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戰國時期的變法改革(2 / 3)

公元前385年,出奔在魏國的秦公子贏連回國當了秦獻公,他早就有改革圖強的願望,於是在公元前384年廢除了奴隸主殺人殉葬的製度,製定了五家為一伍的戶籍製度,公元前378年又“初行為市”,發展經濟和貿易,並把國都從雍(今陝西鳳翔縣)遷到櫟陽(今陝西臨潼縣北),準備收複河西失地。公元前362年,獻公去世,二十一歲的兒子渠梁即位為秦孝公。孝公繼承了父業,深感“諸侯卑秦,醜莫大焉”,決心奮發圖強,加速變法改革。秦國缺少人才,孝公公布了《求賢令》:“有誰能出奇計使秦國強盛,我將給他高官做,並封土地給他”。商鞅就是聽到秦孝公求賢,於公元前361年來到秦國的。

秦孝公熱情地歡迎商鞅到秦,並和商鞅作了三次詳細的交談。為了摸清秦孝公改革的意圖,商鞅在前兩次談話中故意講了一些古代聖王治國之道和仁政、禮治的內容,隻見孝公聽了昏昏欲睡,毫無興趣。談話後,孝公的寵臣景監馬上來見商鞅,說孝公很不滿意,商鞅大講古代的聖王,太糊塗了。於是商鞅知道秦孝公決心改革,推行變法,在第三次談話時,商鞅向孝公大講法家的理論:法今不法古,以法治國,富國強兵。孝公聽得興高采烈,連談了幾天都不知道疲倦,於是決定任用商鞅來變法。

但是,秦國守舊的大臣勢力和影響很大,為了廣泛宣傳變法改革的意義,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公元前359年,孝公在櫟陽宮召集貴族大臣開會,討論變法改革的主張。在開會時,商鞅完全讚成變法改革。他說:“愚昧的人做不成大事,智慧的人能預見未來”。“聖人治國,隻要能夠強國,就不沿用古法;隻要有利於人民,就不遵守古禮”。他力勸秦孝公堅定變法的主張,不必顧慮人們的議論。這時,守舊的大臣甘龍站起來反對商鞅的意見,說:“古代的聖人不改變教育人民的方法,智慧的人們不改變法製同樣能治好國家。”商鞅反駁甘龍的話說:“夏、商、周三代,實行不同的禮俗製度都成功了王業;春秋時代的五霸,用不同的法製都成就了霸業。所以有智慧的人總要改變法製的,墨守成規的人總是死抱住古禮不放的”。他對孝公說:“所以,不能和死守古禮的人討論大事,不能和墨守古法的人討論變法。”秦孝公頻頻點頭稱是。

這時另一個守舊大臣杜摯說:“收到的利益不到一百倍,不能變法;達到的功效不超過十倍,不改換器用。學習古代沒有錯,遵循古禮沒有害處。”針對杜摯的理論,商鞅以曆史事實進行批駁,他說:“夏、商、周等前代君王都用不同法來治國的,學習哪一代的古法呢?古代的帝王治國之術是不重複的,遵循誰的禮製呢?商湯、周武王不遵循古禮而興了國,夏桀、殷紂王不改變古法卻亡了國。反對古法的人,是不能非難他們的,因循守舊的人,是不值得稱讚的。”在秦國宮廷內的這場論戰中,商鞅宣揚了正確的曆史觀,論述了變法改革的意義,使變法改革的重要性為朝廷內外所理解,秦孝公也更加堅定了支持商鞅變法的決心。於是在論戰結束後不久的公元前359年,商鞅變法開始的時間,也有的學者認為在公元前356年。商鞅根據孝公的指令,擬定了變法的命令和措施。

