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儒墨道法,百家爭鳴(2 / 3)

荀子是唯物主義思想家。他否定商周以來認為天意決定社會治亂的思想。他認為天的變化也就是自然界的變化,沒有神在主宰。天象上的變化、地麵上的災異,都是自然界各種事物運動的必然表現。天意不能決定治亂,治亂也不會改變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日食月食的發生,有時風雨不調,天上出現怪星,是每個時代所常有,隻要國家治理得好,自然界出現了這些現象,也不會傷害人類;如果政治腐敗,即使這些現象都不發生,對人民也沒有益處。荀子的這些言論,揭露和批判了古代統治者利用天、神、鬼、怪的迷信觀念來愚弄欺騙人民的本質。

荀子大力宣傳發揚人的主觀能動性來克服自然災害,改善自己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他說:“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隻要努力生產又注意節約,就不會窮困;注意營養又經常運動,就不會得病;遵循規律堅持去做,就不會得禍害。他大聲疾呼:“與其尊崇天而整天仰慕它,不如積蓄財物而來控製它!與其依從天而來稱頌它,不如掌握天的規律而來利用它!與其空望天時而坐待恩賜,不如順應時節而來利用它!與其讓自然物自己繁衍增多,不如發揮人的才能來幫助它生長和發展!”這種人定勝天,戰勝自然的思想,是當時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知識進步的反映。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可以戡天,人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為人類服務,這是荀子思想中的積極層麵。荀子的“戡天”思想,強調人去戡天即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但是,他沒有能夠把天看成既是人的對手更是人的恩人和朋友,人與自然必須和諧共處,互利互動,才能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前提下謀取對社會發展的最大利益。所以荀子的戡天思想既是進步的,但也是有缺陷的。這是他所處時代和階級條件所決定的思想上的局限性。

戰國時期又一重要學派是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但道家和儒家、墨家不同。儒家、墨家形成了一個有師承關係和組織製度的學派,學派內成員經常見麵。道家人物在戰國時基本上是各自著書立說,彼此未曾會麵或很少會麵,未形成一個組織。其所以稱為道家,是後代學者根據他們學說的內容和特點,把他們合稱為道家的。老、莊兩人的關係就是如此。被列入道家中的戰國思想家,除老、莊兩人外,還有楊朱、關尹、列子等人。

後代稱道家的祖師是老子。但老子究竟是誰,生活在什麼時代,由於曆史上記載的不清楚,有各種說法。有學者認為,老子就是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學問的老聃,他年紀略大於孔子,是東周時期周室的守藏吏,是個博覽群書、知識淵博的學者,後來成為隱士。但是老聃沒有寫過書。現在流行的注明老子所作的《道德經》(又稱《老子》,全書5050字),書中所寫的語言和史實都隻是戰國以後才出現的,不可能為老聃所寫。因此,學界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道德經》是戰國中後期道家人物根據一部分老聃的遺說,加以補充、發揮、推衍而寫作成的。而我們所講的老子學說,一般都以《道德經》作為依據,所以也有學者認為老子應該是戰國中後期寫作《道德經》的作者,環淵、李耳、老萊子等人都有可能是老子。秦漢以後,由道家衍生出道教,道教公認祖師姓李,所以李耳為老子說,在社會上得到較多的接受。莊子和戰國其他道家人物沒有發生聯係,他是頹廢的隱士,是戰國中期道家的中心人物。

老子學說的宗旨是:“無為自化,清靜自正”,主張“無為而治”。他認為老百姓要沒有知識,沒有欲望,沒有事可做,永遠安靜地住在一小塊地方,人人無所作為,就可以做到“無為而治”,達到理想社會。這樣的社會或許隻有原始社會才存在。所以老子主張複古,主張社會回複到沒有文字,結繩記事,有了器械不要用,有了車船不要乘,有了甲兵不打仗,村落與村落、家與家之間互相隔絕,老百姓做到雖然“雞犬之聲相聞”,但“老死不相往來”。老子認為,智慧的進步,技術的發展,生活要求的提高,人們交往的增加,社會的每一步前進,都是產生罪惡的根源,因而反對一切社會進步,隻有原始社會極低的生活水平才是理想社會。老子的思想,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已趨沒落的舊貴族消極、悲觀、厭世的心理狀態。

老子宣傳複古主義,是他整個哲學思想體係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他提出了一個“道”的概念。這是他學說的核心。什麼是“道”?老子說,“道”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主體,“道”就是“無”,它是“先天地生”的。它是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無形無蹤,無聲無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可以勉強給它加個名詞,叫“大”。他說,這個“道”是人們的感覺器官不能認識的,“道”即“無”,“無”生出了“有”,“有”又生出了天下的萬事萬物。“道”在萬物中表現出來的具體的東西,就是“德”。因此老子的“道”,是一個虛偽抽象、恍恍惚惚、似是而非、看不見摸不著嗅不到、人類無法認識和覺察的精神實體。正是這個精神實體,被老子說成是產生萬事萬物的始祖。至於老子所說的“德”,是個概念,更是精神狀態的東西。先有精神實體,後有物質世界,精神產生了物質,這正是老子的世界觀。因此,老子的哲學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係。提出的“道”不是存在於人們的心中,而是開天辟地以前就有的,存在於客觀世界之中,是主宰和決定世界萬事萬物的精神體。這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係。

