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期以後,秦、楚、燕、齊、韓、魏、趙七個諸侯國之間不斷發生戰爭。為了爭取在兼並戰爭中獲勝,彼此也進行了孤立敵國、爭取與國的外交活動。各國之間關係不斷變化,既沒有穩固的朋友,也沒有世代的仇敵。這種錯綜複雜變化多端的結約活動,被稱為“合縱”和“連橫”。“縱”是縱向的意思,從地域上看,中原韓、趙、魏等國可以北連燕,南連楚,是“合眾弱以攻一強”的戰略;“橫”是橫向的意思,秦國可以和東方的齊國或別國聯合,是“事一強以攻眾弱”的戰略。但在實際活動中,情況要複雜得多。而張儀、公孫衍、蘇秦,是當時合縱連橫的軍事外交活動的積極推行者。他們被稱為縱橫家。
張儀,卒於公元前310年,是連橫活動的倡導者。他是魏國貴族的後裔。他曾到楚國投在令尹昭陽的門下。有一天,令尹昭陽大會賓客,把楚國的無價之寶“和氏璧”拿出來給大家看。大家把璧傳來傳去,讚歎不已。忽然,玉璧不翼而飛,昭陽懷疑是張儀偷的,便叫手下人把他毒打一頓,打得死去活來,遍體鱗傷。他被人抬回家中,剛醒過來,就要妻子看看自己的舌頭是否還在。他說隻要舌頭在,還可以遊說諸侯,謀取官職。公元前329年,張儀到了秦國,擔任了大良造。他主張秦國攻魏。同年秦軍占領了魏的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平周(今山西介休縣西)兩地。秦軍的東進,威脅了東方各國。於是,東方各國在公孫衍領導下出現了合縱運動。
公孫衍也是魏國人,曾在秦國當過相,因受張儀的排擠而到了魏國,公元前319年魏以公孫衍為相。次年,公孫衍以魏相的身分,聯合趙、韓、燕、楚四國,倡導“合縱”,五國伐秦。但由於楚、燕兩國對合縱不熱心,沒有出兵。魏、韓、趙三國聯軍被秦軍擊敗。秦軍以後不斷攻擊韓、魏。秦的強大促使了楚國和齊國的結盟,加強了齊國的力量。張儀受秦國的委派出使楚國,離間齊、楚,實行連橫策略。張儀對楚懷王說:“大王如果和齊斷交,秦王就把商於一帶六百裏的土地給楚國。”楚懷王是個昏君,不聽屈原等人的勸阻,以為可以白得秦國六百裏土地,便和齊斷交。齊王極為氣怒,反而和秦國聯合,組成連橫,對付楚國。當楚王派人向秦國討取土地時,秦國拒絕不給,張儀說:“沒有這回事,是楚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裏能隨便送人呢?我說的是獻我自己的六裏地給楚王,哪裏是什麼六百裏嗬!”楚國的使者把張儀的話回報給了楚懷王,楚懷王大怒,於公元前312年發兵攻秦。秦軍在丹陽(今河南丹水北岸)大敗楚軍,全殲楚軍八萬,楚軍將領八十多人被俘,秦軍占領了楚的漢中郡。楚懷王不甘心,傾全國之力伐秦,楚軍前鋒打到了藍田(今陝西藍田),因孤軍深入,遭秦軍反攻,楚軍大敗而歸,秦國的勢力影響到了巴蜀。張儀的連橫的軍事外交戰略,對秦的強大和以後秦統一中國,起了一些積極作用。
秦的強大使東方弱小的諸侯國受到了威脅。於是,在公孫衍之後,蘇秦的活動,得到了東方各國的支持和歡迎。
蘇秦,卒於公元前284年,年輩晚於張儀。他是東周洛陽人,幼孤貧。他是燕昭王的親信,一生主要謀求燕國的強大,在齊國從事秘密的反間活動,並奔波於齊、趙、韓、魏之間,組織合縱攻秦或合縱攻齊,其目的是使齊“西勞於宋,南罷(疲)於楚”,阻遏齊國力量的發展,轉移齊國對燕的視線,防止齊國吞並燕國。
前麵已講過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的事件,齊宣王乘機伐燕,幾乎亡了燕國。燕昭王即位後招賢納才,力圖報仇,蘇秦到了燕國,成為燕昭王的親信。以後蘇秦到了齊國,一住五年,表麵上為齊國做事,實際上為燕國做反間活動,這幾年使齊沒有攻燕。
