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長期在中原爭霸,給中原各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嚴重損失,造成了中原各國政治長期動蕩不安。公元前546年,終於出現了向戌弭兵事件。向戌弭兵為什麼會成功呢?
首先,長期戰爭對中原地區造成很大破壞,也損害了中原小國的利益。弭兵是中原各國從貴族到人民共同的要求。例如介於晉、楚之間的鄭國,一直是晉、楚爭奪的對象。楚莊王包圍鄭國三個月,鄭國軍民不知死傷多少,鄭被迫屈服於楚,晉又來攻打,鄭國朝晉暮楚,造成戰禍不斷。小國要向霸主貢獻大批物資,貢獻一次就要用一百輛貨車,一千人護送,實在承受不起這樣沉重的負擔。又如楚莊王包圍宋國期間,宋國悲慘到把自家的小孩和別家的小孩交換了煮著吃,拿死人的骨頭當柴燒。小國人民所服的軍役、徭役負擔極其沉重。人民群眾要求結束爭霸戰爭,中小國家也反對爭霸戰爭。
其次,春秋時期政治形勢的發展,已由諸侯國之間的爭霸,逐漸轉到卿大夫在各國內部的專權奪權,如晉國的大權已逐漸為韓、趙、魏、範、中行、智等大夫所操縱,每一家都想打倒對方,控製晉國,楚國的王權也在衰微之中,這就使晉楚兩國特別是晉國已不能再把爭霸戰爭進行下去。
第三,長江下遊太湖流域吳國的崛起,嚴重威脅楚國,楚國不得不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與吳國的鬥爭上去。在這種形勢下,公元前546年,由宋國大夫向戌出麵調停勸和,在宋國召開了一次弭兵會議,晉、楚等國締結了停戰條約,史稱向戌弭兵。
向戌奔走於晉、楚兩大國之間,宣傳弭兵。當時晉國執政者趙文子(趙孟)為了自身利益,主張和楚結盟,趙孟的主張得到晉國很多貴族的支持,於是晉國同意了。後來楚國也同意了,齊國也同意了。向戌約會了晉、楚、齊、秦、宋、魯、鄭、衛、曹、許、陳、蔡、邾、滕十四國,於當年夏天在宋國召開了盛大的弭兵會議。會議決定:以晉、楚為首,共訂盟約,不再打仗;晉、楚共為盟主,以後中小國家,同時向晉、楚朝貢;齊、秦為大國,分別與晉、楚聯盟,不向晉、楚朝貢;宋、魯、鄭、衛、曹、許、陳、蔡答應了向雙方朝貢的條件,邾、滕算齊、宋的屬國,沒有參加盟約。
向戌弭兵的結果是晉、楚平分霸權,其他參加盟會的八個國家要同時向兩個霸主交納貢物。盡管中小國家仍要承受貢納的負擔,盡管參加結盟的十幾個國家以後還發生了一些戰爭,但弭兵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對曆史發展和人民生活來講是有利的。
這時,在今江蘇南部太湖流域崛起了一個姬姓的強盛國家吳國,在今浙江北部錢塘江流域又出現了另一個強盛的國家越國。吳越爭霸成為春秋後期諸侯國間政治軍事活動的中心。
吳國的政治中心在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區的吳(今江蘇蘇州市)。吳國有悠久的曆史。它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建立了國家。武王滅商後,尋找太伯、仲雍的後代,其時仲雍的曾孫周章已當了吳國的君主,武王於是封吳國為諸侯。吳國原來經濟文化很落後,和中原諸侯長期缺少聯係,受周代的宗法等級統治的束縛也較少。到了春秋時期,在中原先進經濟文化的影響下,加之遷都到吳,吳國的發展速度加快。軍事上,吳國軍隊曾打到靠近魯國的郯國,郯國不得不向吳國求和。魯國過去把吳國看成蠻夷之邦,後來也不得不承認它是姬姓同宗。在經濟上,吳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很發達,尤以鑄造名貴鋒利的寶劍著名;吳國還開墾了很多荒地,後來為了北上爭霸,還開鑿了溝通長江、淮河的大運河——邗溝。在文化上,吳王闔閭的叔父、公子季劄曾出使北方各國,在魯國觀看了周代的禮樂,他對此非常熟悉,作了種種稱頌和評論,可見文化水平已不低於中原各國了。
吳國的興起引起了晉國的注意。逃到晉國去的楚國大夫申公巫臣,想借用吳國的力量來報複他在楚國的敵人,便要求晉國派他出使吳國。吳王壽夢熱情地接待了他。申公巫臣幫助吳國訓練軍隊,用兵車打仗,慫恿吳國背叛楚國,吳、楚之間發生了戰爭,吳國的國土日益擴大。
