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探訪崖堯村,見證黃土高原變綠洲(2008年)(1 / 3)

崖堯村是坐落在中國西北部陝西省黃土高原深處的一個普通村莊。幾個世紀以來,這片土地孕育了中國的皮影和剪紙藝術。在陳凱歌的電影《黃土地》、張藝謀的電影《秋菊打官司》裏都有鏡頭取材於這些藝術形式。

30年前,這裏非常荒涼,來這裏隻能靠徒走山路。如今這裏卻成為了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2008年11月3日,在離開黃帝陵之後,我們驅車來到崖堯村。但這次並不是走的山腸小道,汽車行駛在水泥大道上,我們看到路的兩側都是各種果樹,其中有蘋果樹、櫟樹、核桃樹和柿子樹,而在田間我們看到了玉米收割之後留在莊稼地裏的玉米茬。突然間我們團隊中幾個曾經在過去見證過這裏幹旱貧窮的人放聲高呼:黃土高原變成了如今的綠洲!事實上,這隻是我們即將抵達崖堯村之前發現的些許變化。

崖堯村有107戶家庭,共410口人,有意思的是村裏所有的人都姓“何”。在陣陣歡呼聲中,我們到達了村口,很多村民都出來熱情地迎接我們。這是為什麼呢?對於我們這支團隊中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這實際上是一次“回家”的過程。因為他們曾經趕上了中國當年知識分子大下鄉的政策,於20世紀70年代在這裏下鄉勞動,所以在崖堯村的一戶院子裏我們看到了一個寫有“歡迎你們回家”的歡迎條幅。

幾年前崖堯村的村民集體搬遷到了這個高地,住進了磚瓦平房,而先前這裏的村民世代生活在黃土高原的土窯洞裏。我們進了村子裏一戶人家的院子,院子一側有一個菜園,裏麵堆著需要晾曬的玉米,篷子下麵堆滿了為過冬存放的蘋果。院子裏還有掛滿柿子的柿子樹,水井,沼氣池,一派現代農村的生活景象。村裏的一位老大媽告訴我們:

“現在生活方便多了,隻要打開這個轉鈕,就可以做飯了,不用像以前生火那樣弄得哪兒都很髒。村裏幾乎家家都有這樣的爐子,隻有那些特別傳統保守的人不習慣這種新鮮事物,覺得沼氣池和爐子很奇怪。為了不浪費,我們用雞的糞便和玉米杆來造沼氣。”

村民的家裏通常會有一張寬敞的磚床,和爐灶連在一起。以前僅僅是做飯用的,現在在冬天也可以用來取暖,這也是高原窯洞房屋的一個特點。在磚床旁邊,我還發現了一個很大的電視機,電視被架在鑲有花紋圖案的黑木家具上。家裏還有一台電冰箱,據說這是這家嫁到城裏的女兒回來送給父母的。

也許你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中國西北地區的偏遠鄉村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一個本來很少有外來人到訪的村子,更不可能見過像我這樣的外國人了。如今這個村莊發展到了新房子遍布全村,幾乎家家都有彩電、冰箱。當然對於電腦這樣的東西,我想還是一會兒再專門介紹吧。這應該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事實上,這項已經有了30年曆史的政策就是從農村開始實施的,確切地說就是中國中部的安徽省,然後遍及了城市和農村,特別是那些貧窮落後的傳統村莊。

我們看到的崖堯村建造在黃土高原的一個高地上,而這個高地是由幹石灰淤積而成的。這裏的村民通過世代勞動將山坡地變成了梯田,種植玉米、稷、四季豆、大棗、蘋果和核桃。因為當地長期缺水,所以收成欠佳。高地山壁上的凝灰岩為村民們提供了一個簡易廉價的棲身之處,憑借這個特點,村民們修建了拱形頂棚的窯洞,冬暖夏涼非常舒服,裏麵還裝有用爐灶控火的磚床。窯洞的外牆壁裝有一扇門和一扇方形木質的窗戶,曾經一度窗戶是用白色蠟紙糊著用來防寒的。每逢春節之時,就在白色蠟紙上貼著象征著祝福的紅色剪紙圖案。這些窯洞在山坡梯田上一個挨一個地排成一排,前麵都有一個打穀場來曬糧食。此外還有廚房、倉庫等等,這裏的村民就這樣生活在一起。

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下,崖堯村也孕育了一種特殊的民間文化形式。它以民歌信天遊為特點,聲調高亢有力。曾幾時分,當地村民在山坡放羊時總是高喊這種民歌來抗拒孤獨,特別是在冬天的夜晚,在節日期間消磨時間。非常有意思的是這種民歌的節奏抑揚頓挫,突顯了重複的歌詞,這也是當地人平時說話的一個特點,讓生活充滿了色彩。

在崖堯村,剪紙和腰鼓舞蹈也非常有名,特別是打鼓的隆隆聲響徹山穀,直衝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