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王將把書社的土地七百裏封給孔子。楚國令尹子西勸阻說:“孔子手下有子貢、顏回、子路、宰予等能人協助,而且講述三皇五帝的法典,弘揚周公召公的事業,如果讓他占有了七百裏土地,又有賢弟子輔佐,不是楚國的福氣嗬。”於是昭王未封土地給孔子。楚國的狂人接輿聽說孔子到楚國來宣傳政治,便唱著歌經過孔子身邊,歌詞說:“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兮,來者尤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以此來諷諫孔子,叫他不要從政。孔子從車上下來想和他講話,接輿迅速走避了。
孔子從楚國回到衛國。當時衛國君主輒父不得立,流浪在外,而孔子的弟子多人在衛國出仕當官。衛君想請孔子來當官。子路問孔子:“如果衛君請您當官,您將首先辦什麼事?”孔子說:“正名呀!”子路說:“老師您講得太迂腐了,名有什麼可以正的呀!”孔子生氣地說:“仲由你太粗野了吧?名不正就言不順,言不順就事不成,事不成就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就刑罰不中,刑罰不中老百姓行為生活就沒有準則了。所以君子們做事處世必須名正言順,言行一致。”第二年,孔子弟子冉求當了魯國執政季氏的將師,打敗了齊國。季康子問他:你學過軍事嗎?回答說:“從孔子那裏學的。”季康子說:“孔子是什麼樣人?”回答說:“用他很有名望,無論對百姓來講或對鬼神來講都不會有遺憾的。”季康子決心召回孔子。孔子在衛不得誌,便說:“鳥可以選擇樹林,樹林怎麼能選擇鳥呢?”這時季康子逐走了公華、公賓、公林,以聘禮迎孔子,孔子回到了魯國。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後返回了魯國。魯哀公、季康子對他雖很敬仰,也常向他請教,但始終未能重用孔子。孔子年歲亦大了,便不再求出仕當官,而是安心講學,傳授學業,培養弟子。
孔子畢生從事教育,作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師之祖,孔子提出了三大教育觀以及一係列先進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的教育事業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
在教育對象上,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並在畢生的教育活動中加以實踐。有教無類,就是教育不分類別、不分等級、不分貧富,隻要受教育者願來學習,都加以施教。這就開啟了下層人民受教育,學術文化下移,下層人物通過學習進身仕途參與國家管理的曆史潮流,具有重大的曆史進步意義。
孔子首倡私學,開啟了私人辦學授徒的傳統。孔子很多學生來自貧苦人民,來自社會下層,通過孔子的培養和教育,他們都成為春秋戰國之際的傑出人才。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出身貧民,常年住在陋巷之中,衣食不周,然而信仰不移,苦學成才。孔子弟子中年齡最大的子路,是“野人”出身,野人就是住在荒野之中的窮人。子路性格直率,愛好武藝,精通軍事。在孔子周遊列國和日常生活中,子路忠誠地保護他尊敬的師長,時時向他請教,最後在政治活動中不幸殉職。子貢出身於商人,商人在周代被看作賤民,排在農、工之後,地位很低。他師從孔子後,成為傑出的外交人才,曾出使吳、楚等國。子貢始終忠誠於孔子。孔子死後,子貢在其墓旁結廬居住,守墓多年。“子貢廬墓處”至今仍保存在曲阜孔陵,成為後人瞻仰的景點。公冶長曾是罪犯,孔子讚揚他的道德和為人,並沒有小看於他,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冉伯牛、司馬牛原來都放過牛,是放牛娃出身,被孔子培養成為人才。還有一個學生樊遲,在向孔子學文化時還沒有忘記要去學種田種菜,雖然受到孔子批評,但也反映樊遲也是下層勞動者出身。孔子的三千弟子經過孔子培養,或出仕從政,或設館授徒,或經商,或著書立說,形成了新的士夫集團,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和學術文化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是朱熹在《四書集注》一書中總結出來的,反映了孔子在教育方法上的創造。孔子教育的內容,既有德育,包括思想、道德、為人、處世方麵的學問,也有智育,即禮、樂、射、禦、書、數等曆史文化和科學知識方麵的內容。從《論語》等書的記載來看,孔子似乎更重視德育,把它看成培養學生做人處世的根本。