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嚐君在薛地大放高利貸。有一次,他要派人去薛地收債,便問門客:“誰熟悉會計業務,替我去收債?”他手下的三千門客,知道收債很難做,便互相觀望,都默不作聲。隻見平日受人嘲笑的馮驩回答說:“我去。”孟嚐君就決定派馮驩去收債。臨行前,馮驩問:“我把債收齊了,順便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孟嚐君說:“我這裏缺什麼你就買什麼,你看著辦吧。”馮驩趕到薛地後,立即要地方官通知各債戶前來合券。古代的債券是放債的人和借債的人各拿一分,合券就是雙方來核對借據。薛地的老百姓隻得帶了債券來核對,並為還不起債而擔憂。馮驩了解這種情況,決定為孟嚐君收買人心。當他把所有債券核對以後,假傳孟嚐君的命令說:“孟嚐君關心你們的生活,決定燒毀債券!”於是當眾把債券全部燒毀。薛城的人民興高采烈地說:“孟嚐君真是我們的恩人嗬!”
馮驩很快就回來了。孟嚐君為他收債之快感到驚奇,便問他:“債收完了吧?怎麼回來這麼快?”馮驩回答:“收完了。”孟嚐君問:“你買了什麼東西回來呢?”馮驩說:“你別生氣。那些窮苦老百姓實在還不起債,你留著這些債券也沒有什麼用。再過五年、十年,利錢越來越多,他們怎麼也還不清,會逼得他們遠走他鄉的,這樣你就失去民心了。你說要我購買你所缺少的東西,我看你家裏有高堂大廈,狗馬成群,財物眾多,美女成群,食客成千,什麼都不缺,所缺的就是為老百姓辦好事,使人民擁護你,所以我用債券替你買回了人心。”馮驩接著說:“你現在隻有薛一塊小小的封地,而你卻在薛地放高利貸加重人民的負擔。我這次燒債券免除了人民的債務,老百姓很感激你,我為你買回了‘義’嗬!”孟嚐君雖覺得他講的有點道理,但並不滿意。
一年後,齊湣王覺得孟嚐君權力太大,便罷了他的官,孟嚐君手下的三千食客也大多散了,隻有馮驩等少數人跟隨他。孟嚐君隻得和他們一起到薛城去。當他們走到離薛城還有一百裏的地方時,薛城人民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他們。孟嚐君感動地說:“馮驩嗬!你給我買來的民心,今日才見到了!”馮驩以“狡兔三窟”作比喻,勸孟嚐君多找幾個能安身立命的地方,並主動為孟嚐君去齊國、秦國活動,迫使齊王重新起用了孟嚐君。
馮驩燒債券事件反映當時的齊國還是能任賢才,進行了一些順應民意的改革的。這正是當時齊國能和秦國爭雄的原因之一。
齊國霸業的結束是因為樂毅伐齊。
前麵已談過燕王噲搞過一次禪讓的鬧劇,造成燕國內亂,齊宣王伐燕,燕國鬧到幾乎亡國的地步。燕昭王(前311~前279年在位)即位後,改革政治,建黃金台招徠賢才,樂毅這時也來到燕國。樂毅是趙國人,到燕國後,幫助燕國訓練軍隊,燕國的軍事力量日益強大。燕昭王決心向齊國報仇,他經過二十八年的努力,使士卒“輕佚樂戰”,國家富強。公元前284年,燕聯合三晉和秦國,大舉伐齊,齊軍在濟西被聯軍擊敗。燕昭王派樂毅出其不意,率優勢的燕軍突襲齊軍北線。燕軍從北麵長驅直入,攻占了齊都臨淄。燕昭王親自到濟水邊慰勞軍士,把昌國城(今山東淄川縣東北)封給樂毅,稱他為昌國君。樂毅用不到半年時間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隻剩下莒(今山東莒縣),即墨(今山東平度縣)兩城還在齊國手裏,樂毅的燕軍長期駐守和占領了齊國。齊國遭到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徹底失敗。從此,齊國失去了霸主和強國的地位。
但齊國沒有亡國。在齊國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出現了一位複國的英雄田單。
田單是齊國王族的遠親,做過小官。燕軍攻占臨淄前,田單叫人把車軸兩端長出的部分截去,用鐵皮包在軸頭上,城破時路上擁擠難行,很多人因車軸頭被擠斷使輪子脫落不能行動,被燕軍俘擄,隻有田單一族順利地逃到了即墨。樂毅帶燕軍包圍了即墨,即墨城守與燕軍交戰而死。即墨士紳人民公推田單來指揮戰事保衛即墨。田單依靠即墨人民,一麵加強城守,一邊偵察敵情。他得知燕昭王已死,即位的燕惠王和樂毅有矛盾,便實行反間計,派間諜到燕國去造謠說:“樂毅在齊國攻下了七十多城,隻剩下莒、即墨兩城遲遲不攻,因為齊王已死,樂毅自己想聯合齊的殘兵敗將,在齊國稱王,在等待時機呢。齊國人倒不怕樂毅,就怕燕國改派別的將領來,那麼即墨和莒也守不住了。”燕惠王聽了覺得有點道理,就派騎劫去代替樂毅。樂毅被革職後回了趙國。士兵們為樂毅建大功而被革職憤憤不平,燕軍人心動搖了。
