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屬國家民委的中國民族博物館位於故宮西北角的福佑寺內,保持著古代中國的建築風格,寂靜的院落,石灰石屋頂的建築,鍾鼓樓,具有極好視野觀望築有城池的帝王宮殿,兩者間隻有一河之隔。有趣的是,曆史上這座寺廟是班禪喇嘛來京的下榻之地,因此寺廟裏至今保留著許多藏傳佛教神明雕塑。
在最近一次參觀中,我從院長張永發那裏得知博物館開始修建,要分成四個部分:民族文物的收藏中心,民族曆史文化的研究中心,民族文化的展示中心和資料中心。這是中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級民族博物館,有40名專家,不過整個中國大約有200家類似的博物館和研究中心。特別是在北京,國家級的除了民族博物館,還有民族大學的民族博物館和民族宮博物館。200家國家級博物館顯得很多,但殊不知中國總共有56個民族。省區級的目前有黑龍江和海南民族博物館,現正在建的有內蒙古博物館和廣西博物館。這些年在建貴州民族博物館,因為那裏的確有許多的少數民族,其中包括了服裝博物館和黃平民族節日文化博物館。
回到國家民族博物館上來,2000年到2002年間,民族博物館在新加坡舉辦了三場民族服裝的展覽,2003年參加了10月6日在巴黎開幕的法國中國文化年,舉辦了民族服裝展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法國中國文化年舉辦了300場展覽表演,主要展示傳統中國,中國的色彩以及現代中國,民族博物館在塞納河畔的中國文化中心將其展示得淋漓盡致。四天的展覽展出了200件手工製作的民族服裝,其中最珍貴的是一件四川西部的康巴藏服,以寶石、豹皮為裝飾,價值約400萬元人民幣。服裝展示秀不僅展示了傳統款式,還有現代改良款以及民族舞蹈,期間由於熱烈的掌聲被打斷近60次,觀眾似乎都不願離開這裏了……尤其有一位法國官員甚至想穿上一年前為準備這場演出時博物館相贈的苗族服裝。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還展出了傣族的一件樹皮衣,赫哲族的一件魚鱗服,還有其他各種風格的刺繡服裝。
麵對美麗,麵對爭議中的“全球村”概念下的民族融合,人們很自然地會問,中國民族手工藝的命運將如何。於是我就這個問題采訪了博物館的研究員們發延,他是雲南阿昌族人,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的人類學與民族學專業。他認為中國的民族工藝正在急劇退化,手工藝者也所剩無幾。這個問題無論是在研究層麵還是個體層麵的討論已經是老生常談了:舉個例子,10月底在中國南方的貴州省的省會貴陽,貴州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省份,文化部舉辦了一場保護民族文化和民族手工藝的研討會,當地負責文化的官員都出席了,一起來討論如何落實上級的有關指示精神。針對民族文化流失嚴重的現象,文化部特別成立了一個工作組以挽救民族文化。而民族博物館也為此進行了不少的挽救和發揚民族物質文化的工作,比如對服裝、裝飾、手工藝品、音樂、宗教、口傳文學等非物質文化的研究和保存。我們可以聯想到中央工藝美院在著名的喬曉光主持下也正在致力於非物質文化的研究和保護。國際範圍來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舉辦了相關的一些研討會。中國範圍內,在2002年11月文化部舉辦了關於非物質民族文化的保護的專家研討。2003年5月,在福特基金會的支持下,中國社科院也舉辦了類似的研討會,同時還引起了中國最大民族漢族的關注。議題涵蓋了拯救本地經濟的話題,隨著全國範圍內的經濟建設發展,本土經濟也麵臨著許多挑戰。我們知道,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推動了基於經濟成果上的建設與發展。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自然也需要資金支持,這也是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隻有經濟基礎雄厚,才有可能實現當地的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