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周代政治和社會的演變(3 / 3)

江漢之滸,在江漢河流交錯的地方,

王命召虎,周王命令召穆公虎,

式辟四方,去開辟四方的土地,

徹我疆土。擴大我周朝的疆域。

召公指揮的大軍取得了重大勝利。宣王親自來到淮河下遊,大會諸侯,召公向周王獻戰利品和俘虜。淮河下遊地區諸夷紛紛臣服周王,歸服王室。周宣王封賞了有功將士,造青銅器“召伯虎簋”記載召公領導的這次出征的勝利。宣王還派史密攻打荊楚、盧方,加強周朝在長江中遊南北地區的統治。為了鞏固新征服地區,宣王封他的元舅於申國(今河南南陽),成為申伯。申國在西周春秋之際成為江漢流域國力強盛的內諸侯(靠周代京畿較近、土地麵積較小的封國),宣王命令他負責保衛南方的疆土,成為諸侯的表率。周宣王封了一批親屬功臣在漢水、淮水流域,又在中原地區分封他的庶弟姬友為鄭國國君。周宣王南征東征的勝利,使得周王朝的威望遠播南海。四方平定,境內太平,周宣王的心情當然也安寧了。

宣王晚年,出兵討伐了雜居於中原地區的戎人。周代的蠻、夷、戎、狄,一般來說分居於南方、東方、西方和北方,稱為南蠻、東夷、西戎、北狄。但是,中原地區也有很多夷、蠻、戎、狄和文化先進的華夏族雜居。由於文化水平和生活習俗的不同,加上貴族們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和剝削,民族矛盾加深,戎人反抗周朝和諸侯國的統治事件也增多了。周宣王為維護王室的權威和統治地位,連續派兵討伐中原的戎人。

宣王三十年,周軍討伐奔戎、條戎(活動在今山西運城市以北);三十二年,周軍討伐了太原戎(活動在今山西長治市一帶);三十九年,周軍攻打申戎(在今陝北),當申戎北逃後,周軍回師進攻薑氏戎,兩軍會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縣),薑戎以騎兵猛攻周軍。這幾次戰爭,周軍都被打敗,特別是千畝之戰,周軍全軍覆沒,奉命參戰的江漢流域各國軍隊傷亡慘重,陣亡將士的家人哭聲傳成一片。宣王中興了三十年,重振了周的國威,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取得了成就,但在宣王三十年後征伐中原之戰的幾次戰爭中,卻連遭失敗。這反映了宣王連年征戰雖開疆拓土,但耗盡了民力財力,周朝的中衰以至敗亡已不可避免。

但宣王這位雄主還希望通過改革來挽救危局,他的改革是“不籍千畝”和“料民於太原”。原來周代從武王、成王開始,推行井田製度,以發展農業生產。在春耕大忙開始之前,周王要去農村舉行籍田禮。據記載,籍田禮儀式舉行時,周王拿起犁鋤,象征性地推一下,表示親耕土地,然後他手下的貴族大臣推三下,然後廣大庶民拿起工具開始大規模耕作。周宣王宣布“不籍千畝”,說明他原計劃去千畝舉行的籍田禮被取消了,這是當時社會矛盾激化,井田上庶人不斷逃亡,籍田禮再也無法舉行的表現,是西周井田製開始瓦解的征兆。

周宣王於三十九年又宣布“料民於太原”,太原在今山西東南部,料民就是檢查戶口,登記人口,加強對人民的控製和剝削。檢查和登記戶口人丁的目的是為了收稅,當時井田製漸趨瓦解,井田上流亡出去的人丁越來越多,這些脫離國家控製的人口有的在私墾荒地,有的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料民於太原”,正是西周政府根據井田製日漸墮壞而對勞動人口采取新的征稅措施的表現。周宣王的這些改革雖然有曆史意義,但未能挽救宣王中興先盛後敗的結果。宣王四十六年,在一次遊獵活動中,宣王終被刺客刺死。從此,西周王朝一蹶不振。

七、幽王昏亂和犬戎滅周

西周的末代國王是宣王之子姬宮湼,即幽王。幽王在位時,戎狄入侵,社會矛盾交織,自然災害頻繁;王室內部奸邪當道,忠言塞路;幽王本人親奸人,用小人,昏庸殘暴,又寵愛一個美麗而不善言笑的妃子褒姒,成天飲酒作樂,濫施威福。周王室危機四伏。

幽王二年(前781),渭水、涇水、洛水流域突發大地震,巍巍的岐山崩塌了,三條大河幹涸了。《詩經·十月之交》形容當時的地震說:

燁燁震電,青白色電光伴著隆隆的震裂聲,

不寧不令。動物飛跑家居不寧。

百川沸騰,平靜的河水在翻騰,

山塚崒崩。巍巍的山頂倒地塌崩。

高岸為穀,高高的原野變成沉陷的穀地,

深穀為陵!深深的穀地隆起成為丘陵!

