他們就這樣生活在窯洞內外,運用他們的想象力美化著貧寒艱苦的生活,同時還能從中找到一絲安慰、一些快樂。常年生活在山區裏的人大多都不太愛說話,在這樣的環境裏通常隻能聽到大自然的聲音,而她們卻用一把把普通的剪刀描繪出了寬大胸懷中無聲的部分,勾勒出了一個美麗祥和的世界。
說到這兒我們不得不提及苦淑蘭,一位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命名為“民間藝術大師”的陝西省老人,在陝北的窯洞裏貧寒地度過了她的一生,但她卻用紅綠二色的剪紙裝飾了整個窯洞的牆壁,吸引了無數的遊客,非常漂亮且有特色。
要了解剪紙創作的曆史淵源,就必須了解凝灰岩作為一種建材,在黃土高原山坡上建造廉價住房過程中的重要性,房間裏麵裝有可供加熱的磚床,但並不是任何地方都有這樣的條件。剪紙是紅色的,通常是在中國春節和其他農村傳統節日時粘貼在窯洞的窗戶上。曾幾何時,窯洞的窗戶並不是玻璃的,而是一層厚厚的白色油紙,紅色的剪紙貼在上麵異常顯眼,非常漂亮。在節日期間,村裏一些特別能幹的女人甚至會給全村各家送剪紙,圖案統一起來會更漂亮。然而不能否認的是有時候一些剪紙也帶有“魔力”,在邊遠農村可以用來驅趕病魔甚至幫那些情緒上受到刺激的人“找回靈魂”等等,所以通常認為會創作這類剪紙的女人也有一些超自然的能力。
餘澤玲靠自己的才藝剪紙賺錢,在縣城中心買了一套房子。在她看來,剪紙藝術已經成為了她發家致富的重要手段。在餘澤玲安塞的家中,我看到了一台大液晶電視、舒服的沙發以及寬敞的工作區,餘澤玲向我展示了她的一些作品,其中一些大規模的剪紙作品,創作過程甚至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在剪紙創作的過程中,她隻用剪刀,從來不做篆刻,按照圖案三下五除二就剪出了各種複雜的圖案,當然這種類似的工藝在中國其他地方也有。在餘澤玲的眾多作品中,有一張北京奧運會的創作長二十多米,目前正在安塞民俗博物館展出,這幅作品整整耗費了她六個月的時間。
此外,安塞縣的女性還做一些農民畫主題的創作,這是1949年以後一種為了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藝術形式。這種創作的色彩非常鮮豔,屬於納伊夫的風格,展示了農村生活場景的過去和現在。如今這些作品非常實用,在商業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餘澤玲的剪紙經曆也是從做學徒開始的,她最初是在家裏和同村的女人們學的手藝,然後參加了由縣城裏老藝術家組織的一個學習班。她的三個孩子也都會剪紙,但為了方便上學,現在和餘澤玲一起住在縣城的房子裏。餘澤玲告訴我,最早以前她住在一個偏遠的山村裏,那時候每天要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步行三公裏才能進城。原先在村裏她們家有很多的農活要做,而現在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逐步實施,家裏需要耕種的土地少了,耕作任務也就輕了,這樣也就有了剪紙的時間。前些年餘澤玲在報紙上看到一些老年人靠剪紙為生賺錢養家的故事,在看到縣裏旅遊業發展的同時,她自己也開始從事這門手藝。在參加了一期學習班以後,她開始在路邊擺攤賣自己的剪紙作品,不久以後在2004年她結束了這種銷售渠道,開始通過當地窯洞旅館展出自己的作品。在2005年為了方便孩子上學,她們帶著孩子遷進了縣城,因為以前他們的村裏沒有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