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熱烈地歡迎重耳一行的到來,並以宗室女子五人給重耳做妻子。當年晉惠公死,從秦國逃回的公子圉當了國君,即晉懷公,晉國局勢更不穩定,很多晉國貴族到秦國來勸重耳盡快回國,他們可做內應。於是秦穆公派軍隊護送重耳回國。秦軍擊敗了前來抗拒的晉軍,流亡在外十九年的重耳終於回到了晉國,登位為晉文公,並派人殺死了公子圉,迅速安定了晉國的政局。這一年是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已六十二歲了。
自晉獻公以來久經政治動蕩的晉國,終於迎來了一位閱曆豐富、深孚眾望的國君,具備了成就霸業的條件。晉文公即位後,立即清除了妄圖謀害他的晉惠公、晉懷公的親信呂甥、郤芮等人,獎勵了多年來跟他一起共患難的功臣,隻有介子推隱居到綿山中,不願受封。晉文公賞罰分明,對大臣始終如一,贏得了朝野的支持。晉文公整頓和安定了社會秩序,改革內政,全國建立了上中下三軍,委任狐偃、趙衰、先軫等有才能的功臣以軍國重任,在國內選拔賢才治理國家,晉國出現了和諧安定的景象,國家的財富也充裕起來了。年邁的晉文公覺得自己當國君的時間已不能像齊桓公那麼長了,便雄心勃勃地急於爭當霸主。
這時,周王室發生內亂,太叔帶(即王子帶)勾結狄國軍隊攻進京城洛邑,周襄王逃到鄭國,請求諸侯勤王。晉國迅速派軍隊打敗了狄人,護送周襄王回洛邑,殺了太叔帶和亂黨。周襄王設盛宴慰勞晉文公,稱他為伯父,並把陽樊、溫、原、欑矛的田地賜給他。晉文公立下了安定周室之功,繼承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接著晉文公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擊敗了強大的楚軍,取得重大勝利。
原來城濮之戰前,楚國勢力已深入北方,陳、蔡兩國和楚結成了同盟;宋襄公的“仁義”之師,被楚打敗。為了達到攻宋、侵齊,威脅秦、晉和周王室的目的,楚成王派大將子文和子玉訓練軍隊,集結兵力。楚國的一支軍隊在魯國的支持下,甚至占領了齊國的一個地方——管仲的私邑穀。在晉文公安定王室後兩年,楚國聯合陳、蔡、鄭、許四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求救。晉文公和大臣們討論對策,大家覺得,建立晉國霸業的機會到了,決定晉軍先打在晉文公流亡途中不接待他,又最近投靠了楚國的曹國和衛國,用攻曹、衛以解宋圍,並力爭齊、秦兩個大國的支援,和楚國一決雌雄。晉軍迅速打下了曹國和衛國,楚軍撤出宋國。
剛愎自用的楚將子玉想在楚國援兵到達之前壓服晉國,派人對晉文公說:“如晉國恢複曹國和衛國,我也不打宋國。”晉文公一麵暗中允許恢複曹國和衛國,一麵扣留了楚國使臣。子玉獲知使臣被扣留,曹、衛兩國在晉的慫恿下又和楚國絕交後,暴跳如雷,率領全部楚軍向晉軍撲去。晉文公下令退避三舍,到城濮才駐紮下來,子玉率全部楚軍追到城濮。春秋前期最著名的大戰——晉楚城濮之戰發生了。其時,楚國方參戰的軍隊,除了子玉所率的楚軍主力外,還有申、息、陳、蔡的軍隊,兵力總數約一千四五百乘兵車;而晉國方麵出動兵車七百乘,齊、宋、秦雖派軍聲援,卻未曾參戰。由於楚軍人數占了優勢,子玉狂妄傲慢地說:“今日必無晉矣!”而晉文公表現出非常謹慎的態度。戰爭的結果是晉軍獲得了大勝。晉文公用什麼辦法,使劣勢轉為優勢,打敗了楚國的呢?