張儀死後,秦國繼續采用連橫的政策以分化東方六國。公元前288年,秦昭王派魏冉到齊國,約齊國與秦國同時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齊秦聯合後對燕極為不利,於是燕昭王第二次派蘇秦去齊,暗中從事反間活動。蘇秦到了齊後極力慫恿齊湣王攻宋。蘇秦的計謀是:齊向南攻宋必然會放鬆對北麵的燕的進攻;楚、魏與宋接壤,齊攻宋必然會和楚、魏衝突;秦要保宋,齊攻宋必然破壞齊秦連橫,齊國必處於四麵受敵的境地。蘇秦又勸齊湣王放棄東帝稱號以孤立秦國,拉攏各國合縱反秦,使燕國得以保全。齊湣王被蘇秦編造的一套外交辭令所說服,廢東帝稱號,由蘇秦發動,由齊國聯合韓、趙、魏、燕五國合縱聯軍伐秦,名義上推趙國奉陽君李兌為主帥,實際為蘇秦操縱,蘇秦由此被趙國封為武安君。
但蘇秦策劃的五國合縱伐秦失敗了。因為各國各有圖謀,特別是齊國不僅不真心伐秦,反而暗中和秦國勾結,乘各國準備伐秦時進攻宋國。秦國也努力離間和分化五國,秦昭王放棄了帝號,退還了過去所占的魏國、趙國的一些土地,五國伐秦就此草草收場。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滅宋。齊的強大引起各國不安,秦國乘機約各國攻齊,秦軍越過韓、魏,攻取了齊國的九個縣。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等國聯軍大舉攻齊,大敗齊軍,燕昭王乘機派樂毅率燕軍向齊國北部進攻,由於齊湣王對蘇秦的信任,齊對燕的進攻沒有防備,燕軍占領了幾乎全部齊國領土,齊國幾乎亡了國。蘇秦的弱燕勝強齊的計謀,經曆了曲折而終於成功,但蘇秦的反間陰謀也完全暴露,齊湣王用車裂酷刑處死了蘇秦。從此齊秦對峙、合縱攻秦的計謀再難實現,戰國的形勢變成秦國采用連橫,將東方各國逐個擊敗和滅亡,秦國獨強,一統中國。
戰國七雄不斷進行兼並戰爭以至最後由秦統一中國的過程,基本上是和運用“合縱”、“連橫”的軍事外交鬥爭策略有關的,充滿了曲折反複的過程,大致上可以分為四個時期:魏國強盛時期;秦齊對峙時期;秦趙大戰時期;秦統一中國時期。
魏國強盛時期(前341年前)。
戰國初年,可以說是魏國獨盛時期。魏國的獨盛,有其客觀原因。因為在三家分晉時,魏國分得了今山西西南部的河東地區,那裏原為晉國的核心地區,經濟較發達。另外,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用吳起治軍,用西門豹治鄴,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都發展較快。魏國當時在國內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修築長城以防秦國侵犯,開鑿鴻溝溝通交通。魏國於魏惠王時將國都從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更使魏國居於天下中心的地位。
在軍事上,戰國中期以前,魏國保持著獨強的態勢。魏國在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加強了經濟力量後,建立了以武卒製為基礎的強大軍事力量。公元前413年開始,魏文侯就不斷派軍隊向秦國進攻,公元前408年,魏國全部占領了秦的河西(黃河與洛水之間的地區)。同年,魏派樂羊率軍越過趙國進攻中山(今河北省寧晉、唐縣、滿城、徐水、柏鄉等縣地區),於前406年滅了中山國。魏國又率領趙、韓兩國於前404年打敗了齊國,三國聯軍攻入齊長城。魏武侯(前395~前370年在位)時期魏國向南進攻,取得了鄭、宋、楚三國間的大塊土地。