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將國都東遷洛邑以後,周王失去了對諸侯國的控製力和號召力,王室衰落了。而地方經濟的發展,使一些較大的諸侯國崛起,稱霸中原,逐漸替代了周王的地位,出現了大國爭霸,諸侯稱雄的局麵。當時北方、西方戎、狄等少數民族不斷侵擾中原,給中原人民和各國統治帶來了很大的災難,需要一個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共主來組織各國的力量,共抗戎、狄入侵,保衛中原的安全。周王雖然勢力已經衰微,但名義上還是各諸侯國的共主和宗法上的大宗,仍是聯合各國的領導力量。因此,在大國爭霸中,“尊王攘夷”成為各國的共同口號。在“尊王攘夷”口號下,各個稱霸的大國都作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霸主們既達到了稱霸的目的,又對發展社會經濟,改革政治製度,抗擊戎狄入侵,實現社會安定做出了貢獻。
當時稱霸的大國君主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前五人稱為春秋五霸。
春秋時首先稱霸,在曆史上發生了重要影響的大國霸主是齊桓公。齊國的始祖是薑尚,周文王曾拜薑尚為師,尊稱他為師尚父,又稱他為太公望,也就是自己祖父太公日夜想望的人。武王滅商時,薑尚立了大功,被分封為齊國的國君。薑尚和姬姓的周族結成了世代的婚姻之好,並在齊國實行“因其俗,簡其禮”的政策,尊重當地民族的風俗習慣,又利用齊國靠海的優勢,發展漁鹽之利。齊國很快穩定了下來,成為東方的大國。但是直到春秋早期,齊國的國力還不甚強大,較少參加中原各國的活動。
齊國的強盛,是從齊桓公的哥哥齊襄公當政時開始的。在公元前686年齊國的一次內亂中,襄公被殺,齊國的貴族又殺掉了發動動亂的貴族公孫無知,齊國出現了沒有君主的局麵。在襄公被殺前,襄公之弟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在鮑叔牙的輔佐下逃奔莒國,襄公之弟公子糾在管仲的輔佐下逃奔魯國以避禍。管仲和鮑叔牙是很好的朋友,但他們都想輔佐各自的主子奪取國君的位置。當公子小白和鮑叔牙離開莒國回國爭位時,魯國正派管仲帶兵守候在莒國邊境,阻攔小白回國。管仲見到在車上的小白,就朝他射了一箭,射中衣服的帶鉤,小白假裝中箭,大叫一聲,倒在車上。管仲以為小白已死,立即送信去魯國。公子糾覺得已無人和他爭位,回齊國的隊伍走得就慢了。而小白和鮑叔牙一行卻加快速度,日夜兼程地先趕回了齊國。大貴族國氏、高氏等擁立小白為國君,即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後,立即派軍隊去擊敗了魯軍,迫使魯國殺掉公子糾,並把管仲關進囚車,送還齊國。
齊桓公迫使魯國殺公子糾,送還管仲,原來是鮑叔牙的計謀。鮑叔牙對齊桓公說:“如果大王想治理好齊國,那麼我來幫助您就夠了;如果大王想稱霸諸侯,就非管仲輔佐不可了。”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意見,不計私仇,拜管仲為相國,地位在鮑叔牙之上。管仲感歎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從此,管仲以相國的身分,協助齊桓公在經濟、內政、軍事三個方麵進行了改革。
在經濟方麵。齊國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改革賦稅製度,由國家直接管理經濟,增加財源。齊國多鐵礦,齊桓公時設立了很多鐵官,組織工匠開礦煉鐵,製造農具和手工業工具。鐵礦的大量開采和冶鐵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給生產者提供了堅牢銳利的生產工具,給國家增加了財源。齊國的土地開墾得更多了,耕作技術也提高了,管仲又推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根據土地肥瘠好壞來定賦稅的輕重,使賦稅征收相對做到平均合理,提高了生產者的勞動積極性,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冶鐵、手工業的發展也推動了絲織業的發展,齊國原來絲織業較發達,由於政府的提倡和鐵工具的使用,絲織品生產得更多更好了。齊國靠海,政府設立鹽官,組織人民用海水煮鹽,並鼓勵人民下海捕魚。齊國生產的鐵器、紡織品和食鹽等供給了中原很多國家。管仲又設“輕重九府”,按照年歲的豐凶和人民的需求來經營貨物,並鑄造錢幣,由官府管理。齊國積累了大量財富,為政治上的稱霸爭雄奠定了基礎。
在內政方麵。管仲協助齊桓公把齊國的國都及其附近分為二十一鄉,工商鄉六個,士農鄉十五個。工商鄉居住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服兵役,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和經商。士農鄉中居住士和農,士為武士,本來有小塊土地,現在專門從事武藝操練,士的田由農人去種,農人也可當士。士、農、工、商各有專業,農人種田,士打仗,手工業者搞生產,商人經商,分開居住,世襲本職,不能遷徙,各精其業。齊桓公統率工商的六鄉和士農的五鄉,世代輔政的國氏和高氏各統率士農鄉五個。管仲認為,這樣才能理順社會關係,發展各行各業,使國家得以安定。曆史證明,管仲的改革是有成效的。