田單叫一個士兵假裝“神師”,以天神觀念來鼓勵士氣。以後每逢下令,總請這位“神師”出來說話。齊軍士兵聽說有天神下凡幫助,士氣大振;而燕軍士兵聞到之後感到害怕。田單又把這樣的話傳揚出去:“齊國人最怕燕國人割掉了齊國俘虜的鼻子,並把他趕到隊伍的前麵,這樣即墨人看了就害怕而人心渙散了,城也守不住了。”騎劫聽到後下令把俘虜的鼻子都割掉,即墨人看到後十分憤慨,決心死守即墨,唯恐給敵人俘虜去。田單又派人散布流言:“即墨人最怕燕軍挖掘城外齊國人的祖墳,看到祖先受到侮辱,城裏的人就不願死守了。”騎劫又受騙,下令燕軍盡挖城外齊人的祖墳,焚燒屍骨。即墨人在城上看到後都悲憤地大罵起來,紛紛要求和燕國人拚命。齊人的鬥誌得到進一步提高。
田單於是和人民一起修城壕,分發酒肉犒勞將士,與士兵人民同甘共苦,並假意叫老弱殘兵站在城上迷惑敵人。燕軍圍城三年多了,鬥誌有點鬆懈,忽見即墨城頭上站的都是老弱殘兵和婦女,以為齊軍沒有抵抗力量,快投降了。田單派出使者,假意向燕軍投降,並以重金作禮物,要即墨的財主去送給燕軍將領,假意說:“即墨快投降了,大軍進城後,請保護我們家小。”燕軍將領得了財物,滿意歡喜,準備接受齊軍投降,沒有了鬥誌。
田單偷偷集中了一千多頭牛,牛身上披了大紅色的絲綢外套,畫上火龍紋,在牛角上縛上銳利的快刀,牛尾巴上紮上浸透油脂的蘆葦,並預先在城牆根鑿了幾十個洞。趁著黑夜,用火點燃牛尾巴上的蘆葦,把火牛放了出去,五千精兵緊跟在火牛後麵,城內齊軍擂起戰鼓。牛尾巴被燒後,牛痛不可忍,拚命狂奔,直衝燕軍陣地。燕軍毫無準備,隻聽到隆隆戰鼓中一批怪物長著龍紋,身帶一團烈火衝了進來,燕軍碰到不死即傷,營帳著火也燃燒起來,齊軍五千人衝殺過去,即墨人民也跟在後麵拿起武器敲擊著銅器衝了過去。燕軍以為天兵下降,紛紛奪路而逃,騎劫在混亂中被齊軍殺死。齊軍一鼓作氣,追擊燕軍,被占領的齊地人民紛紛起來響應,燕軍被完全逐出齊境,失陷了多年的七十餘座城全被齊國收複了。田單以火牛陣破燕創造了我國軍事史上的光輝戰例。但齊國的強盛地位並未因田單的複國而恢複。
秦趙大戰時期(前283~前260年)。
樂毅伐齊使齊國失去了強國的地位,此後二十多年成為趙國和秦國稱雄的時期。
趙國的逐漸強大和它的地理、曆史條件有關,也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等內政軍事的改革不可分。趙武靈王的改革使趙國走向了強盛,其事跡前麵已有論述。戰國後期趙國的強大,還和趙國名將廉頗和丞相藺相如的忠誠相處、共同治國有關,並留下了動人的史跡。
趙惠文王得到了稀有的寶物、楚國的“和氏璧”。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帶國書去見趙惠文王,說願用十五座城換這塊寶玉。趙王和將臣們商量,如把玉璧送給秦國,怕得不到十五座城,不把玉璧給秦國,又怕秦國來攻打。同時又選不出一個去秦國出使的人。正在為難時,宦官頭目繆賢出來推薦說:“我家門客藺相如,有勇有謀,可任此職。”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想用十五城來交換我的和氏璧,是不是可以答應?”藺相如說:“秦強趙弱,不能不答應。”趙王說:“如秦王拿了我的玉璧,而不肯把十五城給我,怎麼辦?”藺相如說:“秦願以城交換玉璧,而我們不肯,是趙國理虧;趙國把璧送去了秦國,而秦國不把城交給我們,是秦國理虧。我看還是把璧送到秦國去,我願意當這個差。假如秦國真的把十五城劃給趙國,我就把璧留在秦國;假如秦國不肯交出十五城,我一定完璧歸趙。”於是,藺相如作為趙國使節帶了和氏璧到了秦國。
