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和周代創造出了輝煌的文明。青銅器、甲骨文和古文獻是商周時期的文化瑰寶和藝術傑作,對中國和世界古代曆史和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先說青銅器。青銅器是用青銅鑄造的器皿,商周時代是我國青銅器鑄造技術的高峰。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以體形巨大、造型複雜、花紋精美、器腹壁鑄有銘文、工藝先進、用途多樣為特點。
青銅是銅、錫、鉛的合金,色澤青綠,質地堅硬,光彩照人。較純的銅器色澤金黃,我國使用小型銅器約在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五千年。原始社會末期出現的銅器,均為小型工具,鑄造技術簡單,且較少使用到生產上。夏代是否鑄造了大型青銅器,迄今為止還無法證明。到了商代特別是盤庚遷殷後的商後期,青銅鑄造技術已發展到了古代世界的頂峰。
銅器在我國出現較早,但純銅太軟,不能鑄造工具,在銅中加入少量的錫和鉛,可提高銅器的質量和使用效益。銅中加錫鑄成的合金很堅硬,但錫加得太多會使銅器變脆;銅中加鉛鑄成的合金較潤滑,合金溶液能滲入到模具的每一花紋和字體中,但鉛加多了會影響合金的堅硬度。經過無數代人的實踐,到了商代前期,銅、錫、鉛的比例分別為80.83%、5%、11.09%;商代後期,銅和錫的比例增加,銅、錫、鉛的比例分別為85.94%、11.7%、0.84%,鑄造出的青銅器更加堅硬、美觀、實用。《周禮·考工記》中記載鑄造青銅器有六種不同的配方比例,即“六齊”之法,鑄造鍾、鼎等青銅重器,為六分銅一分錫,與商代後期青銅器合金成分的比例相近。
青銅器鑄造有一個複雜的工藝過程。先要製範,即製好澆灌合金熔液的模具型範。首先用泥土製作成青銅器的模型,模型經燒製成堅硬的泥體模型,再貼泥片進行翻範,泥片再燒製成堅硬範體,再將多塊範體合並成整個範體。有些大型青銅器的體部、足部、耳部都要用多塊範體合成,技術複雜。然後在範體中澆灌入按比例合成的青銅熔液。由於青銅器體型大,銅液冷卻凍結快,為了使熔液迅速地滲入到模具的每一細部,達到理想的質量,常需要有數十數百人同時合作完成。
除小型的工具、武器外,大型的青銅禮器、食器等,都外鑄花紋,腹壁內常鑄有銘文。青銅器的花紋和銘文,是古代的重要藝術作品,成為青銅器曆史文化價值衡量的重要標尺。商周青銅器的花紋,有饕餮紋、雲雷紋、蟠龍紋、蟬紋等,以饕餮紋、雲雷紋為主。饕餮,是古史記載中一種活動在荒野山林的野獸,會危害人類和作祟。青銅器上的饕餮紋,一般是將饕餮的麵部加以抽象化和藝術化,鑄造在青銅器的外部。有大大的眼睛和嘴巴,高高的鼻子,長長的耳朵。有的整個大型青銅器的外部鑄有很大的饕餮的麵孔,有的則將饕餮的麵形抽象化、藝術化、幾何形化地鑄在四周。饕餮紋給人以恐怖、神秘的感覺。
雲雷紋是對天上的雲和雷的抽象化,雲紋為無數平行的細絲狀紋彎曲纏繞形狀,像天上卷曲的雲團和雲絲,雷紋一般為重疊狀的菱形或方格形,像雷擊時發出閃光的塊雷。雷電有兩種形態,一為線狀雷,一為塊狀雷,塊狀雷為閃電呈塊狀打在人畜、樹木或房屋上發生雷擊。古書上記載的這種形態的雷很多。雲雷紋既有恐怖含義,也有纏綿不盡的神秘感覺。
一般來講饕餮紋分布在中心主體位置,雲雷紋分布在四周,遍布青銅器外部。商周的大型青銅禮器的紋飾以饕餮紋、雲雷紋為主,增加了青銅器的恐怖、神秘感,強化了宗教迷信色彩。這和青銅禮器作為祭祀工具有關。
蟬紋、蟠龍紋在普通青銅器上較多。到春秋時代以後,青銅器器形變小,由神秘的宗廟重器變成貴族的日常生活用具,饕餮紋逐漸消失,而雲雷紋、蟬紋、蟠龍紋以及由日常動植物抽象化組成的紋飾普遍化了。如我國西南各省區傳世的少數民族的銅鼓,一般為周代和周代以後所鑄,沒有恐怖的饕餮紋,而雲雷紋極其普遍,又增加了太陽紋、羽人紋、船紋、五銖錢紋、鷺鳥紋等紋飾,反映出青銅器已由宗廟重器變成生活用具。
