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中國,農村的均衡發展問題是一個經常被談及的話題,特別是在貧瘠的中國西部——在那裏農業很久以來就已經無法為人們的生存提供保障了。如何將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保護自然環境以及文化遺存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這個方麵,整個中國就像是一片巨大的試驗田。今年中國春節期間我曾從北京出發,探訪了千裏之外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的皇城村。在這個距離晉城市隻有30多公裏的村子裏,我找到了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最佳例證。
皇城村所在的區域盛產優質的無煙煤,農副產品種類較少,隻有玉米、小米和小麥以及柿子和石榴等。有鑒於此,村子裏的居民們大都從事煤炭行業。盡管如此,在山西這個曆來商業發達、人文興盛的省份裏,皇城村像許多其他村落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曆史和文化財富:比如清朝大學問家和朝廷大員陳廷敬的城堡式舊宅。陳廷敬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的康熙年間曾經官至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其所在的陳氏家族因販煤而發達,家族生意曾遍及整個中國乃至東南亞。在財富的支撐下,陳氏家族修建了一組氣勢恢宏的住宅建築群,鼎盛時期居住的人口達到800多人。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組建築群開始被外姓家族所占據,有的地方甚至開始坍塌破落。1998年,在村支書張家勝的帶領下,皇城村啟動了一項開發陳氏家族舊宅的宏大計劃,利用煤礦收益對建築群進行修繕和補葺,並將其中的居民遷至新建的村民小樓。如今,依靠旅遊、礦產和其他新型行業,這裏的村民們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有800名村民的皇城村位於一座廣袤的山穀間,與著名的郭峪村比鄰而居。郭峪村是一座明清(14—20世紀)風格的古村落,四周有高高的城牆包圍,也是我這次旅行初定的目的地。但是當我跨過樊溪時,卻意外發現了陳廷敬的故居和一個新式民居錯落有致的現代化村落,特別是一幢十幾層高的玻璃大廈特別引人注目——那是皇城相府集團的辦公大樓。皇城村的黨支部書記、同時也是皇城相府集團的董事長張家勝在當地絕對是一個響當當的人物,因為正是依靠他的苦心設計,皇城村才有了今天的麵貌。50多歲的張家勝矮小壯實,是土生土長的皇城村人,在他位於玻璃大廈內寬敞的辦公室裏,我受到了他的熱情接待。
我問他,您是怎樣和何時開始謀劃皇城村的巨變的?他告訴我:1999年,我們響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號召對煤炭行業進行整改,同時開始考慮如何改善農民和礦工的生活條件和水平。事實上,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皇城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由於開發豐富的煤炭資源而有相當的改善。但是到1998年的時候我們開始思考一個長遠的問題:把村民都變成礦工,等到煤礦資源枯竭的時候,我們又能依靠什麼生存呢?當時村子的領導集體就考慮,我們應當在進入21世紀的時候為村民們做點什麼,這是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村幹部們不可推卸的曆史責任。我們村子裏當時有4個煤礦,但是估計在二三十年的時間裏就會開采殆盡。與此同時,我們也認識到了自己村子裏的曆史文化優勢,因為我們這裏是清朝朝廷大員和大學士陳廷敬的故鄉:政治家陳廷敬為國家的長治久安作出了應有貢獻,文人的他也是《康熙字典》的總編修官。於是,我們開始將煤礦的收益投入到本地旅遊業的發展。皇城村的曆史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開發。我們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們找到了山西省文物保護廳和相關古建築保護管理局尋求幫助,也特別請到了著名的羅之文教授來到村子裏實地考察,請他就如何開發和保護皇城村曆史遺跡出謀劃策。如此一來,我們在如何對村子進行保護和修繕方麵得到了很多權威和行之有效的意見和建議。
令人稱奇的是,在鄰近的郭峪村竟然還保持著打更巡夜的傳統!每當鄰近午夜的時候,就會有兩名打更人敲打著銅鑼沿著黑乎乎的巷子四處巡視,令人感覺仿佛身處古代。沿著依山勢而建的青石小巷,各家各戶頗具氣勢的木雕門樓的傲然挺立,兩旁則都盤踞著偉岸的大石獅子。從門樓的氣勢和布局可以看出宅子主人的官位和級別。當我在這些巷子裏瞎轉的時候,我有幸碰到了竇全索,一位70歲的退休礦工。老人喜歡研究村子裏的曆史,也在那幾天裏成為了我最好的向導。關於城牆,他是這樣向我介紹的:郭峪村的城牆建於明朝(公元1368—1644),長1400米,高逾10米。城牆的外牆是完全平整的,而內牆上分幾層修砌了627眼窯洞,有的用作士兵的營房,有的用作軍火庫,其結構獨特、狀如蜂窩,是我們祖先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郭峪村的古代建築的確得天獨厚,但由於缺乏資金沒有進行相應的修繕。目前為止除了湯帝廟和部分城牆外,其他還有很多地方有待整修。
臨近的陳廷敬舊宅規模較郭峪村要小一些,直到數年前還由當地普通村民居住,這些住戶們也絲毫沒有意識到宅子的價值。皇城村村支書張家勝向我介紹了村子裏對陳廷敬舊宅進行開發,向公眾開放的過程:當時我們村有69%的村民住在陳氏舊宅裏,根本沒有意識到它的價值。我們去了北京的一些名勝古跡、安徽西遞古村和我們山西本省的一些富商的名宅舊居進行考察,了解這些地方的相關經驗。怎樣引導居民們從舊宅裏搬出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開始了改善村容村貌和建設小康村的計劃。煥然一新的皇城村後來成為“中國十佳小康村之一”,優美的環境吸引了很多原來居住在陳氏舊宅的村民搬離了那裏。如此一來,我們既解決了曆史古跡的保護問題,也因為開發旅遊業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