老子的思想雖然是唯心主義的,但包含了一些辯證法的因素。他觀察了世界上萬事萬物之間的矛盾對立和相互轉化的情況,認為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道德經》中曾列舉了很多事物的雙方相對立的名詞,如有無、多少、輕重、禍福、生死、巧拙、難易、善惡、強弱、貴賤、得失、予奪、美醜、堅柔、高下、長短等,反映了他對世界上事物的矛盾對立狀況有較深的認識。他認為事物雙方是相互依賴而存在的,缺了一方對方就不存在。他說:有和無是相互產生的;長和短是在比較中得到的;高是以下為基礎的;難和易是相輔相成的。事物雙方矛盾發展的規律是:總是由柔弱的、卑下的、虛無的、靜止的一方最後取得勝利,而且循環不已,柔弱的會變成剛強,變成剛強後又會轉化成柔弱;得了禍後接著來的是福,有了福往往埋伏著大禍。老子正是這樣來認識事物轉化的規律的。這說明他思想中的辯證法因素僅僅表現在事物矛盾對立和相互轉化的一麵上,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卻陷入了周而複始的循環論。他思想中的辯證因素是不徹底的。這種哲學思想支配了他的曆史觀,他認為人活在世上應該永遠處於柔弱、卑下、落後的地位。但老子不是一個絕對的悲觀厭世者。

作為沒落貴族,他希望奪回失去的天堂,不過他反對孔子、孟子通過積極活動、當官出仕的辦法來達到目的,而是想根據他的思想和理論,讓社會倒退到“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去,依照“柔弱勝剛強”,得了禍往往會轉變成福的邏輯,使自己從極其落後的、與世無爭的地位,轉變成剛強的掌握大權的統治者,來達到爭得天下的目的。“不爭”正是為了“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老子的辯證法觀念和複古主義的曆史觀,是為他“柔弱勝剛強”,達到“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政治目標服務的。當然,老子的世界觀是唯心主義的,辯證法觀念是不科學、不發展的循環論,因此不可能指導他獲得政治上的成功,隻不過成為當時沒落貴族希望恢複失去的天堂,又無力恢複這個天堂的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在哲學上的反映。

老子的思想中有一些辯證因素是有其原因的。他是當過史官的沒落貴族,熟悉曆史上朝代的興亡盛衰,看到貴族下降為士甚至變成了庶民、奴隸,看到原來無權無勢者上升為統治者。社會的急劇變化和自然界的陰陽盛衰反映到他的思想上,產生一些樸素辯證觀念是正常的。但他站在反對社會進步的沒落貴族的立場上來看待這些變化,所以《道德經》一書中充滿著對社會進步和變化的恐懼、懷疑、敵視的情結。他不希望社會前進,而是主張社會倒退;不希望社會有變化,而希望社會停滯。他要求在辯證的世界中找到一個不辯證的東西,以自己的辯證法來否定辯證法。老子希望通過使社會倒退和人民無知無欲來達到恢複自己政治地位的目的。當然這隻能是不可能成功的空想。

莊子即莊周,生卒年代不詳,宋國人,活動年代約同於孟子或稍後一些,他的著作即《莊子》。由於老聃沒有留下著述,《道德經》成書很晚,所以《莊子》一書是道家第一部有完整哲學體係的著作。莊子做過小官,後閑居為隱士,他寫的散文文筆動人,言辭優美,其理論成為一套很能吸引人的完整思想體係,所以在社會上起了較大的影響和作用。

莊子把老子的消極思想發展到了極點。老子主張倒退複古,但還有限度,還想以退為進,實現複辟,在某種條件下,老子的“無為”思想還可以起一定的積極作用,如西漢初期就實行過“黃老無為之治”,對漢初經濟的恢複發展起了休養生息的作用。莊子是一個絕對的悲觀厭世者。他認為,社會的一切都是壞的,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希望回到渾渾沌沌、是非不分、人和生物不分、生死莫辯的虛偽境地。他認為,人生在世界上,對一切都無所謂,一切都隨自然,人的生老病死,社會上的一切變動,都沒有什麼關係,因為人總要和萬物的本體“道”合在一起的。有一次,莊子做夢時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醒來後看到自己還是莊子,他就自己問道:“是莊周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周呢?大概是莊周和蝴蝶,是互相變化出來的吧!”他認為自然界是由“道”組成的,自己要和這個“道”合在一起,就可以解脫人生的一切憂慮、煩惱、痛苦以至生死。死了還是存在,變成了其他東西,變成什麼東西都一樣。人生就可以不生不滅,無窮無盡,達到理想境界,每個人也就得到了最大的自由和快活。莊子稱這種打破一切差別的境界,和萬物的本體“道”合為一體的理論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就是修養出來的“有道之士”,就是“真人”。“真人”是莊子最理想中的人。《莊子》一書中的代表作《人間世》、《大宗師》、《齊物論》、《逍遙遊》等篇所描繪的就是這樣一個生死不分、人與動物不分、沒有好惡是非和歡樂痛苦的渾沌世界。