首先,退避三舍,誘敵深入。晉文公遵守對楚成王許下的諾言,下令晉軍後退九十裏,一方麵表示自己守信有理,提高晉軍的士氣,爭取諸侯國的同情和支援;同時,采用以退避三舍為幌子,誘敵深入,尋機殲滅敵人的戰略。其次,楚軍驕傲輕敵,軍心不齊,晉軍集中優勢兵力,攻其薄弱環節。晉軍退避三舍後,楚軍猛撲過來,脫離了參加楚軍一方的鄭、許兩國軍隊,陷於孤軍深入的境地。晉軍以優勢兵力,猛襲與楚軍並肩作戰的陳、蔡兩國軍隊,陳、蔡兩軍落荒而逃,帶動楚的右師也跟著敗退。晉軍假裝退陣,在戰車後拖拉樹枝,弄得灰塵衝天。楚軍誤會,於是全軍追上。晉軍集中上、中、下三軍主力,猛擊楚左師,楚左師敗退,晉軍乘勝追擊,楚軍終於被打敗了。
城濮之戰的勝利,是晉文公登位後改革內政,加強軍隊建設,上下團結,使用正確戰略戰術的必然結果。從此晉文公完成了霸業,也開始了春秋中期晉楚長期爭霸的局麵。晉文公在踐土召開諸侯盟會,把戰爭中獲得的俘虜和戰車獻給周王,各國諸侯承認晉文公為盟主,共同訂立了扶助王室,互相救助的盟約,不久後,晉文公率十國諸侯在晉國的河陽朝見周王。但年邁的晉文公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秦穆公是春秋前期秦國的著名君主,他也想從關中地區走出來,稱霸中原。秦族活動於渭水流域,長期和戎、狄雜處,文化較落後。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帶兵護送,被平王封為諸侯。春秋前期,秦國的疆土已擴大到渭水流域大部分地區,這時湧現出來的秦穆公,努力學習吸收東方各國的先進文化,在他當政的三十多年(前659~前621年在位)中,招徠賢才,任用賢能,發展經濟,改革政治,秦國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秦穆公用賢是有名的。秦始皇的丞相李斯說過一段話:“過去秦穆公的時候,從西邊的戎人那裏得到了由餘,在東邊的宛地得到了百裏奚,從宋國接來了蹇叔,從晉國迎來了丕豹、公孫枝。這些人都不是秦國人,而秦穆公能夠信用他們,兼並了二十個國家,稱霸於西方。”秦穆公的霸業,正是從招賢開始的。
秦穆公從東邊的虞國招來了名賢百裏奚。百裏奚是個窮人,中年時才外出謀事。在宋國他遇到隱士蹇叔,也是個窮人,兩人成為好友,遷到東周京城附近。百裏奚幫貴族養牛養得很好,又到自己故鄉虞國當了大夫,蹇叔仍隱居去了。晉國的軍隊在滅虢國回來的路上滅了虞國,虞國國君和百裏奚當了晉國的俘虜。晉獻公叫百裏奚當媵臣,隨晉獻公的大女兒出嫁秦國時,作為奴隸陪嫁出去。在去秦的道路上,百裏奚逃到了楚國的宛地,又被楚國人抓起來,叫他養牛看馬。