公元前514年,吳國發生了公子光刺殺吳王僚奪位事件,這對吳國的振興產生了重大影響。原來,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餘祭、餘眛、季劄。季劄最賢惠,壽夢想立他為太子,季劄謙讓不受。壽夢於是立諸樊為太子,並留下遺言:王位傳給兄弟,讓季劄當王。諸樊當王後,傳給餘祭;餘祭當王後,傳給餘眛;餘眛當王三年後死了,吳國貴族按壽夢遺言,想立季劄為王,季劄不受而逃亡。吳國貴族隻得立餘眛的兒子僚當王。公子光是壽夢的長孫、諸樊的長子,按周朝的嫡長繼承宗法,既然季劄不願當王,王位應由公子光繼承,因而公子光一心想奪回王位,恢複嫡長子繼承的傳統。他到處招納賢才,積蓄力量。於是,伍子胥、孫武、專諸等傑出人才,成為公子光的心腹和助手。
伍子胥是逃亡到吳國的楚國人。原來楚平王重用的奸臣費無極,慫恿平王廢掉了正鎮守城父(今河南寶豐縣)的太子建。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他的師傅。平王聽信費無極的奸言召回伍奢,誣陷他和太子一起造反,逮捕了他,強迫他給兒子伍尚和伍員(即伍子胥)寫信,叫他們趕快到京城向平王謝恩,平王可以免除自己死罪。兄弟倆接到信後,知道是費無極的奸計,妄圖騙他們回去父子一起處死。伍尚願回去和父親死在一塊,伍子胥逃出楚國,準備為父兄複仇。平王殺了伍奢和伍尚,派兵追捕伍子胥,並發了畫有伍子胥像的懸賞通告:抓住伍子胥的賞糧五萬石,封為大夫,窩藏他的全家處死。
伍子胥先逃到宋國,見了避居在這裏的太子建,兩人一起逃到鄭國。太子建想聯合晉國打回楚國去,因泄密被鄭國處死。伍子胥帶了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逃出鄭國,曆盡艱險,偷過楚國邊境昭關,到了吳國。他開始勸吳王僚攻打楚國,卻常為公子光阻止。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另有大誌,便私下找了個勇士專諸,一起求見公子光。公子光想利用伍子胥的才智幫他奪取王位,振興吳國;伍子胥想利用公子光借吳國軍隊擊楚,以報父兄之仇。公子光以極優厚的禮遇款待伍子胥和專諸,三人成為至交。伍子胥隨後躲到郊區種田,避免外人注意。
公元前515年,吳王僚的兩個弟弟伐楚,歸路為楚軍切斷。公子光乘吳國國內軍力空虛之機,請吳王僚到自己家赴宴,預先在地下室埋伏了軍隊。吳王僚怕不有測,赴宴時帶了大批軍隊,宴會上站滿了帶著武器的親信。宴會開始不久,公子光假托腳痛,偷偷來到地下室中,叫專諸把一把鋒利的匕首放進魚肚中獻上去,乘機行刺。專諸把魚送上酒席後,迅速從魚肚中抽出匕首朝吳王僚猛刺過去,匕首戳進了吳王僚的心髒,吳王僚大叫一聲,氣絕身亡。專諸為吳王僚的衛隊所殺,公子光的伏兵消滅了吳王僚的衛隊,於是公子光登位,即吳王闔閭。闔閭立即任伍子胥為相,協助管理軍國大事,任命另一個從楚國逃亡來的貴族伯嚭為大夫,伍子胥推薦從齊國來的大軍事家孫武為將軍。吳王闔閭依靠伍子胥管理政治,孫武訓練軍隊,走上了稱霸之路。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以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出兵六萬伐楚。吳軍沿淮水流域西進,五戰五勝,一舉攻克楚國郢都。楚昭王出逃,伍子胥把已死的平王屍體挖出鞭打三百,報了父兄之仇。吳國一舉滅了楚國,威望達到頂點,但吳國卻產生了新的外患。
吳國南邊是越國。越國的土著居民是我國古代的百越族,也有人認為可能是楚國宗族的支係分封來的,所以春秋時楚親越,晉親吳。越國原來的風俗也是斷發紋身,到了春秋時期也成為一個新興國家,定都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市)。越國的北麵是強大的吳國,越國要北上發展,首先要打敗吳國。這是吳越爭霸的根源。當吳王闔閭滅楚後長期留在郢都尋歡作樂時,越國乘機伐吳。這時楚國大臣申包胥也跑到秦國,在秦國宮廷前哭了七天七夜,哀求秦國出兵恢複楚國。秦哀公覺得楚國複興有望,派了五百乘兵車救楚擊吳,擊敗了吳軍。