但學生出身、生活條件、文化水準、性格特征各不相同,孔子針對學生不同的特點,實行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論語》中記載了子路、冉求、公西華三弟子向孔子請教問題時,孔子不同的回答便是一個典型例子。有一次,子路到孔子處問孔子:“我聽到的事是否馬上就去做呢?”孔子說:“你有父兄在,應先聽聽年長者的意見再去做。”冉求也去孔子處問孔子:“我聽到的事是否馬上就去做呢?”孔子說:“對,應馬上去做。”公西華年齡小,聽到兩位師兄問孔子同一個問題,而孔子作不同的回答,便去問孔子:“仲由問您聽到的事是否要做,您說要聽聽父兄的意見再說;冉求問您聽到的事是否要做,您說應該去做。我覺得有點不解,請老師解釋。”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做事謹慎小心,遇事退讓猶豫,不敢有所作為,所以我鼓勵他要勇於進取,做事有決斷;子路這個人勇敢任事,好勝人,但常常考慮欠周到,所以我勸他要謹慎一些,多聽聽長輩的意見。”公西華聽後大受教育。
孔子還注意啟發引導,不斷引人去探索學問的究竟。《論語·子罕》中記載了顏淵的一段話:“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孔子使顏淵在求學的道路上“既竭吾才”、“欲罷不能”,從而不斷深入的原因,在於孔子能“循循然善誘人”一句。可見孔子教育思想上的創造。
在培養目標上,孔子提出了“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的思想。“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意思是:出仕當官後,還要用多餘的時間繼續學習;讀書讀得好後,就可以出仕當官。“優”在這是既可作“多餘”解,又可作“優秀”解。這一培養目標的提出,否定了商周以來世官世卿世祿的傳統,為學習優秀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參與國家管理開創了道路,是戰國以後任人唯賢、任人唯才、唯才是舉的進步的選官思想的前驅,具有重大的曆史進步意義。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豐富的。他雖然認為上層人物有智慧和下層人民缺少文化這種現象難於改變,習慣風俗相差很遠,但他認為“性相近”,即才能相近,天性沒有什麼不同,因此,都可以通過教育培養其成為“學而優則仕”的國家管理人才。孔子主張實踐,他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主張少講空話,多做實事。在學問上,他主張少空想,多讀書,“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學問上的追求比思考更重要,但學問也要和思考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主張邊學邊思,學思並重。學習既要從書本上學,也要在社會上學,所以孔子主張要“多聞多見”,“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因為知識來自各方,隻有多聞多見,才能使知識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
孔子認為書本是前人經驗的總結,首先要讀好書,學到真才實學,不讀書隻去實踐還是不行的。他的學生子路叫子羔去當魯國費邑的宰(長官),子羔還沒有讀多少書,孔子便批評子路說:“你這樣做是害了他嗬!”子路說:“有人民,有國家,可以學習,何必讀了書再去學習呢?”孔子生氣地罵他是“佞者”。孔子的意見是對的。治國理政之才是需要通過學習來培養的,社會實踐隻是不斷總結提高的途徑,不能代替讀書求學。
孔子主張向社會上一切有知識長處的人學習,學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在學問上他主張實事求是,反對弄虛作假,提倡老老實實的科學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隻有這種誠實的態度,才能求得真學問,學到真本領。他力倡終身學習,終身受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把求學和從教作為終生的事業。