商鞅為了進一步宣傳變法,做到取信於民,賞罰分明,讓廣大群眾進一步了解變法和支持變法,在法令公布前,搞了一次“南門徙木”的試驗。他派人在櫟陽城的南門樹起一根三丈長的木杆,並在旁邊掛了一幅布告:誰能把木杆扛到北門口,賞予十金。消息傳開後,開始時民眾不相信誰真的扛木杆到北門口會得到賞金,隔了很長時間沒有人去扛。後來,布告上的“十金”改成了“五十金”。大家議論更多了,終於有一個身強力壯的大漢說:“我來試試看”,大膽地把木杆扛起,送到了北門口,守門的官吏果真給了他五十金。這件事在秦國迅速傳開,群眾都知道商鞅的執法如山,說一不二,更加相信他公布的法令了。於是,秦孝公就在當年,頒布了商鞅製定的變法令,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廢除世卿世祿製,獎勵軍功。商鞅堅決改革“有罪可以得免,無功可以尊顯”的舊俗,規定國君的親屬(宗室)沒有軍功的不能列入宗室的屬籍。隻要人民立了軍功的,均按功勞大小賞賜。他規定了秦國的爵位二十級,凡在戰爭中斬敵首一個,可以賞爵一級,要做官的可以給五十石俸祿的官,斬敵首兩個以上的可以類推。這樣,升官爵就和立軍功結合起來。沒有軍功的,雖是富人也不能得到尊貴的地位;搞私鬥的,要按情節輕重處刑。獎勵軍功的規定,鼓勵人民為封建國家所進行的對外戰爭服務,提拔了一批支持封建政權、立有軍功的新官僚,加強了秦軍的軍事力量,為秦國對外擴展領土、兼並別國準備了條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秦國封爵位和封土地結合在一起的,而商鞅變法規定的封官爵和封土地是脫離的。二十級爵位中,隻有最高一級徹侯有食邑。這就否定了秦國原有的世卿世祿製度,不僅給世代占有土地的貴族以沉重打擊,而且封有爵位立有軍功的新貴族也不可能擁有大批土地,形成割據勢力。這對加強中央集權是很重要的。

第二,實行編戶製和連坐法。秦國居民不論男女老少都登記在戶籍冊上,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互相監督,一家犯罪,如別家不告發,則十家連坐同罪。不檢舉告發奸人的,處以腰斬的酷刑;告發的人,可以和在前線斬敵首的人一樣受獎;藏匿壞人的,同在前線投降敵人的一樣受罰。旅店不能收納沒有官府憑證的人住宿,否則,店主連坐。編戶製的實行,使大量農民直接變為國家的民戶,加強了封建政權對地方上的控製和治理,在當時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商鞅所訂的法律除了連坐法外,又增加了一些殘酷的刑罰,如死刑除了腰斬、梟首(殺頭)、車裂等外,又增加了鑿顛(鑿穿頭頂)、抽肋(抽去肋骨)、鑊烹(放在鍋中烹煮)等刑罰。這些刑罰,有的是中原各國已使用過的。商鞅的連坐法和輕罪重刑辦法,是加強國家統治的手段,主要目的是打擊和鎮壓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反抗,鞏固新興的封建政權。這種酷刑手段和專製統治,對摧毀貴族舊勢力和貫徹新法起了重要作用,但法律是國家統治的工具,也是鎮壓人民群眾反抗的手段,特別是連坐法容易株連無辜,消極作用很大。

第三,獎勵耕織。商鞅變法規定:凡努力從事生產,使糧食和布帛的產量增加的人,可以免除本人的勞役和賦稅;凡不安心務農而從事工商業進行投機倒把或因懶惰不做事、遊手好閑而貧窮的人,全家罰做官奴。商鞅還招徠韓、趙、魏三國的無地農民到秦國墾荒,給他們土地和住宅,免除三代的勞役,不要他們當兵,讓他們安心務農,為秦國生產糧食。商鞅用免除本人勞役賦稅作為獎勵農民努力生產的辦法,過去魏國曾用此法來考選武卒,限在軍事領域內,現在商鞅把它擴大到在全國推行,用免除農民最感痛苦的征發到遠地服勞役來獎勵努力生產,就極大地起到了鼓勵農民生產積極性的作用,所以這種辦法到秦漢統一王朝時還在沿用。

第四,破壞宗法製大家庭,鼓勵小農經濟的發展。變法規定,一戶人家有兩個兒子以上的,到成年結婚後必須分家,各自獨立門戶,否則要交雙倍的賦稅。這有利於調動個體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第五,焚燒詩、書,重視法令。商鞅焚書是因為詩、書成為舊貴族主張複古、反對變法的工具。另外下令禁止私人請托,鼓勵為政府服務。

