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周代政治和社會的演變(1 / 3)

從周成王正式登位到平王東遷、西周滅亡的三百多年中,周王朝經曆了從恢複安定到繁榮強盛,從繁榮強盛到一度衰落,從一度衰落到出現中興,從中興到亡國,從亡國到再建東周的曲折反複的曆史過程,留下了無數生動感人、意義深刻的曆史故事,值得後人的學習和記取。

一、成康之治

成王和他的兒子康王在位的前十年,周公旦尚在世,後麵四十多年,是成王和康王獨立執政,但基本按照周公的施政方針執行的時期。“成康之治”和“文景之治”、“元嘉之治”、“貞觀之治”、“康熙之治”,並稱為我國古代治理國家最好的時期。由此可見,周公的治國方略在三千年曆史上所起的重要影響。

寬刑是成王治政的特點,凡犯罪的人能釋放回去的就讓其回鄉勞動;能不處死的就判輕刑監督勞動。監獄裏盡量減少罪犯,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變勞動力為生產力。盡量減少戰爭,少養軍隊,減輕軍需負擔。成王關心民生,經常到各地視察,在春耕大忙時也去農田參加一下勞動,鼓勵人民努力生產。他重用賢臣,表彰廉吏,嚴懲貪劣。他經常以周公的教導教育臣下官員,提倡勤政、德政。經過成王時期二十多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恢複,民生得到了安寧,周朝得到了穩定。所以《史記·周本紀》說,成王時期“民和睦,頌聲興”,沒有發現判處死刑的事件。

成王在位時秉承周公的意誌,繼續加強對居於成周的殷貴族的治理。他任命周公的次子君陳去治理殷民,要求君陳按照周公的法度,安撫殷民,不要貪圖安逸,要謹慎施政,廣聽意見,辦事公道,執法嚴明。殷遺民被君陳治理得很好。

成王常去視察農業生產。《詩經》留下了很多記載。《噫嘻》一詩寫道:

噫嘻成王,嗬!偉大的成王!

既昭假爾,您光臨到了這裏,

率時農夫,率領了這批農夫們,

播厥百穀。播種著穀物的種子。

駿發爾私,您叫他們拿起自己的生產工具,

終三十裏,耕完三十裏的地方,

亦服爾耕,農夫們都聽您的指揮來耕作,

十千維耦。兩萬名農夫在田裏忙碌著。

這是《詩經》中難得的一首將成王和農業生產聯係起來的詩篇。此詩雖有詩人的描述成分,但與《詩經》中其他農事詩有共同之處,都是當時社會實際的反映。周代重農,周王經常舉行籍田禮,成王是帶頭者,以此鼓勵農民努力勞動,發展生產。作為國王,能這樣做是很可貴的。

成王晚年,教育太子姬釗繼承武王、周公遺誌。成王死後,太子釗繼位為康王。康王登位後繼續以文、武、周公的治國之道為國策。

康王登位時,召公、畢公發布了《顧命》等文告,在先王宗廟中率領群臣拜見康王,以周族前輩功臣的身分向康王申述文王、武王和周公創業的艱辛,要求康王行節儉,禁奢侈,勤政事,施德政。康王深受感動,發布《康誥》,宣告繼續實行文、武、周公、成王之政,振興王業。

康王時期,隨著國力的振興,周王朝又和東夷、淮夷發生了戰爭。東夷、淮夷在周邊民族中文化較高,力量很強,早在夏代和商代,其勢力就經常進入中原,和中原王朝發生頻繁的戰爭。這時,夷族乘成王崩逝之機再次侵犯周的土地。康王命召公率軍討伐,還命衛康叔之子伯髦率領駐守雒邑的軍隊配合召公,一起征伐東夷、淮夷,使夷族的軍隊退回到自己的土地。東夷、淮夷表示尊奉周王,納貢稱臣。夷族建立的徐國當時國力很強,文化很高,占有了今天以徐州市為中心的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這時也臣服於周王,向周王稱臣了。