秦穆公發現陪嫁奴隸中少了個百裏奚,就了解他的情況和下落,知道他是個有才德的老人,在楚國養牛看馬。便派人帶了五張羊皮去楚國,對楚王說:“我國有個奴隸叫百裏奚逃到了貴國,我們準備把他贖回去處刑。”楚王覺得一個老奴隸有什麼用,就收下了五張羊皮,把百裏奚交給秦的使者。百裏奚到了秦國,秦穆公和他談了三天三夜,深知百裏奚有治國之才,便把國家大事交給他管,稱他為五羖大夫(五張羊皮換來的大夫)。百裏奚推薦了蹇叔,秦穆公用同樣隆重的禮節請蹇叔出來。蹇叔、百裏奚成為秦穆公的左、右宰相。秦穆公又用百裏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白乙丙為秦的大將,訓練軍隊,振興武備。晉國人丕豹、公孫枝、戎人的使節由餘,這些不同地方不同出身的能人,也為秦穆公重用。秦國在百裏奚等人的治理下,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秦國很快富強起來。秦穆公開始以大國君主的身分插手各國的事務。
晉惠公時晉國饑荒,秦穆公用大批船隻運送糧食救濟,可見當時秦國糧食的富裕。但晉惠公忘恩負義,乘秦國饑荒偷襲秦國,秦穆公率軍迎敵,被晉軍包圍,秦穆公不幸受傷,危急之際,忽見三百勇士衝入晉軍大殺起來,秦穆公得救,負恩的晉惠公反而被俘,秦軍得勝。原來過去秦穆公走失一匹良馬,被岐山下三百土著居民殺掉吃了,秦穆公非但不責怪他們,而且怕他們吃得不衛生而得病,還賜給他們酒喝。三百人後來參加秦軍,見秦穆公危急,舍命拚殺求出秦穆公。秦穆公得到人民的支持,又有賢相的輔佐,一心想走出關中,爭霸中原,但一直未得機會。
晉文公病死,秦穆公覺得東進的道路缺少了晉國的阻力,便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率領大軍東攻鄭國。蹇叔、百裏奚覺得鄭離秦一千多裏,長途出征容易走漏消息,而且得了鄭的土地也不能歸秦所有,反對出兵。秦穆公不聽,出軍時,百裏奚、蹇叔送到城外,一再告誡孟明視等殽山一帶地勢險惡,要特別小心,哭著說恐怕看不到你們回來了。秦軍出發到洛邑時,鄭國商人弦高冒充鄭國使臣求見秦軍主帥孟明視,把自己將出賣的十二頭牛獻給秦軍,對孟明視說:“貴軍來討伐鄭國,鄭國君主已作好了作戰的準備,派我獻十二頭牛來犒賞將士。”孟明視等覺得鄭國已做好準備,去也沒有用了,於是回師秦國,在回來的路上滅了滑國。晉襄公得知秦軍滅滑國,便穿了孝服,率領大軍在殽山四周設伏軍,秦軍經過時被占優勢的晉軍包圍,全軍覆沒,孟明視等被俘。晉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兒,建議晉襄公把孟明視等三人放回去,讓秦穆公自己來處死他們。於是,孟明視等回到秦國。秦穆公率領全體文武官員穿白衣服到郊外迎接,抱著孟明視等痛哭說:“我後悔沒有聽你們父親的勸告,以至秦軍都陣亡了。你們三位是無罪的。我們王室要報仇雪恥!”