前390年,魏、趙、韓聯軍大敗楚軍於大梁、榆關,魏國占有了大梁及附近土地。公元前371年,魏奪取了楚的魯陽(今河南魯山縣)。魏在河南占有了大片土地,為後來定都大梁奠定了基礎。魏惠王於公元前369年即位後,把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因為安邑在魏國西部,距東方較遠,而從安邑通到東方要經上黨(今山西東南部)多山地區,交通不便,定都安邑既不便於魏國控製東方諸侯國,萬一上黨地區被趙、韓切斷,安邑又將處於被韓、趙、秦包圍的形勢。魏國同時興修水利,開鑿運河,築黃河長堤,發展生產,鼓勵人民開墾荒地。對外結好韓、趙,把原來攻占趙國的部分土地還給趙國,又與韓昭侯結盟求和。
但是,在魏國獨盛時期,其地位也經常受到威脅,這個威脅主要來自齊國。公元前356年,齊、趙結成了聯盟,共同對付魏國。公元前354年,原來準備入朝魏國的衛國使臣,因衛國受到趙國進攻,被迫入朝趙國。魏惠王當然不能容忍,起兵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威王派兵騷擾魏國東部邊境,又迫使宋、衛兩國進攻魏的襄陵(今河南睢縣西)。當年十月,魏國攻破趙都邯鄲。在魏軍包圍邯鄲時,齊威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師,采用圍魏救趙的戰略,偷襲軍力空虛的魏都大梁,發生了著名的桂陵之戰。
孫臏是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裔,年輕時曾和魏國人龐涓一起拜鬼穀子為師,學過兵法。後來龐涓在魏國做了將軍。他自知自己的能力不如孫臏,心懷忌妒,就派人把孫臏請到魏國。然後,龐涓偽造罪名,用殘酷的刑法挖去了他的膝蓋骨,還在他臉上刺字塗墨,妄圖使他永遠成為一個殘廢人,永遠不能出來露麵,永遠從治軍的將帥隊伍中消失。孫臏受刑後在魏國一麵假裝瘋癲,騙過魏國人的監視;一麵在齊國使者出使魏國時偷偷地會見使者。齊國使者知道孫臏是個大才,暗暗地把他放進車子裏,帶回了齊國。齊國將軍田忌賞識孫臏的才能,用上賓禮來款待孫臏,並把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威王向他請教兵法,對孫臏很敬佩,任他為軍師。
齊軍八萬人出征,開始時田忌想直奔趙都邯鄲,與魏軍決戰。孫臏對田忌說:“要解亂絲,不能抓在手裏強扯硬拉;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救兵解圍也是這樣,要避實擊虛,避強擊弱,敵人感到形勢不利,有後顧之憂,就自然解圍了。現在魏軍雖強,但其精銳部隊必定都出去攻打趙國了,已打得筋疲力盡,留在國內的是一些老弱殘兵。將軍應統率大軍迅速向魏都大梁進軍,這樣魏軍必然回兵自救,我們既可以幫助趙國解圍,又可使魏軍疲於奔命,還可以伺機擊敗它。”田忌采用了孫臏的計謀。孫臏隨田忌出征,他坐在有篷帳的車子裏不讓外邊知道,暗中時時為田忌決策。齊軍突襲魏都大梁,魏軍急忙從邯鄲撤軍回國。疲於奔命、勞累不堪的魏軍在進到桂陵(今河南長垣縣西南)時,與齊軍遭遇,被齊軍打得大敗。孫臏在桂陵之戰中所采用的“圍魏救趙”的戰略戰術,向為兵家所稱道。