在軍事方麵。管仲實行搞好內政而把軍令寄托在裏麵的政策,規定國都中五家為軌,軌有軌長;十軌為裏,裏有裏司;四裏為連,連有連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五鄉有一萬人,為一軍,整個齊國有三軍,由齊桓公、國子、高子分別帶領,每年春秋,借狩獵來訓練軍隊。軍隊內五人為一伍,禍福共當,互相團結和救濟。軍隊直接掌握在國君手中,兵民合一,軍政合一,平時操練,戰時由國君指揮,加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經過經濟、內政、軍事上的改革,齊國很快強盛起來,從公元前681年開始,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號,開始對外發展。尊王就是共同尊崇周王,攘夷是共同驅逐夷狄等少數族的入侵。“尊王攘夷”的口號最能為中原各國諸侯所擁護和接受,也是當時實現中原各國社會安定、保障各國安全的共同需要。齊桓公首先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搶占了先機。
齊桓公圖霸,首先要取得中原各國的信任。公元前681年宋國發生內亂,原國君被殺,齊桓公便請周王來確定宋國的君位。周王覺得齊桓公對自己很尊重,就命齊桓公去處理。齊桓公約集諸侯各國在北杏(今山東東阿縣)開會,到會的五國君主訂立了互相協助、抵製外族、安定王室的盟約。後來,宋、魯、陳、蔡、衛、曹、邾七國加入了以齊桓公為首的聯盟,齊桓公在成為中原霸主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北方遊牧民族戎、狄長期侵犯中原,給中原各國帶來了嚴重威脅。山戎打進了燕國,燕求救於齊。齊桓公親率大軍救燕,打敗了山戎,又擊敗了山戎的同盟國孤竹和令支,渤海沿岸的部族小國紛紛投向齊國。齊桓公離燕回國時,燕莊公戀戀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不知不覺已進入齊國境內。齊桓公根據周王關於諸侯送諸侯不出自己國境的規定,把燕莊公走進齊國境內幾十裏的土地割讓給燕國,勸告燕莊公要為周朝保守好北方邊疆,遵守向周王朝貢的禮節,燕莊公感動的話都說不出來。從此,燕國加入了齊桓公為首的政治集團,“尊王攘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北方的狄人大舉進攻衛國,殺死了衛懿公,拆掉了衛國的城牆,到處燒殺戮掠,衛國國都隻剩下了七百三十人,加上從別的地方逃來的,也隻有五千人。齊桓公立即派軍隊前去幫助,趕跑了狄人,可是衛國連城牆都沒有了,齊國又留下三千人協助守衛衛國。狄人又集中力量進攻邢國。齊桓公召集宋、曹兩國前去援助,邢國軍民殺出重圍和齊軍會合。北狄徹底破壞了邢的國都,齊桓公擊敗狄人後,在邢國人民比較集中的夷儀(今河北邢台以西),為邢國修築了一座新都。邢國和衛國人民高高興興地遷居到了新都。齊桓公救燕、救衛、存邢,在中原各國中有了更高的威望。
這時,南方大國楚國的勢力北上,中原各國一向把楚國看成蠻族國家。楚國的國君自稱為王,楚兵北上,威脅了周王和中原各國的安全。楚成王想和齊桓公爭奪霸主地位,出兵進攻鄭國,鄭國向齊求救。齊桓公決定和諸侯共同攻打結好於楚的蔡國以救鄭國。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齊、宋、魯、陳、衛、鄭、曹、許八國軍隊伐蔡,擊敗了蔡國,進攻楚國。楚成王派大臣屈完會見管仲。在雙方勢均力敵的形勢下,齊桓公終於在召陵和楚國訂立了盟約,楚國解除對鄭國的包圍,以齊國為首的中原八國解除對蔡國的包圍,雙方言歸於好,各自撤軍回國,楚成王根據共襄王室的協議,派屈完帶了包茅去朝見周惠王,表示尊崇周王。
齊桓公利用逼退楚軍、在召陵結盟尊周建立起來的威望,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民權縣之間)召集諸侯開會,共訂盟約,輔佐王室。原來周惠王想廢掉太子鄭,立自己年輕的愛妃生的兒子王子帶為太子。齊桓公聯合諸侯在首止開會保護太子鄭,締結共輔太子的盟約。不久,惠王死,太子鄭登位為周襄王。周襄王對自己的“伯舅”齊桓公十分感激,送了祭肉、珍貴的弓箭和車子給他。於是齊桓公於公元前651年在葵丘大會諸侯。齊桓公以中原盟主的身分,代表諸侯各國宣讀了共同維護宗法統治秩序,經濟上互助合作的盟約。齊桓公九合諸侯,以葵丘之會最盛。
孔子盛讚齊桓公的霸業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統一天下,老百姓到現在還受到他們的恩賜嗬!沒有管仲,我們都要披散頭發,衣襟開向左邊,變成蠻族統治下的人民了!”
