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皇城村古跡保護和農村社會變遷(2007年)(2 / 2)

張家勝提到的“小康村”中一共有800個村民居住,村中的房子都是兩層高的小別墅,擁有寬敞的客廳、兩個衛生間和整潔的廚房,裝修布置完全符合現代化的要求。我曾經參觀過其中的一幢別墅,我可以肯定地說,裏麵什麼都不缺。很多別墅前麵還停著各式各樣的小汽車。

張家勝介紹說,村子裏為村民辦了不少實事兒:首先我們建設好了自來水、道路、下水管道、煤氣和電力等基礎設施,為村民們提供240元一平米的住宅。此舉對於我們的農民和礦工來說是一項非常積極有益的政策,否則他們將不知道何去何從。農村人就喜歡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這也是中央一直在推行的政策。現在,我們村裏所有人的居住條件都比過去要好。我們擁有免費的燃氣中央供暖係統,比城市裏還要幹淨、現代和先進。此外,村民用電也是不收錢的。

談到本地人的就業問題,張家勝說:現在我們的村民很多都在從事與陳家舊宅有關的旅遊業,此外我們還有4個煤礦、一家高科技製藥廠和幾家生產化肥和工業用油的化工廠。另外,由於皇城村所在的這片區域煤炭資源非常豐富,我們還在村子附近的北留鎮建設了一家全亞洲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電力可以供應到江浙等東部省份。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煤炭資源在大概二三十年之後就將枯竭,若幹年後,煤炭收益占全村收益的比重也將從現在的70%下降到30%左右。因此,我們已經決定轉變戰略,將我們的農民轉化培訓成工人、商人乃至文化人,消除農村人在人們心目中常有的愚昧無知的形象。

關於陳氏舊宅的修繕和改造,我們村子自籌了90%的資金,政府給予的盡管隻是政策支持,但是這種支持非常重要。我們村實行的是集體經濟,“皇城村集團”80%—90%的股份都屬於村集體和村民所有,這也是我們的一種民主形式。更確切地說,村裏的日常管理由村委會負責,經濟事務則由集團統籌領導。我們從1998年開始部署這種發展模式,到2003年正式成型,村民們也在那一年裏都搬到了新建的住宅區裏。

村民們的人均收入能有多少呢?張家勝告訴我:我們一般的標準是幾萬元,收入最少的也能達到10100元。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在平衡收入分配方麵還做得不太好,從建設和諧社會的角度來說,還有一些人群需要得到扶持和幫助。我們村子的業務已經可以為超過4000人提供工作崗位,其中3000人不屬於村裏的。學生們從小學到大學都可以享受免費教育,甚至可以由村裏資助到國外留學,此舉可以同時解決村民文化水平低和就業難的問題。我們村子裏有自辦的小學,上初中和高中則可以到縣城。現在,我們已經培養出了8個大學生和6個研究生。有的孩子大學畢業以後回到村子裏來工作,有的盡管沒有,但也是在別的地方為社會做貢獻。村裏60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都可以領取到100元的養老金,另外還可以領取各種現金補助、糧食和米麵油等。礦工們的退休工資根據他們的工作年限來確定。醫療保險由村裏支付50%,其餘50%則由個人負擔。村裏目前的年營業額達到5億元(5000萬歐元),在繳納了2億元稅收之後純利潤還達到1億元。2006年,我們村的陳氏舊宅一共接待了50萬名遊客,創造了2000萬人民幣的收益。

在張家勝領導下,實現了小康的皇城村不僅有了美麗的花園和綠樹成蔭的街道,還有一個非常寬廣的圓形噴泉廣場,噴泉噴出的水霧甚至可以作為屏幕放映電影,不由得不令人嘖嘖稱奇。此外,為了改善氣候和美化環境,村子四周的山上也種滿了耐寒耐旱的鬆樹。

值得一提的是,臨近的郭峪村也有許多老人10多年一直在自發自願地進行植樹造林活動。這一舉措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來到這裏進行考察的中國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就提出建議,可以將美麗的山林風光與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結合起來進行開發。那麼,張家勝對此有著怎樣的思考呢?他告訴我:我們準備把附近6個行政村的旅遊資源整合起來,用3—5年的時間打造出一個集文化、旅遊和曆史於一身的產業,以此推動新農村的建設。根據規劃,此舉將覆蓋20萬平方米的地域,涉及近鄰郭峪村、因兩座寶塔而聞名的海慧寺、樊山和樊溪地區,能夠為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作出重要貢獻。

因此,5年後我們這裏的麵貌還會發生大變化,我也邀請您到時候帶著您的意大利朋友一起來參觀遊覽!麵對如此盛情的邀請,我怎麼能夠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