商鞅變法是一場影響巨大的改革,給世代高官厚祿、富貴榮華的守舊貴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舊貴族們當然不甘心自己的世襲特權被剝奪,便勾結起來瘋狂地進行反抗。秦孝公有個兒子叫嬴駟,教他讀書的有兩個教師,都是守舊的貴族,一個叫公子虔,一個叫公孫賈。他們串聯了上千人誹謗商鞅,反對新法。商鞅為了貫徹變法令,堅決依法辦事,把兩人抓了起來,將公子虔處以劓刑(割去鼻子),將公孫賈處以黥刑(臉上刺字),同時毫不留情地在渭水邊上處死了七百多個破壞變法的反動貴族,並把一批舊貴族流放到邊遠地區,強迫他們服役勞動。商鞅有法必依,用法必公,執法必嚴,“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堅決鎮壓舊貴族的反抗,表現了新興地主階級傑出代表生氣勃勃的鬥爭精神,保證了法令得以順利推行。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冊封商鞅為“大良造”(秦爵第十六級,相當於國相兼將軍)。公元前350年,秦把國都從櫟陽遷到鹹陽(今陝西鹹陽市),同年,商鞅推行了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買賣。井田製是周代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在井田上勞動的多為奴隸。商鞅下令破壞井田的“封疆阡陌”。“封疆”即各級貴族所占有井田的界限,這些界限是用土堆、溝池、樹木等連結而成;“阡陌”是井田中的縱橫道路。商鞅下令破壞“阡陌封疆”,就是破壞了井田製,廢除了井田製的生產方式。同時商鞅下令承認土地私有,獎勵民眾開墾荒地,允許買賣土地,民戶所有的土地登記在簿冊之上,按土地麵積收稅。這樣,以國家法令的形式承認了農民和地主的土地私有製,鼓勵了封建小農經濟和地主經濟的發展,成為秦國發展封建生產關係的重大措施。

第二,推行縣製。合並鄉村城鎮為縣,全國設立了四十一個縣。每縣設令和丞,由國王任免。

第三,統一度量衡。商鞅頒布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其標準尺,約合今0.23尺;標準量器一升約合今0.2公升。現存的“商鞅方升”,就是當時頒布的一件標準量器。

第四,製訂秦律。商鞅參考李悝的《法經》,製定秦國的法律,將其頒布,要全國遵守。近年來出土的雲夢秦簡等秦代簡書,保存了商鞅所訂秦律的部分內容。

商鞅兩次變法,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政治、軍事到經濟、文化,對秦國的傳統的國家製度和社會製度進行了徹底改革,沉重地打擊了頑固守舊的奴隸主貴族,發展了小農經濟,壯大了新興地主階級,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加強了軍事力量,從此秦國“兵革大強,諸侯畏懼”,“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過去東方各國諸子百家代表人物是從不去秦國的,商鞅變法以後,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決心違反傳統,去秦國參觀考察。他一入秦國,見到田野開辟,道路整齊,人民在勤奮地勞動,官員在努力地工作,社會秩序井然,一派新的氣象,是他在東方諸國所沒有見到的,讚歎地說:“治之至也!”即治理國家的最好的榜樣了。總之,商鞅變法鞏固了發展了秦國新興的封建製度,成為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中最為徹底和成功的一次變法。經過商鞅變法,原來貧窮落後的秦國,一躍成為當時諸侯國中最先進、最富強的國家,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取得了重大勝利,但鬥爭沒有結束,失去了地位權力的舊貴族時刻準備反撲。貴族趙良曾去勸說商鞅放棄新法,隱居起來,可以保證自己的性命安全。商鞅予以拒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繼承王位,即秦惠文王。這時,已八年閉門不出的公子虔立刻破門而出,進行報複。他糾集一批反對變法的舊勢力,使用弄虛作假的卑劣手段,誣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在貴族的煽動下,以謀反的罪名派軍隊去商鞅的封邑商地逮捕商鞅。商鞅聞訊,帶著他年邁的母親和一批手下人逃跑,逃到關下想找客舍住宿,客舍的主人說:“商君訂下的法律,讓沒有憑證的旅客住宿,要受連坐的罪的。”拒絕商鞅入住。商鞅想越境流亡到魏國去,但過去商鞅曾帶秦軍打敗了魏國,為秦收複了河西之地,魏邊境的守將襄庛因此不接受他。商鞅隻得回到商邑,率領少量徒從和邑兵抵抗秦軍,但因人數太少而失敗。秦惠文王逮捕了商鞅,在彤(今陝西華縣西南)這個地方,用車裂(五馬分屍)的酷刑,殺害了商鞅和他的全家。

商鞅被殘酷處死,但商鞅變法沒有失敗。變法推行了二十一年,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連婦女兒童都能“言商君之法”。新法使秦國社會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已不可動搖,所以變法的各項措施一直推行了下去,對曆史發展起了進步作用。

