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字。甲骨文寫成“”、“”、“”形,金文中寫成“”、“”形。甲骨文中的“田”字,象劃分有路、有溝洫的農田,為古代井田製的縮影,金文中對筆劃作了簡化,已寫成後代的“田”字。
“年”字。甲骨文寫成“”、“”形,金文寫成“”、“”形。甲骨文、金文字形相似。該字下麵為一個人,在收割禾稼;上麵為禾稼的形態。商代禾稼一年一熟,所以用收割禾稼來表明一年的時間,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農曆是和農業是緊密相關的。
“絲”字。甲骨文寫成“”形,金文定寫成“”、“”形。都像一束絲的形狀,不過金文更簡單。可見商代已發明了養蠶繅絲製作絲織品的技術。
“果”字。甲骨文作“”、“”形,金文作“”形,都象征著樹木上生出果子之形,不過金文把果集中在一起,寫得大了,形成後代的果字。
“家”字。甲骨文作“”、“”形,金文寫成“”形。該字像房屋下養著豬等家畜。“家”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均寫作從“宀”從“豕”,意為屋中有牲畜,因為最初的家庭,就是擁有牲畜的私有財產單位。過去甲骨文研究者葉玉森解釋該字為“豕為初民常畜”,但未能說明豕與家的產生的內在關係。
介紹甲骨文的字體後,我們選幾片甲骨卜辭作些解釋,以對甲骨文產生更深的印象。
收錄在《殷墟書契前編》排號為“七·三十·二”的甲骨片刻字為“□□卜,貞,王大令眾人曰:田,其受年”。這條記載其他甲骨文也刻有。文中帶□號的為甲骨文斷片後的缺文,是學者和其他甲骨文對照而補寫上的。是人名,是武丁時的卜人,即管理從事占卜的官吏或僧侶。貞是問事。王大即商王武丁。眾人是從事集體勞動的農民或奴隸。,即同心合力,田,即同心合力去種田,其字是虛詞。受年是爭取豐收。前麵空缺兩字為日期。整句話的意思是:“某某天占卜時,是問事的人,王命令眾人們說:大家齊心合力去耕作,就會得到豐收的。”通過占卜這種形式,借助神的意誌來鼓勵人民努力生產爭取豐收,這條甲骨文反映了這樣的內容。
收錄在《殷墟書契前編》排號為“一·五十·一”的甲骨片上的刻字為“貞帝命雨,弗其足年。帝命雨,足年。”這條卜辭很短。在甲骨文中,這樣較短的卜辭較多,常反複刻寫於多處,應該是進行多次占卜,每卜一次就記刻一次。這條文字的解釋是:“占卜問事:上帝會命令下雨,年成能得到豐足的收成嗎?上帝會命令下雨,會得到豐足的收成。”
商周時代的曆史資料,除甲骨文和金文外,還有豐富的古文獻資料。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以前,這些古代文獻均刻寫在竹木簡或寫在布帛上,以竹木簡書為多。商周時代的古文獻,最重要的就是《書》、《詩》、《禮》、《易》、《春秋》五經。這些文獻,都成書於周代,主要反映周代的曆史和文化,但某些篇章也與夏、商甚至更早的原始社會曆史有關,因此,“五經”是研究先秦曆史文化的重要資料。孔子和儒家學派特別尊崇周代的典章文化,特別推崇“五經”,“五經”成為儒家學習和宣傳的主要經典。
“五經”中的《書》即《尚書》。《尚書》是官方的文告,多數是周代的官方文告,也有少數是周代以前的。《尚書》文句艱深,每一篇篇幅都不長,但多數是原始資料。
現在流行的《尚書》最常見的是《十三經注疏》中的《尚書正義》,收集了五十三篇,每篇中的每句話中都附有漢魏至清代人作的解釋文字“注”和“疏”。但經前人研究,《十三經注疏》中所收的《尚書》是《偽古文尚書》,所作“注”和“疏”也是偽的。既然是偽書,那麼我們能否閱讀和使用,應如何閱讀和使用呢?這就要從古人作偽書的目的和《尚書》的曆史說起。
古代人寫書的目的是希望自己的學說能永世流傳,於是明明是自己寫的書,卻不寫自己的名字,掛上古代的名人為作者,造成了名不副實的現象。如漢代成書的《黃帝內經》假托黃帝所寫,《神農本草經》假托神農氏所寫,於是,後人就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定為偽書,因為黃帝、神農氏沒有寫過該書,是後人假托的偽作。但是,偽作不等於就是毫無用處的廢品,如果我們分清偽書形成的原因,該書寫作的時代,加以正確地分析和批判,還是有用處的。