周朝統治的王畿地區房屋倒塌,地裂山崩,人民生命財產受到空前損失。相信天命的一些大臣預感西周王朝即將滅亡。此時的幽王仍居深宮之中,任用奸人,奢侈浮蕩,加重對人民的剝削。他相信善於阿諛奉承的虢石父,把他提拔為卿士。虢石父為取得幽王的信任,專門幫幽王出壞點子。太師尹氏執掌了大權,控製了朝政,加強對庶民的剝削,庶民稍有反抗,即受到嚴刑酷法的鎮壓。幽王有尹、虢兩人控製朝政,自己樂得享樂奢侈,對救災安民等大事置之不聞,搞得民怨沸騰。幽王當政之初,還派軍隊討伐六濟之戎(今陝西東北部),周軍大敗,戎狄乘機進犯王畿。周朝內外交困,一些貴族大臣見國家將亡,私下搬運家私財產東去以避禍。如幽王叔父鄭桓公姬友,就曾先把其財物東運,然後攻打檜國(今河南新鄭縣),將鄭國遷至檜地以避禍。

昏亂的幽王愛上了一個天生麗質而不善言笑的妃子褒姒。褒姒是褒國姒性的女子。幽王本欲討伐褒國(今陝西勉縣),褒國人獻上這個美女贖罪,褒姒於是成為幽王的寵妃,成為與夏代末年夏桀的寵妃妹喜,商代末年商紂王的寵妃妲己,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的寵妃西施並列的造成亡國之禍的四女。據記載褒姒這個冷麵美女就是不笑。幽王想出了一個“烽火戲諸侯”的辦法,以使褒姒一笑。原來周朝京畿周圍,分封了很多內諸侯,這些內諸侯離鎬京並不太遠,分封他們的目的是輔佐周王,救助國王。烽火是當時的報警信號,凡有緊急情況,就在高山或修建的高台上堆積柴草,燃放煙火,白天遠處可望見濃濃煙雲,晚上可望見熊熊火光,遠處的軍隊人馬隨即前來救助。這種烽火台在邊塞或軍事要地相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在京畿以東的驪山頂上有更大的烽火台。但是,隻有遇到緊急情況才能燃放烽火。周幽王卻命令在驪山頂燃放熊熊烽火,自己和褒姒在驪山腳下的宮殿飲酒作樂。四周諸侯望見烽煙,以為周王有難,紛紛率領本國兵馬,急急地趕來勤王,趕到驪山下,不見敵情,倒是幽王和褒姒在那裏玩樂。褒姒見此情景,哈哈一笑,幽王也非常高興。而諸侯國的軍隊知道上當受騙後,對幽王和褒姒恨得咬牙切齒,紛紛議論說:以後見到放烽火,再也不來勤王了,以免受到愚弄。

幽王想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所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但幽王的王後本為申後,申後的兒子宜臼早已立為太子。幽王便想廢掉申後和宜臼,改由褒姒和伯服來代替。幽王的意見遭到大臣的普遍反對,但幽王一意孤行,褒姒和伯服當了王後和太子。褒姒得勢後,更與一群奸邪小人勾結,惑亂朝政,迫害忠良。

申後的父親是申國國君,申國是周朝分封的漢水流域上遊的重要封國,國力很強。申後在宮中受到迫害,太子宜臼則逃到申國避禍。幽王聽說宜臼逃去申國,便興兵討伐申國。申侯忍無可忍,於幽王十一年(前771)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發兵進攻鎬京。犬戎的軍隊和申、繒軍隊分別從西方和東方殺來,幽王急忙叫人在驪山頂上燃放烽火,以向內諸侯各國求救。各內諸侯國家的軍隊望見烽火,以為幽王和褒姒又在戲弄他們,沒有一個派兵前來勤王。犬戎和申、繒軍隊攻入鎬京,幽王和褒姒帶著珍寶,逃至驪山腳下,犬戎的軍隊追擊幽王,幽王和伯服被犬戎所殺,褒姒被俘。犬戎軍隊在鎬京燒殺搶掠,京城成為一片廢墟。西周因此滅亡了。古書上說:“赫赫宗周,褒姒滅之”,指的就是這件事。