康王為鞏固統治,又派軍隊北征,進一步消滅了武庚的殘餘勢力,討伐了與武庚勢力有聯係的孤竹(在今河北省東北部)等國,召公的軍隊“日辟國百裏”。周軍又討伐北狄族建立的鬼方國(在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部),經過多次戰鬥,周軍滅了鬼方,鬼方的土地歸入版圖。從此,夏、商以來長期給中原地區帶來威脅的鬼方勢力,被徹底消除,周的疆土,擴大到塞北和白山、黑水地區。康王在此基礎上增封了一些諸侯小國。早先封於今山東地區的齊國和魯國,分封於今河北北部的燕國,得以安定統治,對屏藩周室發揮了重要作用。遠在黑龍江流域活動的肅慎族,仰慕周的先進文化,在武王時曾向周王進貢楉矢(弓箭)。成、康時,繼續向周王進貢楉矢,表示臣服。黑龍江流域南北廣大土地,從三千多年前的周初開始,就已經是偉大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到康王時,周的土地已西到今甘肅,東至大海,北至今內蒙古及鬆花江、黑龍江流域,南至今四川、貴州、湖廣、蘇浙,成為當時世界上一大強國。

二、昭穆遠征

經過成康時期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和發展,到康王之子昭王和昭王之子穆王統治時期,西周國力達到頂峰。昭王和穆王在此基礎上尋求對外發展,其中以昭王南征和穆王西遊(實為西征)最為突出。

康王後期主要對東方的夷族和北方的狄族等進行討伐,擴大了疆土。但是在周朝南方,範圍更廣,民族更多,主要為“群蠻”、“百濮”。在東南沿海從今江蘇南部開始,經今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到今越南,居住著我國另一係統的少數民族,統稱為“百越”。周太王時期太伯、仲雍奔太湖流域,當地的土著斷發紋身為俗,是百越中最靠北的一支,因其地後為楚國兼並,故漢代稱之為“荊蠻”。商代末年,在今太湖東北部出現了由太伯、仲雍為王的吳國。西周時吳國還很落後,對外沒有什麼活動。在群蠻地區,早在商、周之際,就建立了一個蠻族大國——楚國,其統治中心地區在今長江中遊的鄂、湘、皖、贛四省,經常威脅到周的統治。和北方的戎、狄族不同的是,戎狄以遊牧生活為主,流動性大,文化較落後,楚國則以農業為主,穩定性強。當時江漢流域雖還未充分開發,但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這為楚國的長期強盛奠定了基礎。

西周建立時,楚國表麵上和肅慎一樣,也向周王進貢“苞茅”(供祭祀的茅草)表示臣服於周,但時常觀察周王室的動向以擴張自己的勢力,想取代周王的地位,自己來號令中國。周昭王即位後,以楚國為首的南方方國部落乘康王的喪事侵犯周土。為此周昭王親自率兵南征,由於楚人勢力強大,昭王進行了多次南征,打擊了楚國的勢力。

昭王南征動員了很多諸侯方國一起參加,據記載,當時東夷、南夷來朝見的有二十六邦。十六年,昭王親自南征,渡過了漢江,打敗了楚國,又順道去視察了漢水上遊的繒國、方國、鄧國,穩定了這些方國的統治。十九年,昭王最後一次親征楚國,規模盛大,氣勢雄偉。但當周軍開到漢水邊上時,天氣突變,原來陽光普照,一下子變得陰雲密布,天空昏暗,野雞和兔子都驚恐地亂叫和飛跑。眾大臣恐有不祥之兆,勸昭王班師,昭王不聽,繼續渡水南征。周軍晚上又望見紫垣星放出五色光芒,大臣又勸昭王班師,昭王仍不聽。昭王率領的大軍和楚人發生了激烈的戰鬥,楚人被打敗,周軍得勝,昭王大喜,準備渡過漢水,因周軍人多,就雇傭楚國的船夫和船隻來載運。