齊桓公之後,出現了圖霸不成的宋襄公。宋國是周初分封殷代貴族微子啟建立的國家,以承繼殷商的宗祀。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經常出兵欺淩四周小國的宋襄公,不顧宋國國力,偏要裝出宣傳仁義的樣子,想叫楚國聽從自己,充當霸主。他首先糾集幾個小國,打進齊國,強立齊國的公子昭為齊孝公,又邀集曹、邾等國在曹地結盟,鄫國國君遲到了,宋襄公叫邾國人把他抓起來,殺了他去祭社神。宋國又去攻打曹國。宋襄公想,單靠武力還不行,決定通過結盟使自己成為霸主,請楚成王到鹿上來和宋、齊等國結盟。於是,宋、楚、鄭、陳、蔡、曹、許等國諸侯集會於宋國的盂地。宋襄公自以為要遵守信義,不作軍事防備,但楚成王想乘機控製諸侯。正當宋襄公在盟會上爭當盟主時,楚國軍隊突然湧出來把宋襄公活捉了去,後來通過魯國的說情,楚成王才在幾個月後釋放了他。
宋襄公回國後決心報仇,他想一定要讓自己的仁義、信用得勝。第二年夏天,宋軍打進鄭國,楚成王立即派軍隊包圍了宋國,宋襄公急忙撤軍回援,宋、楚兩軍隔泓水駐紮。宋國大司馬公孫固覺得宋國無法和強大的楚國對抗,勸宋襄公和楚國講和,宋襄公不聽。楚軍準備渡河進攻宋軍,宋國的公子目夷勸宋襄公在楚軍渡河時攻打楚軍,使楚軍變成落水狗。宋襄公覺得要講仁義,不予采納。楚軍過河後還未整頓好隊伍,公子目夷又勸宋襄公趕快進攻,打它個措手不及。宋襄公覺得違反了仁義,又不采納。最後楚軍排山倒海般殺了過來,宋軍被打得大敗,宋襄公大腿上被楚軍射中一箭,身負重傷,被宋軍救回。泓之戰的第二年夏天,受了傷又埋怨楚軍不講仁義的宋襄公死去了。齊桓公霸業的成功和宋襄公圖霸的失敗,說明大國稱霸一定要建立在國內有足夠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基礎上,同時在內政外交上要有一套能夠得廣大人民和諸侯國擁護的政策。像宋襄公那樣,本人凶殘暴虐,不度德,不量力,想靠虛偽的仁義道德來取勝,肯定要失敗的。
春秋前期真正繼承齊桓公成為第二位霸主的,是有傳奇式經曆的晉文公重耳。
晉國是周成王分封其弟唐叔虞所建立起來的諸侯國,在今山西省及附近地區,境內山河縱橫,華夏族和戎、狄等族雜居,經濟文化發展較落後,所以在西周時較少參加中原各國的活動,而到了春秋時晉國卻成為稱霸時間最長的中原大國,完成晉國霸業的就是晉文公重耳,而晉文公之登上曆史舞台卻是由於晉國曲折複雜的政治環境所造成的。這使晉文公成為了一位閱曆豐富、在艱難曲折的鬥爭環境中湧現出來的政治家。
晉國開始強盛是在晉獻公時期。獻公時,晉國國內同姓的宗室後裔愈益驕橫。晉獻公采納了大夫士蔿的計謀,使眾公子互相殘殺,最後他把眾公子全部殺死,集中大權於國君。這有利於晉國的強盛,但也造成晉國後來異姓貴族專權的局麵。晉獻公在政治上是個能人,但在生活上卻極好酒色,終於釀成了內亂。原來晉獻公夫人齊薑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叫申生,立為太子,女的嫁給秦穆公為夫人,稱為穆姬;晉獻公又娶了北狄狐家的兩個女子,是姐妹倆,其中姐姐生了公子重耳,妹妹生了公子夷吾。晉獻公伐驪戎,又收納了年輕美麗的驪戎之君的女兒驪姬,生了兒子奚齊,隨驪姬陪嫁的她的妹妹生了兒子卓子。晉獻公寵愛天生麗質的驪姬,改立她為夫人,逼死了太子申生,準備立奚齊為太子。重耳和夷吾為了避禍,逃出晉國。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去世。大臣荀息依晉獻公遺命立奚齊為國君,裏克等大夫糾集申生、重耳、夷吾的同黨,殺奚齊;荀息又立卓子為國君,裏克又殺卓子,荀息也死了。申生之姐穆姬是秦穆公夫人,秦穆公派秦軍護送夷吾回國當國君,為晉惠公。晉惠公又殺裏克、丕鄭等控製晉國實權的大臣,又對秦國背棄信義。晉國發生饑荒時,秦國派大批船隻運送糧食接濟,第二年秦國遇災荒,晉國非但不予救助,反而乘機襲擊秦國。秦穆公忍無可忍,出軍擊敗晉國,晉惠公當了俘虜,穆姬求情,秦穆公釋放了晉惠公,另叫晉國太子圉到秦國作抵押。