關於褒姒的惡行和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或有後人的誇大敷衍之處。曆史上把妹喜、妲己、褒姒、西施、楊貴妃歸結為禍國的女人,把罪惡都加到她們身上。其實,這些女人即使有引誘君主、享樂淫蕩之不當,但造成亡國動亂之禍,主要罪責還在掌權的君主身上。西周的滅亡,不在褒姒,滅亡西周的是犬戎,西周滅亡是周王朝內部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如申國本為幽王的父親宣王所封,離京師又近,本來是救助輔佐周王的重要力量,現在卻成為起兵反周的始發者。所以西周的滅亡,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八、平王東遷和王室衰微

幽王被殺後,申侯、魯侯和許文公擁立太子宜臼為王,即為周平王。晉、鄭、秦等國諸侯出兵平定了犬戎之亂。但是,經過犬戎軍隊的燒殺,鎬京殘破,廢墟一片。於是,周平王在登位的第二年(前770),在晉文侯、秦襄公、鄭武公等的武力護送下,將國都東遷至洛邑,從此周朝的統治中心東移洛邑,史稱東周。西周京畿地區,後來逐漸成為諸侯國秦國的土地。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秦滅周,東周王朝存在了五百多年。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有魯國的編年史《春秋》記載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曆史,史稱春秋時期;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因當時主要有秦、楚、燕、齊、韓、魏、趙七個諸侯國在爭戰,史稱戰國時期。東周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實指同一時期,起迄年代基本相合。

平王東遷依靠的是諸侯的救助和保護,東遷以後王室雖然想有所作為,但衰微大勢已不可逆轉,周王室不得不依靠大諸侯的輔佐,有的諸侯甚至稱王稱霸,將權勢淩駕於周王之上。東周初年成為小霸的鄭莊公和周王的關係就是一個典型。

和周王爭奪中原霸權的鄭莊公是個傳奇式人物。這是和鄭國所處的曆史地理條件分不開。

鄭國的開國君主鄭桓公,是周厲王的幼子、周宣王的庶弟。宣王二十二年,鄭桓公姬友初次被封於鄭(今陝西華縣)。他在當地的治理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後來幽王昏亂,周王室衰敗,有政治遠見的鄭桓公聽從了周太史伯的勸告,把國都和人民從關中地區遷到今河南新鄭縣附近。在犬戎進攻鎬京時,桓公為保護幽王被犬戎所殺,其子鄭武公於是在今新鄭附近建立了新的鄭國。新鄭附近是中原地區的中心,交通方便,物產豐富。鄭國統治者重視工商業發展,並和商人訂立了盟約:商人不背叛統治者,統治者不刁難商人。鄭國統治者製定了很多有利於工商業的政策,各地的商人聞訊紛紛來鄭國經商,鄭商的足跡當時遍布從晉燕到吳楚的黃河、長江流域,商稅成為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鄭國依靠經濟力量,大力墾荒,發展農業、手工業生產,成為中原新崛起的諸侯國家。由於分封較晚,鄭國受西周宗法統治秩序的束縛較小。鄭國離齊國、秦國較遠,晉國和楚國的勢力在東周初年也還沒有發展起來;鄭國國君是周王室的卿士,協助保護平王東遷有功,政治地位高。這都是東周初鄭國興旺的有利條件。公元前743年,鄭武公去世,莊公繼承了君位。