當時漢江遠較現在寬闊。當渡船駛至漢江中心時,船板忽然裂開,船體分裂,周人紛紛跌落水中,昭王和大臣祭公等也落水,因不懂水性,都被淹死。昭王的衛士辛遊靡會遊泳,奮勇遊去搶救,但昭王已溺水而死,隻得將昭王屍體撈起。楚人乘勢反擊,結果本來得勝的周軍“喪六師於漢水”,落得個全軍覆沒。原來楚人在軍事上打不過周軍,便偷偷地叫一批軍人化裝成船夫,所用船隻的木板都是用膠水膠合起來的,船隻入水不久,膠液溶化,船體就分裂了。楚人會水,周人不熟水性,所以慘敗。這就是“昭王南征而不複”的事件。直到春秋時期,昭王被楚人害死仍是周王室責備楚國的理由。

昭王南征,先勝後敗,落水而死,這是自武王滅商後,周王第一次被諸侯方國打敗而喪身。為了隱晦,周人文告隻載他“南征而不返”,未說他被淹死。從此,江漢流域的楚國更強盛了。

周穆王繼位後,決心繼續開疆拓土。他放過楚國,改向西方發展,在西征取得勝利的條件下,出現了穆天子(周穆王)遠遊的事件。現存一部古書《穆天子傳》,記載了周穆王西遊的事跡,內容大概如下:穆王十三年,趙國的始祖造父駕了八輛大車,載了周穆王和他的大批隨從,離開鎬京,先向北行,到達今內蒙古地區,然後溯黃河西行,登上昆侖山,又往西行,最後到了西王母的國土,在瑤池邊上會見了西王母這位美女。西王母熱情地接待了穆王,穆王在西王母處住了一段時間。穆王天天和西王母飲酒、歌舞為樂,雙方互贈了禮品,穆王“樂而忘歸”。穆王要告辭,西王母不想讓他走,穆王還是要走,西王母戀戀不舍地送他到西王母山,為他唱了惜別歌,才和穆王告別。穆王又經曆萬水千山,才返回鎬京,前後行程三萬五千裏,一路上見到了很多奇異的風情和物產。《穆天子傳》記載的周穆王西遊的故事,究竟是曆史真實,還是後人編造的故事呢?我們應作具體分析。該書所載有很多誇張虛構,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反映了某些真實的。

首先,周穆王西遊在其他古書也多有記載,如《史記》、《周語》等。史載:穆王登位時年已五十,痛感王室有衰微跡象,決心振興周朝。他對內努力改變貴族中貪圖安逸的風氣,修德選賢,宣揚孝慈,教化百姓,要求大臣能糾正自己的過錯,處事謹慎勤勉,做到君明臣賢;對外他決心討伐犬戎。犬戎居於今甘肅東部,是戎族中強悍的一支(“犬”字是後人添加上去的貶義詞),經常侵犯西周,殺戮人民,又阻礙了周王朝和西北各民族的交往。穆王征犬戎,打敗了犬戎,“獲其五王”,並把一部分戎族遷居到今山西地區,從而保障了周王朝京畿地區的安全,又打開了周朝通向西北地區的大門,這為穆王西遊創造了條件。

其次,周穆王不僅在軍事上打敗了西方的犬戎,而且他本人是一個求知欲很旺盛,很有進取心,愛好巡遊的旅行家。當時,周朝經過約一百來年的經營,社會安寧、經濟富裕、國力強盛,具備了進一步向外發展的條件。他遊曆過很多地方,不少古書均有記載。因此,他遠遊西方,在一定程度上應是事實。在穆王打敗犬戎後,周朝的勢力已擴展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以西,周人對西方風土人情和風俗物產的了解更多,穆王西遊正是在一定事實的基礎上加以誇張敷衍寫成的。