公元前626年,孟明視等率軍再次攻晉國,仍沒有成功。兩年後,孟明視又率秦軍渡過黃河伐晉,過黃河後把渡船燒掉,決心和晉軍決戰,並擊敗了晉軍。秦穆公於是到三年多前秦軍覆沒的殽地,收拾陣亡將士的屍骨進行埋葬,全國發喪,大祭三天。他告誡將士說:“我過去不聽百裏奚、蹇叔二位老人的勸告,引來了禍患。你們要記住我的過失,尊重老人嗬。”秦穆公打敗了晉國,聲威大震,但晉國究竟是實力雄厚的大國,秦國東進的道路仍被晉國阻擋。秦穆公采納由餘的計策,攻伐西邊的戎族小國,滅掉了二十個小國,擴大了國土一千裏左右,很多部族小國尊秦為霸主,秦穆公稱霸於西方。周王特派召公去秦國,送給秦穆公金鼓十二,承認了秦穆公的地位。
繼秦穆公之後稱霸的是楚莊王。楚國在江漢流域,在商代時曾是商的同盟國,西周昭王時,周和楚還打過仗。這個幅員廣大的南方古國,直到春秋時期還被中原各國看成“蠻夷之邦”。楚國君主也常自稱蠻夷,很少和中原諸侯國來往,因為它和周王沒有血緣或親戚關係,不是周初分封的國家。但到春秋時楚國的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從上麵所述的晉文公重耳在楚國時和楚成王的對話中,可以看出楚國物產的豐富。當時楚國鑄的青銅武器很先進,而中原地區工商業較發達的鄭國還沒有青銅武器。春秋前期楚國迅速崛起的原因,除了地大物博,經濟文化在某些方麵超過了中原地區外,還在於幾代君主比較有作為,楚成王是其中之一,但楚成王北上的軍隊先被齊桓公遏製於召陵,後為晉文公擊敗於城濮,沒有取得很大成功,直到楚莊王即位,打敗了中原霸主晉國,終於成就了霸業。
楚莊王登位的最初三年,日夜喝酒遊樂,不理政事,也不聽大臣的勸諫,還下令有勸諫者一律處死。有一天,大臣申無宇去勸諫,隻見楚莊王左手抱著一個從鄭國娶來的美女妃子,右手抱著一個從越國來的美麗宮女,在鍾鼓的音樂聲中喝得大醉。申無宇說:“我想讓大王猜個謎語。”他接著說:“有隻大鳥,高居於山岡之上,三年不飛不叫,您說這是什麼鳥呢?”楚莊王說:“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這是不平常的鳥嗬!”楚莊王停頓了一下,又說:“你的意思我明白了!”申無宇走後,楚莊王奢侈淫樂的生活仍在繼續,大夫蘇從大膽地進宮求見楚莊王。楚莊王說:“你還敢來勸諫我嗎?”蘇從坦然地說:“我不怕死。如果大王殺了我,我是為楚國利益而死的忠臣,死也值得。”楚莊王一拍座桌,猛地站起來說:“好嗬!我們君臣一塊兒好好地幹吧!”從此,楚莊王罷去了淫樂生活,每天勤政,任用敢於勸諫的申無宇、蘇從管理國政,殺掉了專橫跋扈、腐敗無能、害國害民的大小官員幾百人,選拔了有德有才的官員幾百人,楚國上下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新氣象。原來,楚莊王並非庸碌的酒色之徒,他確實想“一鳴驚人”,成為霸主。但當時楚國實權掌握在宗法大貴族若敖氏手裏,楚莊王手下一班人很多是若敖氏的同黨,楚莊王即位之初故意天天喝酒作樂,使若敖氏的大宗令尹(宰相)鬥越椒不注意自己,讓若敖氏一黨的人充分暴露出來,同時了解朝廷中哪些是忠臣,可作為自己的依靠力量。可見,楚莊王的才智過人。
楚莊王登位的第九年,令尹鬥越椒起兵叛亂。楚莊王想和他講和,沒有成功。楚莊王下令討伐,兩軍在激戰中,鬥越椒對著楚莊王連射兩箭,均未射中,楚莊王下令進軍,大敗若敖氏,殺死鬥越椒,從此執掌了楚國的大權。由於楚莊王消滅了若敖氏一族,使春秋後期楚國沒有出現卿、大夫專權的情況。楚莊王請來了一位有才幹而不願當官的隱士孫叔敖當令尹。在孫叔敖的輔佐下,楚國改革政治,用賢黜劣,開墾荒地,劃分土地,興修水利,在今安徽壽縣南修建了規模很大的灌溉渠道——芍陂,防治淮南一帶的水澇災害,灌溉了一百多萬畝農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還訓練了強大的軍隊,楚莊王已具備了稱霸的條件。
