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村莊的結構
中國人一直努力在人間創造一種和諧天道:道教,這種中國的本土哲學主要體現在要求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產生“無為”的結果,這樣的結果也成為德行輪回的規律。封建王朝時候的中國政府有一條準則就是“無為”,甚至在紫禁城內的一座宮殿裏的桌子上方懸掛著“無為”匾牌。無為,就是無所作為,通過道德實踐得到最終的結果。
現在這個觀點已不僅僅流於精神高層,民間建築向我們證明了將天道和諧搬至人間的中國式創意。春節期間,我曾經到訪中國東南沿海溫州的楠溪江沿岸地區,那裏的村莊恰恰證實了這種觀點的實踐。拿坐落於芙蓉峰腳下的芙蓉村為例,那座芙蓉峰就像一朵盛開的芙蓉花:那裏住著大約兩千名居民,村落的格局稱為“七星八鬥”。七星指的是大熊座的那個星群,在中國叫北鬥七星,因為中國人看它像一把有柄的勺子,不太相同於西方人所說的大熊座。七星是指村裏七條主要道路交彙處稍高出路麵20厘米左右的路基台麵,以前是用來做祭祀祖先和戰時指揮中心之用的。現在雖然這些台麵有些已被填平,但當地人都能找出這些位置。村長陳林華是一個很好的向導。在他的幫助下,我見到了村子裏最重要的製高點,其中最出類拔萃的是中心地帶的芙蓉湖,和那些散落在各處,至今還在為人汲水使用的千年古井。水是從西北部引入芙蓉村,沿著各條道路向東南方向發散。水脈彙聚之處挖有5口井,再加3個湖,形成了八鬥,也就是當地風水聚集的八個點,構成了村莊的和諧結構。“七星八鬥”的結構實際上在戰爭時期是一種戰略,源於1800年前著名的道教戰略家諸葛亮的隊列部署法。另外將大熊座的結構用在村莊布局中,也是先輩們希望子孫後代人才輩出如繁星;另外在戰時,湖水和井水可以澆滅火災,可以抵抗炙熱元素——火。水是自然五行中的首要元素(水,火,金,木,土),這五行能互相轉換,也能互相克製。芙蓉村五口井中的每口井都對應著其中一行。像李顯春導遊向我介紹的那樣,附近的蒼坡村為了防火,在北部築造了兩口湖。說到這過多發生的火情,我們能夠理解這裏為什麼要貯水家用或者滅火用,火災在這裏是時常發生的,因為這裏的建築基本都是木製的。盆地中建造得最好的水利係統當然非岩頭村莫屬,這套水利係統建於13世紀的元代,由一名叫桂林公的官員完善於16世紀的明代。至今人們還在道路旁的水渠中洗衣洗菜,喝古井裏的水。古井水冬暖夏涼,還有一股淡淡的甜味,有時甚至還能治愈輕微的胃病。有趣的是,當地婦女至今還使用一種鵝狀的桑木水桶來洗衣,這種水桶叫“鵝兜”。水桶有一個像鵝頸的彎曲手柄,柄頭是翹著嘴的鵝頭,鵝頭上還刻有黑色的眼睛。木桶底座是圓形的,帶有鵝翅膀形狀的波浪花紋。這是一件民間藝術品,十幾年前這還是母親為女兒出嫁準備的必不可少的嫁妝之一。我費了好大勁,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個,還是破不成形了的,是一位婦女用了20多年後因為使用了漂亮的塑料水桶後淘汰不要的。現在隻有一些老年人才會將其珍藏,作為一生的紀念。
我對南方的記憶還有一個物件,那就是當地農民和漁民使用的竹鬥笠:用竹篾夾著寬大的竹葉編織而成的一頂圓形帽子。我曾經在芙蓉村看到一位農民戴著這樣一頂鬥笠,在田裏牽牛犁地。不遠處,有一位老人拄著拐杖還在耕田種地,這讓我為這些熱愛土地的勤勞中國人感動不已。
文人之星
過去的中國文人崇信保護神,文曲星或文昌星,是大熊星座的其中一顆星,從古至今,這都是被視為美好祝願的星,後來被道士用作朝廷官員的稱號。同樣地位的還有魁星,是指北鬥七星的前四星,多是文人用來崇拜信仰的,希望能參加廷試最終入得仕途。文昌星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老者形象,而文曲星則是衣袂飄飄的美麗仙女。魁星卻是藍臉紅發的妖怪形象,他緊握一支筆,在本上圈下那些通過考試的人的名字。考試中,考生們一般都隨身攜帶庇佑神的小雕像,希望得到保佑,另外文人的家中通常也擺放著庇護神的小祭壇。在中國南部的溫州楠溪江沿岸,還留存著此類建築:比如在岩頭位於文峰塔旁的文昌廟,曾經一度被搗毀,文峰塔也已倒塌了,但它們都是在文學中被稱之為的風水寶地。當地的村莊建於唐宋年間,大約是1000年前,是從附近省份逃難過來的文人們所建,這些村莊在改朝換代中也被破壞了一些。他們帶著家人來到這裏,在這片肥沃但相對隔絕的山穀中建造起自己的家園:因為有著文人情懷,他們總想建造帶有文化印跡的新村莊,建造他們認為的風水寶地。蒼坡村就像一葉白紙的結構,一條橢圓形石塊鋪成的主幹道,構成了一支筆,一個硯台池,四方長形的石板,還有墨汁,就是我們所說的文房四寶。得於這美好祝願,相傳村莊因為有形如筆架的文筆山庇護著,蒼坡村曆史上出了一些朝廷官員,恰恰也就證實了這的確是因為好風水。
當地的大宅子都會使用一種當地盛產的大石塊,將其精雕細琢用於裝飾。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漫步於蒼坡村的羊腸小巷,兩邊高高的石牆是用橢圓形光滑的石塊堆砌而成。大部分宅院的石板麵都是用四方石塊人工打磨而成,工作量何其之大。附近芙蓉村的陳家大宅的司馬第入口廳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宅院的其他結構則是木製的,且精雕細琢。每個村莊都有一個祠堂,裏麵擺放著先輩的靈牌,保存著這家的族譜,村子裏的婚禮和葬禮一般也在這裏舉行。祠堂裏也經常會演一些地方戲,這樣也許先輩們也能看看戲。現在這樣的祠堂大多已經成為老人們的娛樂中心,老人們在那裏打牌,搓麻將或者看電視裏的本地戲甌劇。事實上當地的許多老人聽不懂普通話,因此他們也沒得選。當然我也注意到許多年輕人喜歡看古裝戲,喜歡那些古代的文人武士和漂亮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