但是,《穆天子傳》中提到的周穆王和西王母,帶有神話色彩,是真是假要作具體分析。這本書是西晉鹹寧五年(279)汲縣(今河南愛輝市)戰國墓中出土的竹簡書,因此肯定是戰國晚期的作品。竹簡書在出土前或出土後又經過修改,因此書中有真實可信的東西,如郭沫若認為周穆王是我國遊曆西方的第一位君主,周穆王旅遊的路線“去時走(新疆)天山南路,歸時走天山北路,和後來通西域的路線是大體上一致的”。穆王西遊的所見所聞反映了周王朝和西北地區、中亞地區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誼,“途經各地時,都和當地方國部落的首領互贈禮物,進行經濟和文化交流,密切了相互間的關係”。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第1冊,第234頁。但也有很多學者認為《穆天子傳》中的材料可能經過漢代人改寫輔張。理由是:先秦古書中提到的西王母都是怪物,直到西漢司馬相如的賦中,西王母仍是怪物,而《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已變成了美女。在中國的古書中,一位神靈由怪物變為美女是後來出現的事,如觀世音在印度佛教中本為男性,但佛教傳入中國並中國化後,觀世音變成了美女。由這樣美麗溫柔的女佛來宣傳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佛教倫理,更便於為大眾接受。西王母太遠了,有人說穆王可能到了地中海,有人說到了裏海地區。《穆天子傳》記了這樣遠的地方,記載了這麼多風土人情,應該是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開辟以後,中國人了解了西方的風土物產後才寫得出來的。還有《穆天子傳》中有“合手而壽”的記載,這是印度人的習俗,應該在佛教傳入中國後才為中國人所了解。《穆天子傳》的體裁是起居住形式,這種文體出現較晚。書中有“皇後”稱呼,有皇帝才有皇後,把女性稱皇後,是秦漢以後才出現的。所以該書原始資料可能來自西周,但確有漢代人敷衍描述誇張的成分。

對《穆天子傳》這部奇書可以繼續研究。但周穆王西征、西遊至少到了今新疆和田以西,則是學術界公認的。它反映了從西周到東漢中國和西域各族及西方各國人民的交往和友誼,展示了中國人民對外開拓開放的傳統,反映了自古以來漢族和西域少數民族、西方各國人民的深情厚誼。周穆王可以說是開拓中西交往的第一位中國國王。

三、恭夷中衰

周穆王西征西遊是一件傳聞千古的大事。但在他以後的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四王統治時期,西周國力明顯下滑。

周穆王在位長達五十五年,他死後,其子恭王即位。他在協助父王治政中已積累了不少經驗。他知道父王的赫赫功業,但也了解長期征伐和遠遊帶來的勞民傷財的後果,於是即位後把治國的重點放在整理內政,緩和矛盾上,不再遠遊,也無力再大規模出征。周恭王命令官員要努力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發展商業交換以改善民生。他重申周禮規定的等級製度,禁止強淩弱、眾暴寡,以調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表麵上,恭王即位後無所作為,實際上他的政策調整是成功的。

周恭王對外也不是無所作為,他滅掉了密須國。密須國在今甘肅東部,是西周通往西北的戰略要地。但密須一向尊崇周王的領導,和周關係一向很好,恭王沒有出兵理由。於是,恭王和臣下設計,約密康公一起遊覽涇水風光。恭王在親從侍衛的護衛下到達涇水上遊,受到密康王和隨從的歡迎。恭王和密康公一起狩獵遊樂。當射獵達到高潮時,恭王望見有三個美女在河邊采桑葉,三女見到大批人馬來到,便逃往密須國。恭王見到三美女,心存喜悅,也不去追趕,也不到密須國的國都,便返回了鎬京。密康公回國後,覺得恭王的表現有點奇怪,便請教了母親隗太後。隗太後對兒子說:“周恭王遊獵不射猛獸,怕民受傷害。見三美女而喜笑,不去追,是等待你主動獻上。你要主動尋找三位美女獻給恭王,否則就會帶來災禍。”密康公照他母親的意見尋得三美女,但將她們養於後宮,沒有獻給恭王。果然一個月後,恭王以密康公不尊奉王室,貪圖安逸享樂為借口,出兵滅了密須國,並把密康公及密須國貴族流放到山區去勞動,後來密康公死在那裏。周恭王派軍隊駐守密須故地,使那裏成為預防戎狄入侵的戰略要地。周恭王滅密須,是不義之戰,遭到後人非議,也給他的內政改革投下了陰影。從此,周室中衰成為定局。

恭王去世後,其長子繼位為周懿王。懿王在位時,為避開西北方戎狄族的不斷侵入渭水流域同時也為了避開王室內部的混亂和爭權,懿王不得不把國都從鎬京遷到犬丘(今陝西興平市東南)。但懿王還想有所振作。懿王二十一年,他命虢國國君率軍討伐戎狄,但被戎狄打得大敗,傷亡慘重。懿王不久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