魏國的強盛地位並未因桂陵之戰而動搖。齊國沒有辦法迫使魏國放棄邯鄲,也沒有繼續進攻。公元前352年,魏國聯合韓國打敗了齊、宋、衛的聯軍,齊國不得不向魏國求和。這時,秦國因實行商鞅變法而國力大增,當魏和齊、趙在東方爭戰時,公元前354年秦乘機攻取了魏的河西重鎮少梁,兩年後秦軍渡過黃河攻占了魏的舊都安邑。魏國雖強,但無力同時與東方的齊、趙和西方的秦國打仗。公元前351年,魏把邯鄲還給了趙國,與趙國在漳水上結盟,同齊、趙妥協,以集中力量對付秦國。公元前350年,魏向秦反攻,不僅收複了失地,而且圍攻了秦的定陽(今陝西宜川縣西北)。秦孝公為魏的進攻“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商鞅也認為“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由此可見,當時魏國的實力是超過秦國的。經過商鞅的活動,秦孝公和魏惠王在彤(今陝西華縣)相會講和。
魏國雖和齊、趙、秦之間不斷爭戰,有時也常被打敗,然而其霸業仍在發展。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了逢澤之會,參加會盟的有十二個諸侯國,會後各諸侯在魏惠王率領下一起朝見了周天子。
正當魏惠王為自己成功地繼承了春秋時齊桓、晉文的霸業,準備兼並更多國家時,公元前341年齊魏間發生了決定魏國命運的馬陵之戰。
桂陵之戰後,齊國軍師孫臏一直不忘向魏國和龐涓複仇的機會。齊國的軍隊在孫臏操練下日益強大。這時魏惠王召集了逢澤之會,韓國卻以反對朝見周天子為由拒絕參加,齊國也反對逢澤之會,齊、韓接近了起來。韓國的背叛使魏惠王不能容忍,於公元前342年派大軍攻韓,韓接連失敗,便向齊求救。公元前341年齊國派田朌、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軍師,發軍攻魏救韓。齊軍又用“圍魏救趙”方法,大軍直攻魏都大梁。魏惠王派龐涓、太子申為將,率十萬大軍應戰。由於齊軍已入魏,魏軍撤出韓國,追擊進入魏境的齊軍。孫臏利用龐涓輕視齊軍的弱點,下令齊軍後撤,在齊軍經過的地點製造逐日減灶的痕跡。魏軍在齊軍後撤時緊緊追上,龐涓發現齊軍住過的地方飯灶逐日減少:齊軍後退第一次駐營的地方,地上留存的做飯的爐灶,夠十萬人吃飯之用;第二天龐涓追到了齊軍第二次駐營的地方,地上留存的做飯的爐灶,隻夠五萬人吃飯之用;第三天,魏軍追到了齊軍第三次紮營的地方,龐涓又叫士兵數了數爐灶數,隻夠三萬人食用了。龐涓高興地說:“我早知道齊軍膽小,不敢和魏軍戰鬥。現在他們進入我國才三天,逃走的兵士已經超過半數了!”於是他以一天走兩天的路程,盡力追趕,一直追到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馬陵地勢險要,兩旁是山,道路狹窄。當龐涓帶了魏軍進入馬陵道時,天色已晚,他隱隱約約看到一棵大樹被刮去了樹皮,上麵有一行字,於是從馬上下來,叫士兵點起火把來看,隻見上麵寫的是:“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龐涓心中一驚,知道上當受騙,急忙跨上馬下令撤軍。這時,兩麵山後埋伏的齊軍萬箭齊發,魏軍亂成一團,四散奔逃,一個個倒在箭下,龐涓奮力衝擊,身上已中數箭。知道難逃死亡的命運,拔劍長歎一聲:“今番倒成就了這小子的聲名!”自刎身亡。齊軍追殺潰逃的魏軍,魏軍十萬人全軍覆沒。
齊魏馬陵之戰使魏軍遭到從未有過的慘敗。齊、秦、趙接著從東西北三麵夾攻魏國。公元前340年秦國商鞅率軍再破魏軍,活捉了魏公子卬。由此魏國力量大大削弱,失去了自魏文侯以來長期形成的霸主地位,魏惠王不得不親自到齊國的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向齊威王屈膝約和,淮、泗間的小諸侯都順從了齊國。戰國形勢由魏國強盛時期轉到了秦齊對峙時期。
秦齊對峙時期(前340~前284年)。
馬陵之戰中魏軍被齊軍徹底打敗以及隨後秦國商鞅又打敗了魏國,標誌著魏國的衰敗及東方的強國齊國和經過商鞅變法後強盛起來的西方的秦國兩強對峙爭雄局麵的出現。