秦昭襄王在宮中召見了藺相如。藺相如奉上玉璧。秦王看得愛不釋手,連聲叫好,又傳給官員、隨從、愛妾和宮女們看,都一片稱讚,並齊聲向秦王祝賀得到了玉璧。藺相如站在堂下等了許久,卻不見秦王提起交十五城的事,便上前對秦王說:“璧上有點小毛病,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璧還給藺相如。藺相如接過璧,後退幾步,緊靠大柱子,怒發衝冠地厲聲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這塊璧,趙王召集大臣商量,大家都說秦國貪得無厭,想講幾句空話來騙取這塊璧,決定不把璧送給秦國。但我認為老百姓交朋友還要講信義,不會互相欺騙,何況堂堂大國的國王呢?而且為了一塊璧,而和強大的秦國傷了和氣,也不好。趙王聽信了我的話,才親自把國書和璧差我送來。這是趙國尊重秦國,對秦國恭敬的表現嗬!現在大王不在朝廷上麵隻在普通的宮殿內接見我,禮節簡單,態度傲慢,又把璧傳給妻妾玩耍,這是在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償趙國城邑之意,所以取回璧。如果大王脅迫我,我把頭和璧一起撞在柱子上,同歸於盡。”說完,藺相如捧起璧,斜眼望著柱子,準備撞去。秦王見狀很驚慌,怕碰碎了璧,連忙向他道歉,請他不要這樣做。於是假傳命令叫侍從送上地圖,指給藺相如看,說從這裏到那裏的十五城全劃給趙國。藺相如心知秦王在說假話,於是一本正經地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之寶。趙王願獻給大王,但該璧離開趙國時,曾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隆重儀式。現在大王也應先齋戒五天,再舉行隆重儀式,才能一邊交城,一邊受璧呀!”秦王知道強奪容易出意外,隻得同意。
藺相如知道秦王肯定要背約。當夜他就派同來的趙國隨從,化裝成老百姓,穿著麻布短衫,偷偷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五天後,秦王在朝廷舉行儀式,想接受寶物。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朝廷,對秦王說:“秦國自穆公以來的二十幾位君主,從沒有講過信義。我因怕受大王的欺騙,所以已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去了。秦為強國,趙為弱國,隻要大王有誠意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派一個使臣去趙國,趙王不會不答應的。我欺騙了大王,你把我治罪吧!”秦王和大臣聽後麵麵相覷,又氣又怒,但也無可奈何,隻好放他回國。
藺相如終於“完璧歸趙”,表現了他的膽略和勇氣。但秦昭王決心要侮辱趙國,便約趙惠文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縣)相會。趙王害怕,想不去。廉頗和藺相如等覺得,趙王不去反而暴露了趙國膽怯,決定由藺相如陪同趙王應約前去,大將廉頗在國內作了軍事的防備。
在澠池之會上,秦王乘著酒醉,要趙王為他鼓瑟。趙王隻得忍氣吞聲地鼓了瑟。秦國史官立即記下了“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立即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也愛音樂,請讓我獻上一隻瓦盆給大王來敲一敲吧!”秦王大怒,會上氣氛緊張。隻見藺相如真的捧上一隻瓦盆,要秦王敲打,聲色俱厲地對秦王說:“在五步之內,我可以把頸項裏的鮮血濺到大王身上!”秦王的侍從想揮劍劈死藺相如,藺相如圓睜雙目,厲聲喝叱,秦王侍從後退了一步。這時,秦王心慌意亂,隻得在瓦盆上敲了一下。藺相如立即回頭要趙國侍從書寫:“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國的大臣看到藺相如傷了秦王的體麵,就挑釁地說:“請趙王割讓十五座城給秦王祝壽!”藺相如正色地站起來說:“請秦王割讓鹹陽城給趙王祝壽!”在這次宴會上,藺相如針鋒相對,以鋒利的言詞保住了趙國的尊嚴。秦王得知趙國大將已在國內作了軍事準備,也不敢輕舉妄動。藺相如保護趙王回了國。