楚莊王想觀察一下周王室和北方諸侯國的實力及對楚國的態度。在滅若敖氏前一年,即公元前606年,他討伐陸渾戎時帶兵到了東周都城洛邑的郊區,引起周定王及周室卿士們的驚慌,周王隻得派大臣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以觀察楚莊王的用意。楚莊王見了王孫滿,問他周鼎的大小、輕重。鼎是王權的象征。鼎置於宗廟之中,周代貴族認為鼎是神秘珍貴的寶器,不能隨便由外人過問。楚莊王居然問周鼎的大小、輕重,意思就是要過問周王的權力。在宗法統治下,周天子的王權是至高無上的,周王的權力是不能過問的。楚莊王問周鼎的輕重,暴露了他想代替周王統治天下的意圖。王孫滿嚴正地回答楚莊王說:“要統治好天下靠的是道德,不是靠鼎,過去夏代就鑄了鼎,夏桀昏亂,鼎移到了殷人手裏;殷紂王暴虐,鼎又遷到周人手裏。國家政治清明,鼎小也不會遷;國家政治昏亂,鼎大也會轉移。周成王定鼎時占卜說,周代傳三十代,曆七百年,這是天意,天命未變。周鼎的事情,別人是不能過問。”楚莊王看到周王室雖然權力小了,但還得到中原諸侯的擁護,晉國還在繼續齊桓公開創的尊王攘夷事業,自己要稱霸中原,必須打敗晉國才行,於是便帶了軍隊離開了洛邑。
這時,位於中原的鄭國和陳國,在晉、楚兩大國勢力的脅迫下,時而背晉向楚,時而背楚向晉。陳靈公在一次國內動亂中被大臣夏征舒殺了,楚莊王乘機出兵殺了夏征舒,滅了陳國。大臣申叔時勸告他要以信義取信天下,於是楚莊王恢複了陳國。這時鄭國又投靠晉國,楚莊王在孫叔敖的輔助下率大軍包圍鄭國三個月,迫使鄭國投降,楚軍撤了圍。晉國得知後立即派荀林父為大將出兵救鄭國。於是,城濮之戰後晉楚又一次大戰——邲之戰發生了。
這次晉楚會戰前,晉軍將領內部發生了嚴重分歧。晉軍打到黃河邊時,荀林父聽說鄭國已降楚,便指揮回軍,有勇而無謀的副將先穀不聽命令,暗帶一批人馬渡過黃河去追擊。趙同、趙括、趙嬰齊三個紙上談兵的將領,也想一露身手,跟著先榖去追擊。荀林父一時缺乏主見,最後命令晉軍三軍一起渡河追擊楚軍。楚莊王按孫叔敖的意見,按兵不動,並主動要求講和。荀林父同意講和,但晉軍某些將領從中挑撥,刺激楚軍出戰。楚軍忍無可忍,在楚莊王親自指揮下,全軍出動猛攻晉軍。荀林父倉皇下令應戰,兩軍在邲(今鄭州市東)地展開大會戰。晉軍將領不團結,指揮不統一,軍隊無鬥誌;楚軍上下一致,奮戰殺敵。戰爭剛開始,晉軍即潰敗,荀林父急令:“先渡過黃河的有賞!”晉軍亂成一團,逃到黃河邊上爭船過河。由於船少人多,先上船的人要開船,船外的人用手攀住船隻要擠上去,船上將領下令用刀砍手,據記載被砍掉的手指多得成堆,更多的人則淹死在河中。晉軍過河後,已傷亡大半。楚軍占領了邲城,有人建議楚莊王追擊晉軍,有的建議把晉軍士兵的屍體堆成小山以慶功。楚莊王說:“我們用武力已達到了目的。如果太炫耀武力就會使天下不安,不能達到建功立業的目的。”於是楚軍撤了回去。
公元前597年邲之戰的勝利,說明了君臣一致、將士團結對戰爭取勝的重要作用。楚莊王戰勝晉國,聲威大震。幾年後,他又率大軍包圍了不肯歸附自己的宋國,迫使宋大夫華元和楚國講和,協議楚國撤軍,宋國歸附楚國。當時中原除晉、齊、秦、魯等國外,差不多都尊楚莊王為共主。楚莊王總算成就了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