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看到自己的哥哥留在郢都不想回去,便偷偷逃回吳國自立為王。吳王闔閭隻得恢複了楚國,撤軍回國,消滅了夫概領導的叛亂集團,夫概逃奔楚國,闔閭仍為吳王。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踐繼位,吳國乘機攻越。吳、越軍隊會戰於檇李(今浙江嘉興市南)。越軍偷襲吳軍,吳軍失敗,越將靈姑浮用戈刺吳王,吳王受了重傷,回軍路上,吳王闔閭死了,葬在今蘇州虎丘山的劍池底下。
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由伍子胥當相國,大夫伯嚭為太宰,積極訓練軍隊,並經常叫人提醒自己,不忘越國的殺父之仇。兩年後,吳國出動精兵打敗了越國,越國隻剩下了五千人,勾踐君臣被吳軍包圍在會稽山上。勾踐不得已采用範蠡、文種的計謀,派文種暗送美女、珍寶等給好色貪財的吳國太宰伯嚭,要求伯嚭在吳王麵前代為解說。太宰伯嚭高興地收下了美女和財寶,引文種見了吳王。文種對夫差說:“請大王饒恕勾踐的罪行吧,勾踐願把所有的美女和財寶獻給吳王。如您不肯饒恕的話,勾踐決心殺死妻子兒女,燒毀財寶,帶領五千人戰死,大王也沒有好處呀!”夫差有點猶豫,伯嚭慫恿夫差同意。伍子胥勸告說:“勾踐是有大誌的君主,他的謀士範蠡、文種是忠臣,大王放他們回國,將來會留下禍患的。”吳王不聽,保留了越國,先叫勾踐等留在吳王處當奴隸,以後又放勾踐等回了國。
夫差以為已解除了越國的威脅,便一心北上圖霸了。齊景公病死後齊國政局不穩,夫差決心伐齊。忠臣伍子胥勸他說:“越王正在國內團結人民、訓練軍隊,應趕快伐越,消除這個心腹之患。”吳王不聽,率領吳軍在艾陵打敗了齊軍,得勝而歸。勾踐趕快帶領使臣朝見吳王,向他祝捷,並獻上了大批禮品,吳王非常高興。忠臣伍子胥再次勸諫吳王說:“越是吳的心腹之患,現在勝了齊國,得到的土地好像石田,沒有用處呀!”吳王不聽,奸臣伯嚭便在吳王麵前誣告伍子胥想勾結齊國來攻打吳國。吳王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預見到吳國定被越國滅亡,於是不得已把自己的子女托付給齊國的鮑氏。吳王知道此事後以為伍子胥謀反屬實,等他回來後便賜給他一把寶劍,叫他自殺。畢生忠於吳國,為吳國的振興立了大功的伍子胥悲憤地說:“我死後把我的頭掛在吳國的東門上,我將親眼看一看越國打進吳國來滅亡吳國!”伍子胥終被迫害而死。另一位軍事家孫武,則在闔閭滅楚以後,早就隱居不出了。
吳王勝齊以後,又會見了魯、衛等國君主。公元前482年,吳國再次打敗齊國,隨即通知中原各國諸侯到黃池(今河南封丘縣西南)開會,想和諸侯訂立盟約,共尊周室,自己當盟主,繼承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在黃池之會上,晉、吳兩國爭當霸主。晉國雖然長期稱雄中原,但當時情況是吳強於晉,晉國國內諸卿的爭權鬥爭很激烈,晉國不敢和吳國打仗,同時晉的主要敵人是楚國,吳國的強大是對楚國的壓製,所以主盟時最後先吳後晉。黃池之會既承認了吳國的霸主地位,又達到了吳、晉聯合的目的。吳王夫差成就了霸業,但這也是吳國失敗的開始。
原來夫差北上圖霸時,正是勾踐在國內發憤圖強,複興越國之時。勾踐重用忠臣範蠡和文種,時時不忘複興越國的大業。他穿粗布衣服,不吃肉食,住在破舊房中,晚上睡在鋪著席草的木柴上麵。他在自己坐和睡的地方掛了一個苦膽,常常抬起頭來嚐嚐苦膽,自言自語地說:“你忘記了在會稽被包圍了的恥辱了吧?”越國人口大減,他采取獎勵生育的政策,規定男子到了二十歲,女子到了十七歲不成親,他們的父母要受到處罰,有兩個兒子的,國家養活一個,有三個兒子的,國家養活兩個。他鼓勵種田織布,經常下去看農民勞動,他和他的妻子有時和人民一起勞動。對窮困或受災人家,國家給予救濟。賢才之士,受到國家的重用。勾踐把國家的政事交給文種管理;把治兵打仗交給範蠡處理。對外親近楚國,結好齊國,依附晉國,表麵上討好吳國。越國的國力迅速恢複。
