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世界屋脊的傳統藏醫始終激發著西方人的好奇心。現在就由黃福開擔任院長的北京民族醫院暨藏醫院的仁旺次仁醫生為我們介紹一下藏醫的情況。
仁旺次仁出生於西藏自治區的山南地區,從事醫學工作已有30年。1994年起任職於成立於1992年的北京藏醫院,之後陸續增加了蒙醫、傣醫、土家醫、布依族醫藥和瑤醫,現稱北京民族醫院。仁旺次仁從師於著名藏醫加央倫珠17年,名醫加央倫珠現今已76高齡,曾出訪意大利,現在任職於傳統藏醫研究院。依照傳統,學習期間,仁旺次仁用心熟記了所有課本的內容,還從寺廟中學習形成了極高的宗教素養。
仁旺次仁認為藏醫理論與中醫理論極為相似。藏醫的三大基本元素為:“隆”,指氣血運行是否通暢;“赤巴”,指吸收與消化,熱量體溫的表現;“培根”指排泄,與激素和腺體相關,這三種因素的機能如果能在體內維持平衡,身體就表現為健康狀態。不同曆史時期出現了像著名藏醫生宇妥那樣的名醫,就像黃帝對於漢族人的意義。《四部醫典》(Gyulshi)是藏醫的教學基礎,是由一幅幅顏色絢麗的唐卡描繪成冊的。藏醫還包括曆算,因為人與自然是一體的,因此深受自然影響。一千年前西藏文獻中已預見了Sars的出現,同時也指出缺乏有效治療該病的藥物。宗教文獻《甘珠爾》和《丹珠爾》中也帶有藏醫內容。
藏醫診斷方法也有號脈,但號脈方法與位置和漢族的中醫有所不同,而且重視尿診,這種診斷非常特殊,不需要實驗室化驗,但很有效,同時要觀察病人神態。高原的傳統藏醫開診方時非常注重病人當時的狀態,病人的性格和年齡,還有發病季節。中午時候一般是病情表現最高潮階段,外部溫度升高,需要減少熱量和減少發炎可能性的藥物。晚上為了休息好,需要用恢複體能和調整循環係統和神經係統的藥物。
藏族人的常見病都是哪些呢?由於西藏的高海拔和人們的生活習慣,藏族人的多發疾病首先是與循環係統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由於長期處於缺氧狀態,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栓,腦梗塞等都是困擾藏族人的常見病,而大量食用肉類,缺乏食用蔬菜也造成了蛋白質和熱量的過剩,因此也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至於慢性病,胃病是最為常見的,藏族人生活在氧氣稀薄的高原,食物很難完全煮熟,因此經常食用生食,這樣會影響消化係統,傷及脾胃,好比一塊豐碩的莊稼地,一旦被破壞了,就再也不能生產作物了。為了保護脾胃,藏族人經常服用一些相關的藥物。還有其他許多疾病是由於寒冷,大風和露宿生活引起的,比如風濕病和骨創傷。除了口服藥,藏醫經常使用藏醫浴來消炎和消除苦痛。特別是一些增強免疫抵抗力的效果極好的藥物,比如冬蟲夏草、雪蓮、藏人參和藏紅花。
仁旺次仁繼續介紹說:“北京的許多病人患了腫瘤或是免疫係統的疾病,為防止其他並發症,經過化療後來我們醫院增強淋巴免疫係統。根據藏醫在國外的經驗,藏醫藥對於治療艾滋病有顯著的效果,能夠增強其免疫力。我們的藥物崇尚優生學,在西藏我們對生命有一種特殊的理解:父母相信靈魂再生,相信因果報應。出生嬰兒的性別取決於性行為發生的地點和時間,取決於飲食,還取決於孩子父母達到的精神境界。一般來說,男性嬰兒比女性嬰兒優越,因為在體格上就表現得更強,這是在西藏這樣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很重要的元素,可以說具有宗教意義,也有科學道理。”仁旺次仁說:“我們相信性交行為發生的背景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如果周圍的氛圍是積極的,環境是潔淨的,過去想到的是積極或是消極的外界力量的介入,比如神靈或惡魔,相反取決現實條件,比如說父母親的精神和生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