莊子的宇宙觀本質上是主觀唯心論。就以“道”來說,老子把“道”看成存在於客觀世界中的東西,而莊子要把自身和渾沌的“道”合一,有我的心就是“道”,“道”就是我的心的傾向,人的命運決定於自身的修養和內心的活動,這屬於主觀唯心論了。莊子的主觀唯心論有可能來源於儒家八派中的顏淵學派。顏淵是孔子學生,孔子多次讚揚顏淵住在破陋的房子裏,過著貧寒的生活,自得其樂地閉門修養的功夫,做到了自己的心三個月內不違背“仁”。依靠閉門的內心修養就能做到“仁”,實際上就是說人的內心活動就可以決定一切。莊子發展了顏淵的思想,走上了主觀唯心主義的道路。

莊子的思想是極端消極悲觀頹廢的。老子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存在種種矛盾對立並且會轉化,而莊子要否定世界上的一切差別和對立。莊子認為高下、好惡、是非、真假、貧富、禍福、生死等等都一樣,這就是絕對的相對主義。他認為,首先認識的對象本身是相對的,如美和醜,高和下、生和死等最後都是一樣的,它們的性質是無法認識的;其次,主觀認識能力是相對的,如莊子做夢變成蝴蝶一事,他自己不能確定是莊周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周,因此他認為一般人沒有認識事物的能力。他舉例說:毛嬙和麗姬是美人,但魚見她們嚇得深入水底,鳥見了她們嚇得高高飛起,麋鹿見了她們嚇得快快跑開,那美不美究竟以誰的判斷作為衡量是非的標準呢?所以他認為人的認識能力也是相對的;第三,真理的標準也是不可知的,因為萬事萬物沒有什麼是非、真假之分。莊子從人的認識都不免帶有局限性、片麵性出發,加以無限擴大,把相對論絕對化,引導人們走向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和神秘主義的錯誤道路上去。所以莊子取消了老子哲學中的積極層麵,而把老子的消極思想發展到了極點。

莊子哲學思想的本質是主觀唯心論和絕對的相對論的結合。他的學說是不能自圓其說的。因為他既然把所有的東西都看成相對的,便沒有一個真理和是非標準。那麼我們便可以問莊子:莊先生,你自己的學說是不是相對的呢?如果是相對的,那麼你的學說就不是真理;如果你的學說是絕對正確的,那麼宇宙間就有一個絕對正確的東西存在了,就打破了你的哲學體係。

莊子的學說是一套極端頹廢消極的迷信思想。這種思想無論在戰國時代和當今時代,都會起消極作用。在社會動蕩不安、戰亂極端頻繁、政治空前黑暗、人民生活異常痛苦的時代,莊子思想或許能對人民起某種精神上的安慰作用,但並不能使他們認識生活痛苦的根源,找出擺脫痛苦的途徑。漢初統治者采用黃老思想而不采用莊子思想,就是因為莊子思想消極麵太大。莊子學說使人們消極、懶惰、悲觀、頹廢、厭世。如果在階級社會中,人民群眾像莊子所主張的那樣,任何痛苦都不要計較,任何生產活動都不必去搞,生老病死也完全置之不理,夢想變成蝴蝶或金魚來享受自由和快活,那社會就無法存在,人類就無法存在,隻能回到動物世界去。莊子的思想,是否定發展、否定進步、否定人類、否定人類社會的思想。這種思想是當時沒落破產的舊貴族,既想複辟又眼看大勢已去,處於無可奈何情況下,想解脫自己的痛苦,自我麻醉又想麻醉別人的這樣一種情況的反映。

但是,從思想文化發展史的角度來說,莊子哲學的出現是有貢獻的。第一,《莊子》一書文筆優美,是戰國散文的傑作。《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是先秦散文四大家,而莊子的文筆之生動感人又超過了另三家。第二,《莊子》一書論述了一個結構完整,說理嚴密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係。如此完整的哲學體係的出現,在我國古代非常罕見,因此在哲學發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韓非。商鞅是前期法家的傑出代表,是戰國時期最傑出的法家政治家和實踐家,他的思想和事跡前麵已論述。韓非是後期法家的傑出代表,是戰國晚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出身於戰國晚期的韓國貴族家庭。他和李斯一起在荀子門下求過學。李悝、商鞅等前期法家主要貢獻在改革社會製度、推行變法改革,是改革家;而韓非等人則是總結了前期法家學說,又全麵批判和總結了戰國諸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係統的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封建統治的理論學說,是新製度在理論上的奠基者,是理論家。韓非生在韓國,他多次勸韓王采用富國強兵的方法,但不為韓王采用。貴族棠谿公勸韓非放棄法、術等學說,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免帶來禍害。韓非拒絕了他的建議,他覺得隻要法、術等學說對國家有利就要宣傳,不怕昏暗的國君加罪於他。但韓國日益衰敗,韓非的學說始終沒有被韓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