青銅器內壁一般都有銘文。商代青銅器的銘文字體大而字數很少,一般為二三字或幾個字,一般是作器者或被祭者的主人名字;周代銘文多為長篇,往往是重要的曆史文獻。商代的鼎一般是方的。到了周代,鼎變成圓形,體形比商鼎略小,但銘文大幅度增加,由記姓名變成記事,由幾個字變成一篇短文。如“毛公鼎”腹壁上有銘文32行,共497字,和《尚書·周書》中的文章的篇幅差不多。另一西周青銅重器“大盂鼎”,腹壁內有銘文191字,字體雄渾凝重。
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器形眾多,造型莊重古樸富麗。禮器是貴族祭祀時用的重器,在青銅器中占主要地位,器形有鼎、鬲、甗、簋、豆、盤、盂、爵、角等,其中鼎、鬲、甗等是烹煮器,簋、豆等是食器,盤、盂等是儲盛器,爵、角等是酒器。到了周代,禮器中又出現了樂器鍾,而作為酒器的爵卻大為減少,這和周初反對官僚貴族成天飲酒有關。兵器在青銅器中數量很多,主要有鉞、戈、矛、劍、戟、箭鏃等。青銅器也用於製作生產工具,如斧、锛、斤、鑿、刀、鋸、錐、鑽等。後世貴族生活中使用普遍的銅鏡,在商代的婦好墓中亦已發現。可見,青銅器和商周時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生活、思想信仰密不可分。
鼎是商周時代最有代表性的青銅禮器,它被國王和貴族看作權力的象征。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現存最大的青銅器。該鼎器形為長方形,左右兩側鑄有直耳,高聳雄偉,器身下部有四根圓柱形的鼎足,挺拔穩固。器身外部滿布抽象化的饕餮紋。鼎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875公斤,器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個字。周代的鼎形態由方變圓,著名的青銅重鼎有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等,在圓形的器身上鑄兩個直耳,下有三隻上寬下小的直足,凝重穩固,器內一般均有長篇銘文。
酒器中值得一提的是爵,就是酒杯。爵的杯口鑄有兩柱,前部有流,即突出來的倒酒飲酒之處,器身後部有炳,用以執爵,器身下部有三足,上寬下銳,器身布滿花紋。商代貴族飲酒成風,酒在祭祀中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所以爵鑄造得十分厚重精美。周代政治風氣改變,爵的數量減少,而新出現了青銅樂器鍾——廟堂奏樂時的主要樂器。
當時的鍾與後代單個懸掛的圓形巨鍾形態不同,上有鍾柄,用以懸掛,中為橢圓形的鍾身,鍾身下部兩端為兩銳角,中間向內縮成半圓形。鍾都是從小到大成單數懸掛在木架上,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個一排者多,奏樂者拿著鎚子敲打,發出高低不同、清脆響亮、優美悅耳的鍾聲,配合鍾聲,貴族們唱頌詩歌,邊歌邊舞,成為祭祀和慶典的重要內容,所以鍾成為吉慶祥和的代表。上世紀70年代,在湖北隨縣發現了規模宏大的戰國編鍾,上下三組鍾完整地保留在鍾架上,氣勢雄偉,鍾體巨大,未受破壞,是目前完整地保存下來的最大編鍾,堪稱世界奇跡,現存武昌市東湖湖北省博物館。
青銅器中還值得一提的是青銅鑄造的箭頭——箭鏃。鏃體形雖小,但射出後便有去無還,因此,鏃需要的數量十分巨大。
商周青銅器銘文亦稱金文,與甲骨文同為研究商周曆史的重要資料。但金文字體繁雜,內容深奧,一般人常難以看懂。現選西周後期的青銅器“虢季子白盤”的銘文刊載於書,並作解釋,以使讀者對周代青銅器銘文及其重要性有一個具體的印象。
虢季子白盤銘文
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寶盤,丕顯子白壯武於戎工,經維四方,搏伐獫狁於洛之陽,斬首五百,執訊五十,是以先行。子白,獻馘於王,王孔加子白義。王格周廟宣榭爰餉,王曰:白父孔覲有光,王賜車馬是用佐,王賜用弓彤矢其兵,賜用戊用征蠻方,子子孫孫萬季無疆。
