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一次中國古村落的探訪之旅——浙江楠溪江之行(2002年)(1 / 3)

在岩頭過春節(2002年)

2002年的2月12日正值春節,我有幸參觀了中國東南沿海的浙江省溫州的幾個古老村落,溫州聞名天下,溫州人也是遍布全球,在意大利就有很多溫州人。這二十幾個村落都有著上千年的文化和特殊風格的建築物,過去這裏住的是鄉村文人,這些都是關係著家族傳統及祖先禮儀的傳統文化標誌。這個村落群位於楠溪江中遊的一處寬闊肥碩的穀地,周圍是一片片的竹林,枇杷樹,樟腦樹,百年白楊樹,橙樹,還有爛漫的山茶花與木蘭花,和村莊相互輝映成趣,構成一幅美妙的自然風光圖。

在我參觀的那幾天裏,粉紅色的桃花和白色的玉蘭花開始露出花苞,紅色的茶花也悄悄地從破敗的小花園裏露出花苞的尖尖角;田野裏和層層的山坡梯田裏,是綠色的麥子,還有稻田,蔬菜地,這個季節最多的是卷心菜和萵苣。村子裏大概有兩三千居民,農閑時,農民們會不定期地做些手工活或者經營小本生意。和其他國家的山區一樣,那裏的年輕人一般都選擇去外地學習或工作,隻是在節日的時候回家來與父母團聚。因為是春節,我見到了許多回家探親的年輕人,有從北京,武漢,還有從其他城市回來的,這倒為我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因為他們可以幫我翻譯那些難懂的地方方言!

2月11日晚,也就是除夕夜,在岩頭村的路邊,人們開始放鞭炮。在之後的一個星期裏,幾乎每天晚上都有一些愛放鞭炮的人在村子的各個角落放煙花鞭炮,小孩子們也不例外,放鞭炮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開心的事,看起來他們可一點都不害怕。這裏甚至沒人知道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早已經限放鞭炮了,當我跟他們說起這事的時候,他們還一臉的不信。

11日晚上5點左右,就是除夕夜的晚餐,我與當地一戶人家共進這頓中國人非常重要的晚餐——年夜飯。晚餐主要有海鮮(這裏的水產業十分發達),甜薯餃子,用米飯和蔬菜做的餡,還有可口的豬肉、豬腩肉。這裏幾乎每戶人家都養豬,逢年過節就殺豬慶祝,自己吃一部分,賣掉一部分。還養牛,但主要是為了種地。還養雞鴨鵝,鴨子和鵝白天就放養到河裏,晚上就自己歸圈。

當地人有這樣一個迎接新年的習慣:到寺廟禱告祈福。大約晚上11點半左右,我同一群婦女一起出發去琴山腰的一座寺廟,琴山是因為山上泉水的潺潺流淌聲宛如悠揚的琴聲而得名,是不是很詩意?特別有意思的是那座寺廟原來是為孫悟空修建的,孫悟空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裏的人物,它陪伴玄奘去西天取經。孫悟空和印度神猴哈努曼很像。孫悟空,長著機智敏銳的一雙眼睛,它的佛像前擺放著數十支紅蠟燭,許多祈福者敬獻上她們用扁擔竹籃挑來的豬頭、年糕、米酒等供品。當然還要放煙花,在山穀裏綻放,璀璨耀眼。回來的路上,我們還參觀了另一座寺廟,陳十四娘廟,是保佑當地女子生男孩的:一樣的紅蠟燭,食物供品和鞭炮。淩晨兩點,我們回到了家,就這樣開始了新的一年。

第二天早上,村子裏的生活又像往常一樣重新開始了:小河旁,一些女子用木槌在洗衣服,附近的公雞正在打鳴。河流拐角處的三神廟(天神,地神和冥神)前,供奉著三支紅蠟燭和三根香。再往前,一位農民正在用新鮮的竹筍喂牛,旁邊他的孩子正在和媽媽鬧別扭。透過砂土砌成的矮牆院,隱約可以看見人們正在院子忙活:有的在把一塊塊的豬肉晾起來曬幹,有的在照看孩子,有的躺在一張竹椅上愜意地曬著太陽入神……是得想想了,畢竟新的一年開始了……