鄭莊公的成名,得自兩個故事:克段於鄢和黃泉會母。原來他母親武薑生他時難產,因而不喜歡他,給他取名為“寤生”,後來武薑又生了個兒子,取名段。武薑很喜歡段。鄭武公死前,還是立了有才能的寤生為君主。莊公登位後,把弟弟段分封到京地,稱京城大叔。大臣祭仲覺得分封他到京,會威脅國君的安全,勸莊公不要讓段和薑氏的勢力發展起來。莊公裝出不在意的樣子,假意說這是薑氏的意見,不好反對。段到了京後,逐步把西邊和北邊的城邑變成自己的私邑,莊公還是不聞不問。於是段積聚糧食,準備偷襲都城,殺死莊公,自己當國君。鄭莊公早就偷偷地作好了準備,聽到這個消息,就對大臣們說:“是反擊的時候了!”他命令公子呂率軍討伐京,京地人民起來反對段,段逃到鄢,莊公親率兵伐鄢,段又逃到共,他的勢力被徹底擊潰。莊公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後,便把薑氏送到城穎地方看管起來,發誓說:“不到黃泉,決不相見。”鄭國有個孝子叫穎考叔的聽到這個消息後,便向莊公進獻了一些東西,莊公留他吃飯時,他故意把一些肉留下來,說要帶回去給母親吃。莊公感歎說:“你有好的母親,我可沒有呀!”穎考叔故意問其原因,莊公把經過講了一遍。穎考叔看莊公有和母親重聚之意,便勸他掘個地道,深到見泉水為止,在那裏和母親薑氏相會。莊公很高興,照此辦理,在黃泉邊和母親見麵並重歸於好。

鄭莊公母子和好後,積極對外發展。他采取遠交近攻的政策,指揮鄭國軍隊,擊敗了宋、衛、陳、蔡四國軍隊的進攻;又與宋國發生連年的戰爭,使宋國受到了很大損失;又聯合了魯、齊兩國,於公元前712年一舉滅掉了薑姓的許國。鄭莊公在中原諸侯中逐漸成為霸主。

當時,周王室在離鄭國很近的洛邑。鄭莊公的稱霸,必然和身為“天下共主”、“天下大宗”的周王發生矛盾衝突,於是出現了鄭莊公欺壓周王,打傷周王的“周鄭交質”、“鄭伯射王中肩”事件。

鄭莊公作為周平王卿士,連打勝仗,不把周王看在眼裏。平王生氣地把莊公執掌的那部分權力交給另一個卿士虢公來管。但平王又不願意在莊公麵前承認這件事,於是“周鄭交質”,平王之子王子狐作為人質住到鄭國去,鄭的公子忽也作為人質住到周的都城洛邑。平王死後,周桓王想把全部政事交給虢公來管,鄭莊公派祭足帶軍隊搶割了屬於周王所有的溫地方的麥子和成周附近的稻穀。鄭莊公如此犯上,周桓王於是在他朝見時對他采取不禮貌的態度,不久後周王派人把屬於鄭國所有的鄔、劉、蒍、邗四邑之田占為己有,而把自己不能支配的黃河北岸的溫、原等十二邑田地交給鄭國,並剝奪了鄭莊公卿士的地位,從此莊公不去朝見周王。

桓王為維護王室的權威,於公元前707年統率陳、蔡、虢、衛各諸侯國軍隊討伐鄭國。鄭莊公故意讓周王先動手,然後率領鄭國軍隊在繻葛(今河南長葛縣以北)和周軍交戰。當時參加周軍的陳國軍隊軍心不穩,蔡、衛兩軍較弱,鄭軍集中攻打陳、蔡、衛三軍,三國軍隊敗退,周軍陣勢大亂,跟著敗退,周桓王在後退時,鄭國將領一箭射中了周桓王肩膀,桓王幾乎落馬,在周軍的保護下才逃出重圍。鄭國將領祝聃要求讓他追上去活捉周王。莊公假仁假義地說:“和上級打仗已不對了,我們是被迫自衛的,我們不受損失就好了。怎麼能欺負天子呢?”當天晚上,鄭莊公裝出尊王的樣子,派大臣祭足去慰問了受傷的周王。

鄭國軍隊偷割周的莊稼,周鄭交質,鄭軍射傷周王,表明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已徹底衰微,大的諸侯已不把周王放在眼裏,曆史已進入諸侯爭霸時期。但是周王名義上還保留了天下共主、天下大宗的地位,還可以成為諸侯各國聯合團結的精神領袖。鄭莊公公開和周王打仗,畢竟得不到多數諸侯國的認同,所以他未被列入春秋霸主之中。以後齊桓公、晉文公舉起“尊王攘夷”的旗幟,團結了諸夏各國,才真正成就了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