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我們的文人秀才和他們的保護神,岩頭村的塔湖廟是為陳十四娘修建的:廟宇的牆壁是用色彩豐富的民間畫裝飾的,描繪的是在美妙自然中發生的道教故事,高聳入雲的山峰,飛瀉而下的瀑布,鬱鬱蔥蔥的森林,一望無際的大海。這個地方深受道教影響,因為在5世紀到6世紀時這裏曾出現了一位著名的煉金術士陶公。畫中,騎著馬的動物形象的英雄們英勇無畏,當然也不乏一些神力的神奇故事。我記得有這麼一幅畫,一位秀才正準備上京趕考,他的妻子懷抱繈褓中的嬰兒與之隨行,當他來到村旁小河畔時,雲彩中出現了身著仙衣的文曲星,這就是中榜的好兆頭。因為與道教有關,其他畫作多表現的是太極或是道學創始人老子的形象,一位長髯老者。
古老的職業
中國南部的浙江省有一條楠溪江,楠溪江中遊地區有一個千年古村——楓林村,那裏的人們至今還從事著古老的職業,過著平靜的田園生活。
與中國當代其他村落一樣,楓林村由兩部分組成:15年前新建的居民區和古居民區,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話題。新區的居民樓一般都四五層高,帶有陽台,清一色單調的灰色建築。乘著小公共汽車來到村子的廣場,我們為什麼不先嚐一塊綠色蔬菜和肉末餡的美味餡餅呢?這是本地特產,是那些路邊的小商販用煤爐烘烤成的,如果趁熱吃,絕對美味。從路邊一家作坊傳來一陣聒噪聲,是什麼?讓我們走近看看。原來是一家鐵鋪!一位60多歲的老鐵匠正在打鐵,他將鐵塊放置在煤爐的木炭中,拉動風箱撥旺爐火,當鐵塊變紅可鍛造時,老鐵匠用一把錘子使勁敲打,之後用腳踏式的工具將其鍛造成一把斧頭。再往前走,路邊的一家小院裏,有一位男子正在晾曬麵條:麵條是用軟粒小麥磨成的麵粉做的,用長方形架子給固定好,再水平方向地掛起來,那長長的白色細麵條被藝術地分開掛起來,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粘連。周圍的田裏種著冬小麥,現在是一片綠油油,收獲小麥之後,這裏將栽種上水稻。再看周圍的山峰,有的高達900米,山坡上都種著小麥,油菜和茶樹。這裏的茶叫“烏牛早”,一般在年初采摘,非常珍貴。再繼續往前,我看到左邊有一家祠堂,供奉的是徐家村民的祖先。我們不妨想一想,這一片村莊是大約1000年前逃難到此的文人秀才和他們的家族所建。自然一個村子的居民就都是同一個姓。比如楓林村就是清一色的徐姓家族。現在這個祠堂已經成為老人與年輕人的娛樂中心。那多麼壯觀的一株千年樟樹啊,它舒展著枝葉遮擋著河上的小石橋,河岸的欄杆邊散坐著一群老人,他們正三五成群的曬太陽聊天呢。有一位老人手中拿著兩隻長壽桃,這桃子是用米飯做成的,老人告訴我說,這是用來慶祝他75歲壽辰的。這兩隻桃子比普通的尺寸要大些,是讓慶壽者與親朋好友共同享用的。一般這樣的壽桃在觀賞幾天後,就會切成片,與蔬菜和肉一起炒著吃。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這也是當地的一大特色。沿著小河行走了百米左右,我來到了曾經繁華一時的商貿路,道路的起點是一座龍王廟:道路兩側是兩層高的建築,店麵對著馬路。我參觀了幾家店鋪:首先我看到一個牙醫正在用藍色膏體給病人取模,一旁的架子上擺滿了整齊漂亮的假牙。這條路上有好幾家牙診所,奇怪的是,那些病人在治療中沒有表現出任何的痛苦狀。也許我忘了,應該問問他們用的是什麼麻醉劑……前方傳來了有節奏感的陣陣噪音,原來是一家彈棉店:一位男子反複推動著形狀彎曲像一把琴的木製工具,用繩子將兩側固定住在自己身上,在竹纖維跳板上的棉花上來回移動,操作者臉上還蒙著一塊白色紗布。用這種方法可以織成被子,可以卷織成彩絲,還可做成棉大衣。不遠處是祠堂倒塌後新建的一個酒廠:旁邊有一大堆用作燃料的鋸木屑,中間有一個紮眼的蒸餾器爐,從這裏流出的是白色的米酒。據村長介紹,米酒能達到六七十度的酒精度,我可以向大家保證,絕對是非常美味的。
白色的米酒一般適宜熱飲,它是從黃色的米酒中蒸餾而來的,而黃色的米酒就是米飯第一次蒸餾而成的產品。首先將米飯浸泡在水中,加上醋,50公斤的米大約要加75公斤的水。就這樣蒸餾出第一道黃色的米酒,能達到20°—26°的酒精度;把它放置在陶罐中40天左右,再進行第二次蒸餾,製成白色的米酒。當地的酒廠一般都是家族企業,日生產量大約為50公斤。不過要提醒一下,當地的年輕人卻喜歡喝啤酒,隻有老年人能夠欣賞那醇香的白色米酒,用陶碗舀上一碗,慢慢品嚐。
離開酒廠後,一株百年的板岩老樹吸引了我的眼球,它那濃密的枝葉將附近的一個小池塘都覆蓋了起來。樹旁是一群老人正在打牌,一幅壁畫上顯現出一條幾近全黑的龍:龍是主宰水的,這個地區也經常遭受水災,所以以任何方式來供奉它也不為過。在道路兩側的建築物裏,在供奉的三神(掌管天、地和陰間的三神)像後麵,通常都會畫有龍的圖。在商貿路的盡頭有幾條鄉間小路,路旁往往伴有潺潺的溪水,那裏還有一些古時恢宏的舊宅,大門雕刻精美,院落寬敞。都是些石頭與木製結構,窗框上一般雕有花的圖案。在交叉路口,有一座開放的亭子,是供老人們下棋休閑的:那裏的一張時間表告知我們這裏經常舉行比賽,是由一家協會組織的,而參賽者絕對是專心致誌,宛如專業棋手。道路的凹進處有一口井,井旁有一條小溪,村子裏的婦女用一個石質的巨大的百年容器在這裏洗衣服。伴隨著這幅寧靜的畫麵,我的楓林村之行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