當然,受到時代曆史條件的局限,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有些不足之處。表現為:一是輕視對生產勞動知識的學習。他的學生樊遲要學種菜種田,但遭到孔子的責罵。二是有一定的輕視婦女的思想,他認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在周代的宗法統治中,婦女是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的。由於婦女文化低,從事家務勞動,所以孔子認為難於教育好。三是認為“上智”與“下愚”的格局是不可改變的。這是等級觀念的反映,也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但孔子通過自己的教育實踐,也培養了一批來自“下愚”的窮人子弟,成為“學而優則仕”的上層人物,可見下愚和上智總的格局不可改變,但就具體個人來講,還是可以改變的。孔子在教育思想上的不足是他所處的曆史和時代條件所決定的,我們要認識其不足,但不能苛求於前人,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到批判繼承。
孔子畢生從事教育,他把“述而不作”作為自己一生活動的宗旨,即隻講述傳授弟子,不從事著作。他尊周崇周,認為周代的文化和典章是豐富多彩的,他要把周代的文化和學術傳授給學生,自己不必再作創造。他一生豐富的思想和實踐全部記錄在他給學生的述學之中。孔子去世後,他的學生出於對他的崇敬,整理了孔子講學的筆記和記錄下來的孔子的言行,彙成《論語》一書。
《論語》是經過孔子學生們整理修改論定過的孔子的言行集,是中國所有古籍中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一本。《論語》分20篇,每篇用該篇第一句話中的2個字或3個字為篇名,如第一篇《學而》,開頭一句話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顏淵》篇的開頭一句話是“顏淵問仁。”以此類推。《論語》的體例,後來為《孟子》、《荀子》等書所繼承。《論語》20篇中,前15篇記錄的基本上都是孔子本人的言行,第16~20篇多為孔子弟子們的言行,除了最後一篇《堯曰》反映了孔子後學的思想外,《論語》中絕大多數篇幅都反映了孔子的原始思想和言論行動,是研究孔子最重要的資料。《論語》結構嚴謹,語言精練,言簡意賅,內涵深刻,其所反映的傳統道德思想被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是中國留給世界的珍貴文化遺產。
傳說孔子“刪詩書”、“作春秋”,這是孟子等孔子後學們說的,也常被作為曆史事實寫進研究孔子的著作教材之中。其實,孔子“刪詩書”、“作春秋”,既不符合孔子自己的思想,也不符合曆史事實。前輩學者對此早就有過定論。
書是尚書。孔子是絕不可能刪書的。因為第一,孔子畢生尊周崇周,熱愛周代文獻,不可能去刪改周代文獻;第二,孔子自己說“述而不作”,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是極為嚴謹的,怎麼又會修改和刪去前代的文獻呢?第三,現存《尚書》中無論是可信的二十八篇還是偽作的二十多篇,都跟孔子的文風語言大不相合;第四,如果孔子刪了《尚書》,那麼《尚書》篇數在孔子之後應該減少了,怎麼後來反而多出了很多篇?
孔子刪改《詩經》這也是絕不可能的。第一,同樣是因為“述而不作”;第二,現存文獻中從未有孔子刪《詩》的記載;第三,《論語》中一再提到“詩三百”,讚揚“詩三百”給自己的啟示,可見孔子時代的《詩經》就是三百餘篇。周代《詩經》的篇數和今天流行的《詩經》的篇數一樣多,如果孔子刪了《詩》,現在流傳的《詩經》應該遠不足三百篇。
孔子作《春秋》,相信者更多,然而絕不是事實。第一,孔子自己說“述而不作”,畢生講授而不寫作,是他的誌願,他怎麼可能去寫一部《春秋》呢?孟子說孔子作《春秋》,而孔子自己說他從未作過書。孔子做的事,我們是相信孔子自己說的話呢,還是相信一百多年後孟子的言論呢?第二,現存傳世的《春秋經》,語句雜亂,簡略草率,詞不達意,被王安石稱為“斷爛朝報”。孔子是一位大學問家,孔子弟子整理而成的《論語》,語言簡練精確。孔子這樣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寫出《春秋經》那樣雜亂無章的書,是不可想象的。第三,《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最詳盡的書,《論語》中從未提到孔子刪《詩》、《書》,作《春秋》之事。第四,為孔門後學所謂的《春秋經》中的“微言大義”,如大一統思想、非正卿思想,和孔子思想不符合。可見孔子刪《詩》、《書》,作《春秋》之說,是儒家後學編造出來的。
公元前479年5月(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三歲。他的弟子為他服喪三年,子貢結廬於墓旁六年後才離去,魯國人民在墳旁為其守墓者有百餘家。孔子之後,儒家分為八派,以孟子、荀子影響最大。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的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