重耳逃出晉國後,先在他母親的國家狄國住了十二年。在他身邊結集了一批與他患難與共的賢士:狐毛、狐偃、趙衰、先軫、賈佗、魏犨、介子推等,他們忠於重耳,對重耳事業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夷吾當國君後,派人去狄國行刺重耳,重耳急急忙忙和他的隨從逃離狄國,投奔年邁的齊桓公。從狄至齊經過衛國時,在五鹿地方餓得走不動了,重耳一行坐在地上,向一群農夫討飯吃。農夫看他們像貴族,便開了個玩笑,把土塊放在陶碗中送給他們,重耳很生氣。趙衰說:“公子您得土塊象征著將來統治晉國的土地呀,您快接受吧!”聽了趙衰的話後,重耳高興地接受了土塊,又勉強地走了幾十裏,實在走不動了,便在一棵樹下坐了下來,躺倒在別人身上。不久,見到介子推一瘸一拐地走了過來,笑眯眯地捧了碗肉湯獻給重耳,重耳有滋有味地吃了,就問道:“這肉從哪裏來的?”介子推說:“是從我大腿上割下來的。”重耳感激得說不出話來,介子推說:“但望公子將來回國做成一番大事業。”他們一行艱難地到了齊國。
齊桓公熱情地接待重耳一行,把自己的宗女嫁給重耳,為他們提供了車馬和住房。但兩年後齊桓公死了,奸臣作亂,齊國霸業中衰,但重耳留戀在齊國安逸的生活和新婚不久的賢妻薑氏,想長住下去不回晉國了。狐偃、趙衰等人密謀離開齊國,不料為薑氏的婢女聽見,告訴了薑氏。薑氏是有遠見的貴族婦女,怕走漏消息,便殺了婢女,力勸重耳不要貪圖安逸,應離開齊國去做一番事業。重耳不肯。薑氏和狐偃等設計請重耳喝酒,在重耳被灌醉後抱他上了車子,駛離了齊國國都,重耳醒來後很憤怒,但也無法改變了。
重耳一行從齊國到了曹國。曹國國君不聽大夫釐負羈的勸告,對重耳采取不理不睬的態度。他們離開曹國到了宋國,宋襄公以優厚禮節來款待他們,但宋襄公本人剛在泓之戰中被楚軍打敗,自己也受了重傷,宋國力不強,難以送重耳回國,重耳一行又到了鄭國。鄭文公對重耳一行很怠慢,於是重耳一行到了楚國。
楚成王認為重耳到楚國是楚國插手中原政治的好機會,以接待諸侯國君的隆重禮節來接待他,重耳十分感激。在一次宴會上,楚成王半開玩笑地對重耳說:“公子如果回國當了國君,怎樣來報答我呢?”重耳說:“楚國的物產這麼豐富,晉國所產的東西楚國都有的,我送什麼東西來報答您呢?”楚成王說:“公子總應報答我呀!”重耳想了想回答說:“我願和楚國友好,如果不得已發生了戰爭,我一定退避三舍(九十裏)。”楚國大將子玉生氣地偷偷地對楚成王說:“我們待重耳這麼好,他卻想和我們打仗,把他殺了吧!”楚成王說:“重耳是賢才,他手下的隨從都是賢士,他們一定會回國的,還是好好招待他們。”重耳在楚國住了幾個月。這時被押在秦國的晉國太子圉偷偷逃回了晉國,秦穆公大為生氣。他多次插手晉國政治沒有成功,看到重耳賢惠,決心請重耳去秦國,協助重耳當國君。楚成王知道楚國離晉國太遠,也勸重耳說:“秦國和晉國接境,秦穆公是一位賢惠的君主,公子不如去秦國吧!”於是重耳戀戀不舍地和楚成王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