趙王為了酬報藺相如的功勞,拜他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是位戰功顯赫的老將,看到藺相如以口舌之功而位居己上,很不服氣,想當麵羞辱藺相如。藺相如聞訊便盡量避開廉頗,避免見麵。日子久了,藺相如的門客很生氣,對藺相如說:“我們遠離家鄉投奔到你門下,是仰慕你的為人。你地位比廉頗高,反而處處怕他,連我們都感到羞恥,受不了這氣,請讓我們回家吧!”藺相如堅決地留住了他們,誠懇地說:“秦王那麼威風,我在朝廷上都敢當眾斥責他,難道我會怕廉將軍嗎?我考慮到的是強橫的秦國不敢把戰爭強加給趙國,原因是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共同輔佐趙王呀。如果我們兩人惡鬥,就會給秦國以可乘之機。我所以對廉將軍一再退讓,是以國家安危為重呀!”廉頗聽說後大受感動,十分慚愧。他敞開上衣,背著荊杖,登門向藺相如請罪說:“我是一個沒有氣量的糊塗人,沒有想到你這樣寬容我,你應責打我呀!”藺相如親切地把他扶起來。從此,兩人相知相敬,生死與共,對趙國的振興起了很大作用。
趙國的振興加深了秦、趙間的矛盾衝突。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封魏國人範雎為客卿。範雎繼續推行遠交近攻的連橫戰略,派兵進攻趙國的軍事要地閼與(今山西順縣西)。趙派名將趙奢前往救援。趙奢帶兵在離趙都邯鄲三十裏的地方駐了二十八天,裝作怯戰的樣子,又故意欺騙秦間諜,讓他們告知秦國趙軍不敢打仗。隨後他以兩日一夜急行軍的速度趕到離閼與五十裏的地方駐下來,把秦軍吸引過來。趙奢先奪取了製高點,大敗秦軍。
秦國沒有停止攻打東方六國的計劃,秦國的範雎建議秦昭王采取對較遠的齊國講和,先攻最近的韓、魏兩國。秦昭王於是任用範雎為相,派兵攻打韓、魏。公元前262年,秦軍攻下了韓國的野王(禽河南沁陽縣),把韓國攔腰截成再段,韓國的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市一帶)完全和本土隔絕。韓國很驚慌,準備把上黨獻給秦國,可是上黨的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要把上黨獻給趙國,這樣可以把秦的兵鋒引向趙國,既減輕了秦國的軍事壓力,又討好了趙國,使韓、趙共同抗秦。於是,馮亭派人到了趙國。趙孝成王覺得白得韓的上黨郡機會難得,便派人去接受。秦昭王覺得已到手的城邑被趙國搶走,不甘心,便派大將王齕帶兵攻上黨。趙軍到達上黨的人數很少,被迫後退到長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戰國時最慘烈的一次大戰,秦趙長平大決戰終於發生了。
趙王得知秦軍進攻上黨,派老將廉頗率大軍趕到長平。秦強趙弱,秦遠攻利速決,廉頗決定采取築壘固守、堅不出戰、以逸待勞的策略,消耗秦軍的力量。兩軍相持近三年,不分勝負。範雎建議秦國采用離間計,派間諜攜金銀賄賂了趙王的左右手下的人,並散布流言說:“廉頗太老了,哪敢和秦國打仗呀!趙奢的兒子趙括跟他父親讀了很多兵書,年輕有為呀!如果趙國派趙括代廉頗指揮軍隊,秦軍或許早就給趙軍打敗了。”趙孝成王對廉頗長期按兵不動,勞師縻財早就不滿,於是改派趙括代替廉頗為統帥。
趙括是個紙上談兵的空談家,又狂妄自大。趙奢曾對妻子說:“趙括對關係到生死存亡的戰爭誇誇其談,說得很容易,但沒有實際本領。如果將來趙國用他當大將,葬送趙軍的一定是他!”這次趙王要用趙括為大將,丞相藺相如堅決反對,趙王不聽。趙括的母親也求見趙王說:“過去趙奢當大將時和部下相處融洽,得到的賞賜都分給部下,遇有戰事將領士兵都團結一致,一心為公。現在趙括盛氣淩人,對部下毫不關心,大王賞的金帛都拿回家中。他哪能和他父親相比嗬,請大王不要讓他帶兵。”趙王說:“我的主意已定,不再改變了。”趙母於是懇求說:“如果趙括出了事,不要連累我們全家。”趙王答應了。
公元前260年,趙括來到長平,指揮四十多萬趙軍,撤除了防禦工事,準備進攻秦軍。秦王知道趙王中計,暗自高興,任命名將白起為上將軍,王齕為偏將,增派援軍,與趙軍決戰。白起利用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故意先打幾個小敗仗,引誘趙軍追趕。趙括全軍追上。白起派兩支精兵抄襲趙軍後路,把趙軍切成兩段,首尾不應。白起又派五千精兵襲擊趙軍營壘,趙軍失去根據地。秦軍不斷有精銳騎兵反複突襲趙軍。趙軍多次被挫敗,鬥誌大衰,隻得改築營壘,固守待援。秦軍於是包圍了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