除魏、楚、秦外,其他的齊、韓、燕、趙四國,也進行了程度不等的適應新興封建統治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齊國的新興勢力田氏在奪權鬥爭過程中,已經進行了一係列發展生產、爭取民心的改革,使齊國的人民“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田氏的勢力越來越大,最後完全控製了齊國的大權。公元前386年,田氏把最後一名薑姓的齊國國君齊康公遷到海邊,自己稱諸侯當國王。薑姓的齊國變成田氏的齊國後,繼續進行了一些鞏固封建政權、富國強兵的改革,其中以齊威王的改革最為顯著。

齊威王即位之初,吃、喝、玩、樂,不理政事,韓、趙、魏、魯等國常來攻打齊國,出現了“諸侯並伐,國人不治”的局麵。齊威王也不聞不問、心安理得。這時,大臣淳於髡向齊威王勸諫,使他猛醒,振作了起來。

淳於髡長得很矮小,但風趣多才。他每次出使諸侯,總能順利完成任務,是個外交人才。他見到齊威王天天喝酒,政治紊亂,國家危急,於是借鑒過去申無宇勸諫楚莊王的故事,對威王說:“我國有隻大鳥,就棲棲在大王的宮廷裏,三年不飛也不鳴。大王,您說是什麼道理嗎?”威王意識到淳於髡是在用大鳥比喻自己,便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威王振作了起來。淳於髡還勸威王不要日夜喝酒,並以自己的親身體會說明“酒極生亂,樂極生悲”的道理,從此,威王改掉了通夜喝酒的毛病。

鄒忌是威王手下的賢臣,他也經常向齊威王進諫。鄒忌取得齊威王的相位,就是以鼓琴進諫來實現的。他利用齊威王愛聽音樂的特點,便以會彈琴為由求見齊威王。在齊威王見他時,他的兩隻手總是擱在帶去的琴上不動。齊威王問:“你弦都調好了,為什麼不彈嗬!”鄒忌說:“我不光會彈琴,還知道一套彈琴的理論呢。”威王便要他談談琴理。鄒忌於是海闊天空地從伏犧氏作琴講起,一起談到周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越講越玄虛。齊威王聽得很不耐煩,要求鄒忌彈一曲給他聽聽。於是,鄒忌一本正經地對威王說:“大王看見我拿著琴,空發議論而不彈,有點不高興。怪不得齊國人民見大王拿著齊國這張大琴,幾年來沒有彈過一回,大家很不滿意呢。”齊威王馬上站起來說:“原來先生是拿彈琴來勸告我,我明白了。”於是威王留下鄒忌,和他暢談國家大事。鄒忌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安定人民,關鍵在於君相的治理,政令的掌握和四時的處理調勻。齊威王和他談得很投機,三個月後任命他為相,整頓朝政,改革政治。

鄒忌等幫助齊威王,主要從兩個方麵在齊國進行政治改革。

第一,廣開言路,提倡進諫。這是齊威王在聽了鄒忌的進諫後決定的。鄒忌勸齊威王要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不要受左右手下人奉承自己的話所蒙騙。他以自己親曆的一個故事講給威王聽。原來鄒忌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別人經常稱讚他是個美男子。他也很得意。有一天,他問他的妻子說:“我和北門的徐公比起來,誰長得更美呢?”城北徐公本來比鄒忌更美,可是鄒忌的妻子卻說:“徐公哪能比得上你呢?”鄒忌不大相信,又去問他的妾。他的妾也說:“徐公哪能比得上你呢?”第二天,有客人來,鄒忌又問客人:“我和徐公比,誰長得更美一些?”客人說:“你美呀!徐公比不上你的。”一天徐公到了鄒忌家,鄒忌仔細打量著徐公,和自己比較,覺得自己遠不如徐公美。為什麼妻妾朋友都稱讚自己美呢?他認為妻子說他美是因為偏愛他,妾說他美是因為怕他,客人說他美是因為有求於他。齊威王聽了這件事後很受啟發,覺得不能偏聽偏信,立刻下命令說:“不論朝廷大臣,地方官吏和人民百姓,能當麵指出我的過錯的,得上等賞;能用文字寫出我的過錯的,得中等賞;能在大庭廣眾之中議論我的過錯的,得下等賞。”命令下達後,給他提意見的人真多,絡繹不絕,王宮門前常擠滿了人,幾個月後,還常有人向他提意見,一年之後,來的人少了,因為找不到威王的失政過錯可以勸諫了。於是,齊國政治清明,城鄉大治。燕、趙、韓、魏等國都向齊國朝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