在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之時,吳國在表麵上雖然戰勝了齊國又壓服了晉國取得了霸權,但國內政治日益腐敗。奸臣伯嚭當道之後吳王夫差更加淫樂好色。勾踐曾派範蠡向吳王進獻兩名美女西施和鄭旦。西施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吳王見到西施的天姿芳容,大喜,說:“這是勾踐忠於我的表現嗬!”當時伍子胥還在,勸夫差不要接受,夫差十分惱火。西施到吳國,吳王大興土木,在今蘇州靈岩山頂建造了豪華的宮殿姑蘇台,和西施日夜在上麵飲酒作樂,不理政事。文種勸勾踐要求吳國給越國貸粟,以試探吳國的態度。伍子胥勸吳王不要給,吳王更加惱火,貸粟給了越國。伍子胥痛心地說:“三年後,吳國要被越國踏成廢墟了!”伯嚭在夫差麵前進讒言誣告伍子胥,夫差終於在伍子胥出使齊國回來後迫他自殺。此後吳國忠言塞路,奸邪當道,政治腐敗。
越國乘夫差北上參加黃池之會時,出動五萬軍隊襲吳,殺死吳太子,打敗了吳國軍隊。夫差急忙從北方趕回。吳軍長途跋涉,勞累不堪,夫差隻得派伯嚭帶了厚禮去越國求和。以後越國越來越強,又幾次打敗了吳國。公元前473年,勾踐率範蠡、文種帶大軍攻吳,吳軍連戰皆敗,越軍把吳王包圍在姑蘇山上。年邁的吳王懇求勾踐按照過去吳國優待越國的先例,讓吳國當越國的屬國,勾踐有點動心了。範蠡勸告說:“過去天意叫吳國滅掉越國,吳國偏偏不要;現在天意叫越國滅掉吳國,難道大王要違背天意嗎?”勾踐不忍殺夫差,準備把夫差遷到甬江以東的海邊上,讓他管理一百戶人家。夫差羞愧交集,流著眼淚對勾踐說:“我老了,不能服侍大王了。我後悔不聽伍子胥的忠言,才落得今天的下場!”說罷,拔劍自刎。
越王勾踐處死了吳國的奸臣伯嚭,要求範蠡、文種繼續幫他完成霸業。範蠡認為勾踐可與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便勸告文種一起流亡,文種不聽。範蠡便隱居起來,浮太湖出走,最後到齊國經商致富去了。文種留在勾踐身邊,有人誣告文種謀反,勾踐便賜把寶劍給他,迫文種自殺而死。勾踐帶越國軍隊渡過淮水,在徐州(今山東滕縣)會合了齊、宋、晉、魯等國諸侯,各國聽從了越的號令,周元王還派人賜給越王勾踐以祭肉,命他為霸主,越國終於完成了霸業。
越王勾踐稱霸是春秋霸業的尾聲。勾踐為了長期圖霸,把國都遷到了琅琊(今山東諸城縣境),函穀關以東的諸侯都向他祝賀,但從此越國的政治中心遠離自己的根據地,聯係極不方便。越軍在春秋戰國之際橫行江淮一帶,但好景不長。戰國中期,越被楚滅亡。春秋霸業終於結束。
兩千多年來,齊桓、宋襄、晉文、秦穆、楚莊、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的故事,代代相傳,家喻戶曉。人民群眾喜聞樂道的原因,是因為它告訴我們幾個道理:第一,正義必勝,邪惡必敗。凡是能救患扶困、安定民生、消除戰禍、為民造福的人與事,始終得到人民讚揚。第二,信用忠臣賢才者勝,相信奸邪者敗。齊之管仲,晉之孤偃、趙衰,秦之百裏奚,楚之孫叔敖,吳之伍子胥,越之範蠡,都是一代賢才和忠臣,對他們的主人成就霸業起了重大作用,始終受到曆代人民的傳頌。第三,發展經濟文化者勝,貪邪腐敗者敗。齊桓公的霸業和越國的複興,吳國敗亡就留下了這一深刻的教訓。第四,求和諧安定是人民的根本願望和曆史的必然趨勢,這也是霸業之後出現弭兵的必然結果。對於春秋時期的霸業,應該承認在動亂和戰爭不斷的時代,尊王攘夷、各國互助合作,客觀上對發展社會經濟,安定人民生活,推動各地交流,實現社會進步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當時產生的戰爭特別是晉楚爭霸戰爭,對社會造成了破壞,帶來了種種暴行和慘禍,應予批判,但在客觀上對掃蕩落後的社會製度,促進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及民族間的融合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這一切,為中國逐漸走向統一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