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崖堯村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古老的土窯洞,現在都已被拆除。那段時間,家家都住在這些破舊的土窯洞裏,還有一所很小的小學也曾經在這樣的條件下開課。今後這些山坡肯定還是會被逐步開荒的,用來種些植物。現在村裏的村民也是在幾年前遷到這裏來的。
村裏上了年紀的人至今仍然穿著很多年前流行的高領藍色“中山裝”。在田間勞作了一輩子之後,他們的臉已經被太陽曬得黝黑黝黑的。透過他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對現有的生活的滿足感,當然他們也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生活會有這麼大的變化。他們很自豪地向我們介紹這裏的新房子,給我們削蘋果、沏茶、倒酒,臉上流露出的激動表情是對我們這些客人最大的歡迎。由於我們是從遠在1000多公裏以外的北京趕來的客人,俗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所以完全可以從他們高興和自豪的表情中感受到他們的心情。
在崖堯村一戶人家的院子裏,我們受到盛情的邀請一起享用午餐,小牛(音)的到來讓大院子的氣氛再次熱鬧起來,我們這個團隊裏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都認識他。這頓午餐最有特點的是蕎麵禾烙,這是村裏的女人們在廚房炕頭上架上小木凳,用做禾烙專用的機器壓出來的。事實上,因為中國西北地區缺少大米,當地農村就以各種各樣的麵食作為主食用餐。桌子上還上了很多道菜,包括土豆、南瓜、四季豆、野菜、玉米餅、蕎麥麵、兔肉、豬肉和雞肉,所有素材和葷菜上麵都蓋了一層厚厚的辣椒,這也是當地人飲食習慣決定的。像崖堯村這樣盤踞在黃土高原上的村莊,家家戶戶都把紅辣椒串成串,掛在院子裏曬幹,這也是這個地區獨特的一景。
村裏一戶農家的女主人除了做得一手好菜,還用她精湛的剪紙和做畫手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女主人叫王秀清,她給我講述了她的做畫經曆:
“我今年48歲,從1982年開始畫一些農民風格的畫。我是和父母學的剪紙手藝,畫畫是在文化中心學的,同樣我也獲過獎。1992年我獲得了第一屆陝西省農民藝術展大獎,1985年我的一幅作品被北京藝術館收藏,另一幅作品還參加了在法國、挪威和其他國家的巡回展出。”
然而王秀清也常常抱怨丈夫不理解她,責備她浪費錢買顏料,這也讓她非常難受。但是我們非常理解支持她,因為她所在的崖堯村剛剛連通了和其他村鎮的公路,和外界有了接觸。所以一個女人全身心投入做藝術創作,即便是傳統藝術,仍然會令人感到奇怪,更何況這種藝術創作能改變她的人生。記得我們在參觀以民間藝術聞名的陝西省安塞縣的時候,當地的一位剪紙藝術家已經意識到工藝品牌的重要性。她的剪紙賣得很好,最終成功在縣城中心買了一套商品房,供孩子們在城裏上學,而她的丈夫和父母卻依然靠在農村種地為生。這也是這些年中國農民發展變化的又一個範例,因為涉及到我們女性所以顯得特別有意義。
當年由於道路不暢、交通工具落後,農村的一些傳統風俗在一段時間內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我們可以想想張藝謀的電影《秋菊打官司》,這部電影就是在黃土高原上拍攝的,片中鞏俐扮演的女主角秋菊正是坐著一輛小推車,在滿是路坑的道路上顛簸著到達城裏的。正是這種距離將地方風俗幾個世紀以來保護得完整無缺。
然而所有這些都已經成為了曆史。進入21世紀以來,這片偏遠的土地經曆了進一步變化,趕上了時代的發展潮流。更為有意義的是,在通往崖堯村的一條小路上,我們甚至遇到了一個會講英語的小夥子。他是學經濟專業的,剛剛大學畢業,現在在附近鎮裏的一家銀行工作。
如今崖堯村也有很多大學生,上大學之前他們都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一個相關負責人告訴我們:
“我們村裏所有的孩子都免費接受著小學和初中的九年義務教育。正是因為這項好的國家政策,村裏所有的孩子都有學可上,即使是到附近村裏的寄宿學校去讀書,隻有周末才能回家。為了他們的將來,這些孩子們高興地做著自己的犧牲。”
弄清楚這些情況之後,對於今天上午在那戶人家中看到的電腦,我想也就不足為奇了。那台電腦是家裏為在城裏上學的孩子買的。我了解到鎮裏給每個村分了兩三台電腦,為的是培養村民如何使用電腦,這樣他們就可以自己上網查詢信息,掌握種植玉米、蘋果、核桃和大棗的先進方法。我覺得這也是推進中國農村工作的一項新政策。還是在這戶農家的院子裏,我發現了一個帶有農業資訊的櫃窗釘在牆上,在一個房間裏還找到了廣播站話筒。這些資訊是從哪兒來的呢?一位負責人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