銘文原文個別字體複雜,學者有不同解釋,上列釋文為本書作者的理解。虢季子白盤的主人虢季子為周宣王時卿士虢文公之後,姬姓大貴族。宣王在位時間較久,經常出兵征伐,此器應為宣王時所鑄。銘文說虢季子受命討伐獫狁(周代北方的少數民族。為戎狄的一支,經常侵犯王室),在洛水之北和獫狁作戰,斬敵首五百,獲俘虜五十,虢季子建樹了武功(壯武於戎功),凱旋而歸,威武雄壯(為雄武之貌)地向王獻上敵人的首級(一說獻上割下的耳朵)。周王在周廟接見了他,讚揚他為王室爭了光,賜給車馬、旗幟、弓矢等器物,用於征伐蠻方。虢季子白作盤紀念,子子孫孫萬壽無疆。虢季白盤的銘文,反映了周宣王先後對少數民族軍事討伐的曆史,以及貴族們作器的目的。
商代的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文化領域結出的又一奇葩。青銅器是為人熟知並為曆代學者所著錄和研究的,甲骨文卻是直到1899年才由愛國學者王懿榮發現。殷商甲骨與漢晉簡牘、敦煌石室藏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並稱為我國近代史料學上的四大發現。
甲骨文,簡單地來說就是商代人刻在龜腹甲和牛骨上的文字,主要是國王或貴族占卜的文字。商代的甲骨文,既是對我國原始社會後期刻劃形態的原始文字的創造性發展,又奠定了今天漢字的基礎。甲骨文和金文(青銅器銘文),是商周時代文字的主體,對我國曆史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
甲是龜甲,多為龜腹甲,白色平滑,一般是全部完整的才取用;也有少量取用中間鋸開,分成兩半的背甲,還有中間鑿孔用皮筋穿起來的背甲,但刻字以腹甲為主。商代的龜甲主要產自南海,是商代貴族和南方部族交換而得來的。骨是牛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當時牛用作拉車運貨,但牛骨似比今天的牛骨大,一般用水牛的骨頭。商代時北方氣候溫和,雨量豐富,種植水稻、養水牛很多,僅在1955年發現少量馬骨,這是特殊情況。在甲骨上刻的文字叫什麼?過去有人稱為卜辭,有人稱為契文,有人稱為殷墟文字,都不甚確切,因為卜辭、契文、殷墟文字,也有刻寫在其他材料上的,且甲骨上的刻字也不都是卜辭。所以學術界論定,叫甲骨文最科學正確。甲骨文主要出土於商代後期的都城殷的廢墟,以安陽小屯村最多,特別是1949年建國後發現的甲骨文,全部出土於小屯村的殷墟遺址。另外,在陝西周人活動遺址也出土過微型甲骨文,但這是周族的甲骨,而且數量較少。
甲骨文屬於什麼時代?殷墟甲骨大多數是卜辭,時間為盤庚遷殷後的商代後期。盤庚在位二十八年,遷殷那年為盤庚十四年,從盤庚遷殷到紂王亡國共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甲骨文就是這一時期的東西。甲骨文記載的文字內容包含哪些類別?主要有經濟發展、社會組織、地域組織、階級關係、統治機構、科學文化六大類。目前共發現刻有商代文字的甲骨十幾萬片,單字有4000多個,但很多字大家都不認識,有的人認出了但也得不到公認,作什麼解釋還有爭議。甲骨文的篇幅很小,最長的也就六、七十個字,像青銅器銘文有長達四、五百字篇幅的是沒有的。甲骨文的文字結構,采用了線條形的象形字(如牛字兩角向內,羊字兩角向外)、形聲字、會意字、假借字,是今天漢字繁體的初型。文例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規則也已形成,奠定了以後三千年漢字書寫的基礎。
下麵,我們談談甲骨文、金文的字體。由於甲骨文、金文字體古奧複雜,難以書寫排印,我們隻能選幾個筆劃簡單的字體來說一說。
“農”字。我國自古以農立國,“農”字的繁體字是“農”,在甲骨文中寫作“”、“”形,而在金文中寫作“”、“”形,金文字體較甲骨文略有修改,但含義是一樣的。下邊是個“辰”字,像一個人的手執勞動工具在耕,上麵的字形甲骨文寫成禾稼形,金文寫成“田”字。“農”字由此可推知其意義,後代的篆書、隸書、楷書的“農”字即由甲骨文、金文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