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探訪崖堯村,見證黃土高原變綠洲(2008年)(3 / 3)

“這些關於糧食種植的資訊是鎮裏的服務社發來的。最早是通過村裏廣播站播出的,現在我們有了其他更現代的方式,像電視、電腦和電話,此外新修的公路也幫我們更加快捷地傳播活動信息。”

提到農民的收入,崖堯村黨委書記何全拴自豪地告訴我: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這個村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已經全麵普及了九年製義務教育;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電話;新修建的水泥大道連通了我們和其他相鄰村鎮的公路;今年全村農民的平均收入已經達到了2800元。”要知道在1978年,這裏的年人均收入隻有98元。

正如你們想象的那樣,崖堯村村民一般靠在村裏種植玉米為生,在農閑時他們還可以進城打工賺一些錢。中國農村的一個現實問題在於一般隻有老年人留在村裏,因為年輕人包括女孩子都喜歡到城市裏去生活,50多年前的意大利也有這樣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在崖堯村可供耕地用的土地非常少,而且土地還很幹,收成比較低,所以得到一份固定的月工資就變成了一種奢望。村委會主任何邦勞說:

“現在全村有410口人,107戶家庭,家家都通了電,還有電話、彩電,有些人家也有了電動摩托。在耕地方麵,全村平均每人擁有1.2畝的蘋果地和0.6畝的核桃地。”

單從上麵這組數字,我們也可以知道這裏可支配耕地的匱乏。要知道在中國土地是歸國家所有的,不同地區的農民可以在家庭聯產的基礎上分期限承包土地,簽訂可續簽的合同。近年來,該地區因為缺水,種植業的利潤受到了很大影響,同時還受到了退耕還林政策的限製,因此國家通過免費提供栽種樹苗補償農民,諸如櫟樹、柏樹、蘋果樹、柿子樹、棗樹等需水較少的樹種。為了進一步保護生態,退耕還林政策得到了進一步地推廣,有效地避免了水土流失。這也就可以想象當我在這片幹燥的土地上看到一片綠洲時候的驚喜感了。這裏供水主要靠雨水補給,非常珍貴,村民把這些雨水保存在院子裏的池子裏以備家用,而耕地主要靠稀有的雨水補給。要知道40年前,這裏的山坡都光禿禿的,連一棵綠樹也沒有,因為木柴都被砍伐用做生火做飯的燃料。這也是我們今天感受到的一個顯著的變化。

崖堯村所在的宜君縣同樣也成為了一個綠色生態發展的典範,以其綠色核桃聞名。縣裏的一個官員介紹說:

“宜君縣積極推動綠色生態工程,我們的森林覆蓋率和綠色覆蓋率分別達到了46.4%和91.8%,因此我們也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範縣’。我們這兒是一個傳統農業的縣,現在地方政府計劃以生態指標為基礎增加農民的收入。我們這裏有高產優質的蘋果,還有很好的核桃,可以提煉出優質的核桃露。另外,鑒於這裏地處海拔1200米,空氣非常好,早晚溫差非常大,夏天非常清涼,所以我們也想發展成一個度假中心,吸引更多的遊客。

我可以肯定這位官員並沒有說謊,因為從宜君縣中心可以觀賞到和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區的藍格地區相似的風景。那裏是我的故鄉,廣闊無盡的綠山,雄偉而甜美。誰知道將來這個地區會不會效仿藍格的發展模式,就像意大利作家凱撒·帕維瑟描述的,那曾經是一片移民的窮地,現在變成了專業的葡萄園、城堡、小村莊和餐廳。現在城裏人都渴望新鮮空氣,渴望放鬆,渴望回歸大自然,由此也就促成了旅遊農業和綠色休閑的逐步繁榮,所以和自然旅遊相結合的生態保護已經是中國很多地區發展的一種趨勢。

坐落在黃土高原深處的崖堯村盛產健康、綠色的食品,這裏空氣清新,風景迷人,非常安靜。崖堯村的村民數代以來在山坡上種植玉米,過著簡單安逸的生活,現在這裏已經打開了連通世界的大門,讓人們有機會去探索人類傳統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