與“孫悟空”一起過春節

中國東南沿海的溫州北部有一條楠溪江,江畔盆地的人們每到春節就會按照慣例去當地寺廟祈福,為祈求神靈做新年的第一件事。跟隨岩頭村的女村民們,我也踏上了祈福之路,看看到底我們要祈求的是何方神聖。走了將近一個小時,已時至半夜了,我們終於到了位於琴山腰的第一個廟宇。迎麵而來的是紅色的蠟燭,煙霧彌漫的香火和震天響的鞭炮聲,進入大殿,我驚奇地發現原來這裏供奉的是孫悟空,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裏的人物。小說裏,這隻神猴伴隨玄奘奉聖諭去西天取經。故事卻真有其事,大約1300年前的唐朝,玄奘和尚確實去過印度,為中國運回了千百萬卷經文,之後在中國翻譯並傳播。這個故事在民間被口口相傳,後來著成書,成為16世紀最偉大的中國文學作品之一——《西遊記》。小說裏描寫的是玄奘的西天之行,是由猴子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護駕,他們分別代表了理性、天性和通情達理。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山腰上的廟宇中,神猴端坐中間,旁邊是故事中他的同伴們。根據佛教經義對物質演變的更高追求,神猴誕生於靈石,有一雙火眼金睛。這裏的雕像十分逼真,它右腿盤坐,右手拿著金箍棒,這是它用來除魔斬妖的武器,左手則拿著壽桃,看上去它正在觀望遠處,似乎準備著隨時行動。稍低處,有一尊已經修道成仙的靜止的猴子雕像。

事實上,經過無數次考驗的印度之行,作為一種人類行走精神的象征,神猴已經修煉成佛了,於是人們將其建成雕像供奉於寺廟中。它睿智,忠實於師傅,勇敢,但有時也有點驕傲自大,不可一世。猴子在古時的中國一直是被敬仰崇拜的。像1900年前後在拳擊運動中對抗外國選手時,猴子就經常作為代表鬥爭精神的象征。這個形象還與印度神話裏的哈努曼神猴有著顯然的關聯,那隻神猴是為了羅摩神而戰,是印度與斯裏蘭卡在前佛教時期的信仰神物。

現在說回我們這座廟宇,廟宇的牆上是色彩豐富的民間畫,描繪的是西行印度之旅:玄奘與豬八戒、沙和尚正坐在一隻巨龜的背上渡海,孫悟空則飛在天上眺望遠處的路途。旁邊是一幅與騎著神獸的曆史英雄人物激戰的情景。在這裏你能切切實實體會到古典中國的氣息,那是英雄式的,充滿色彩的。燒完香後,我們在角落處還遇到一位用竹簽算命的老人:首先要把求簽人的姓名和年齡告知神猴,祈求幫助,之後搖動竹簽筒,直到掉出兩支簽,老人為求簽人解釋竹簽上的注解。

從山上下來,我們來到了山腳下的陳十四娘廟:穿過精美的大門,門上是保護神的畫——門神,我看到廟宇中央是陳十四娘像,表情嚴肅卻富於同情,兩旁是中國很重要的佛像,比如觀音菩薩。似乎這樣的宗教價值輪回在民間宗教裏十分普遍,因為擁有男性子嗣比苦修還緊要。廟宇外麵有一個亭子是專門為祈福者提供庇蔭的,亭子下麵有一個地爐,過往的信徒可以烹茶煮飯,有點類似歐洲中世紀時朝聖地為朝聖者們提供的便利措施。與我同行的女村民們告訴我,在山頂上有一座龍王廟,需要走4個小時才能抵達。她們中的一些人準備明天一早去朝拜。傳說在遠古時代山上的一位忠實女信徒吞食了一隻神蛋,之後便懷孕了,生下了一條龍,人們為此建造了這個廟宇。龍是掌管雨水的,而南方地區經常遭受水災,所以人們就將它永久供奉在寺廟裏以求風調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