秦齊對峙時期軍事外交鬥爭的形勢是和合縱、連橫的鬥爭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的。合縱、連橫的鬥爭延續到秦統一六國時期為止,但在這個階段表現得最為明顯。這一時期可分五個階段。首先是秦相張儀倡連橫。張儀利用魏國的衰敗,推行“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的連橫策略,想叫魏國做順從秦國的帶頭羊。魏惠王不從,秦國出兵攻占了魏國的曲沃(今山西聞嘉縣東)、平周(今山西介休縣西)兩地。
其次是魏相公孫衍倡合縱。秦國侵魏迫使齊、楚、燕、趙、韓五國和魏國聯合起來,魏國驅逐張儀。公元前318年在魏相公孫衍發起下,魏、趙、韓、燕、楚“五國伐秦”,結果楚、燕未出兵,秦軍於公元前317年把三國聯軍打得大敗。秦國乘機滅亡巴蜀,把領土擴充到今四川。
第三是張儀拆散齊楚聯盟,再施連橫計謀。齊國在齊宣王時攻占了燕國,後雖撒軍,但為對抗秦國而與楚國結盟。張儀用欺騙手段使楚懷王與齊斷交,秦國拒絕割土地給楚國,楚懷王伐秦被打得大敗。齊、韓、魏三國又打敗了楚國,秦將白起又大敗韓、魏聯軍,秦國的優勢更明顯。
第四是蘇秦策劃合縱攻秦。蘇秦勸齊湣王放棄帝號,孤立秦國,聯合各國反秦,破壞了秦國穰侯魏冉倡議的齊秦並稱東帝、西帝的連橫計劃。蘇秦策劃的齊、燕、韓、魏、趙五國攻秦活動,迫使秦昭王廢去帝號,歸還了所占部分魏、趙的土地。
第五是燕攻破齊國,齊國失去強國地位。公元前286年齊滅宋。燕昭王一麵派蘇秦在齊搞反間活動,一麵在國內奮發圖強,經過二十八年的努力,於公元前284年由樂毅統率燕、秦、韓、趙、魏五國聯軍大破齊軍,燕軍占齊七十多城。齊湣王處死蘇秦,自己被楚人所殺。齊國從此一蹶不振。齊秦對峙轉入到秦、趙大戰時期時期。
在秦齊對峙時期,齊國常常成為政治軍事活動的中心。齊國的強盛是和齊的國內國外條件分不開的。孟嚐君相齊和樂毅伐齊、田單複國成為傳聞千年的重要事件。
孟嚐君姓田,名文,其父田嬰是齊宣王之弟,在宣王時為相,封於薛(今山東滕縣)。田嬰死後,兒子田文繼承封地,號孟嚐君。孟嚐君和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合稱為戰國四公子。
孟嚐君好士。士即當時的知識分子。他們中有的人當時反對改革、頑固守舊,但多數通過讀書求學等途徑上升起來的新興的士則成為改革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人學者,對社會進步做出了貢獻。孟嚐君門下收留和供養了大批的士,他們被稱為食客。孟嚐君對其中有才幹的人,則予以重用,多數的人則隻有食祿而已,不受重用。
窮人馮驩來投奔孟嚐君。孟嚐君問他,你愛好什麼?馮驩說,沒有愛好。孟嚐君又問,你能做什麼?馮驩說,不能做什麼。孟嚐君失望地說,你留下吧。並把他安排在三等門客內,給予普通待遇,隻能吃粗菜粗糧。過了十幾天,馮驩倚著柱子,彈著自己帶來的寶劍唱道:“長劍嗬!我們回去吧!這裏沒有魚吃。”總管告訴了孟嚐君。孟嚐君說:“給他魚吃吧!給他二等門客的待遇。”又過了段時間,馮驩彈起寶劍唱道:“長劍嗬!我們回去吧!這裏沒有車子坐。”左右的人都譏笑他,並告訴了孟嚐君。孟嚐君說:“給他車子坐吧!給他一等門客待遇。”又過了一段時間,馮驩仍彈起寶劍唱道:“長劍嗬!我們還是回去吧!我在這裏不能養我的家!”周圍的人對馮驩的貪得無厭都很討厭。孟嚐君了解了他有老母在家,於是派人供養他的母親。馮驩是個有才能的人,他三次彈劍唱歌是為了試探孟嚐君是否能賞識和重用他。孟嚐君的禮賢下士和對自己的優待使馮驩十分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