《尚書》本為春秋時代人收集的古代官方文告,約在戰國時期成書。秦始皇焚書時,燒了原東方六國民間的書,但官府的藏書未燒,項羽打進鹹陽後,又放火把秦代官府的藏書燒掉了,但民間可能還有少數書籍保留著。西漢初年,政府大力搜求圖書,當時一位90多歲的秦博士伏生把他記憶的《尚書》講授出來,由當時人用漢代的文字記載下來,共28篇,稱為《今文尚書》,即用當今(西漢)文字記載下來的《尚書》。從現在保存的《偽古文尚書》看,其中不少篇出現假借字,正是當時儒生手記伏生講課時留下的痕跡。
西漢在國都長安設立太學,漢武帝時太學生有8000多人,授課的老師稱博士,學生稱博士弟子。《今文尚書》是太學的主要課程之一。漢武帝時,在山東曲阜孔子舊宅的夾牆中,又發現了用戰國時的古文書寫在竹簡上的《尚書》,稱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出很多篇,在相同的篇中也有文字和語句上的不同。兩漢時期治《今文尚書》的學者和治《古文尚書》的學者因此在學術觀點上發生爭議,但到東漢中期後,今古文兩派逐漸合流。魏晉以後,漢代所傳《尚書》的各個本子都失傳了,但民間出現了另一部《古文尚書》,它的多數篇目和漢代的今古文《尚書》是相同的,但文字略有出入,也有少數篇為過去的今古文《尚書》都沒有。經過清代及近代學者研究,這部《尚書》就是《偽古文尚書》,根據《偽古文尚書》的文句作的注、疏,當然也是偽的了。
《偽古文尚書》出現於魏晉時代,但其所寫並不是憑空捏造和虛構,而是根據當時的人們看到的今、古文尚書各篇,加以抄錄、修改、添加、增寫,並發揮自己的思想而成,因此有些篇基本上保留了周代文獻的原貌,所用的文體語句也符合周代的特點;有些篇使用文句和所寫內容不符合周代的情況,明顯是後人添寫。經過清初學者閻若琚、清末學者康有為和其他學者的研究,確定這部《偽古文尚書》中,凡是與過去今古文篇名基本相同的篇,應是魏晉人從今古文《尚書》中轉抄過來的,是可靠的篇;凡是多出的篇,則是魏晉人自己的作品,是偽的,隻能當作魏晉人的思想史資料來看待。
漢代的今、古文《尚書》既均失傳,為什麼清代以後人們還能知道其篇名和大致內容呢?因為魏晉以後的大批古書都引證了今古文《尚書》的資料,清代人做學問很細密認真,將古書中引用的漢代今古文《尚書》的內容輯佚出來,拚湊成篇,清代人孫星衍就出版了《尚書今古文注疏》,是漢代原本的輯佚本,隻是內容不全麵。
由此可見,今天流傳的《十三經注疏》中所收的《尚書正義》,雖有“偽書”之名,但仍是有價值的。現將前輩學者論定的《尚書正義》中屬於漢代今古文《尚書》的原篇篇目抄錄如下:
虞書:《堯典》,《臯陶謨》。
夏書:《禹貢》,《甘誓》。
商書:《湯誓》,《盤庚》(上、中、下),《高宗彤日》,《西伯戡黎》,《微子》。
周書:《牧誓》,《洪範》,《金滕》,《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多方》,《無逸》,《君奭》,《立政》,《顧命》,《呂刑》,《費誓》,《文侯之命》,《秦誓》。
上列28篇中,《甘誓》、《湯誓》、《牧誓》三篇分別反映了夏啟討伐有扈氏、湯伐桀、武王伐紂的情況,特別是《牧誓》一篇,是研究武王伐紂最重要的資料。《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多方》八篇,被稱“周書八誥”,是《尚書》中最早、最可靠的作品,反映了周公等周初政治家的思想和統治方法。《費誓》、《文侯之命》、《秦誓》三篇分別反映了春秋前期魯僖公時魯國的情況、周平王任命晉文侯為諸侯、秦國秦穆公時的情況。《尚書》已流傳了三千年,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詩經》是“五經”中又一部重要經典,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包括“風”、“雅”、“頌”三大部分,總共305首詩歌。《詩經》的內容,一部分是西周春秋時代的官府采自民間並加以改編的詩歌。這部分詩歌反映了西周春秋時北方黃河流域民間的生產、生活、思想、婚姻、風俗、習慣,是研究西周春秋時代北方民風民俗、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料,在《詩經》中屬於“風”的部分。還有一部分是大貴族和中小貴族所作的廟堂樂歌,反映了周代王室的曆史、祖先的功業、社會的典章製度、階級關係和生產關係等,屬於“雅”和“頌”的部分。如果說《尚書》自漢代以來對其來源、流派、篇目、真偽長期存在爭議,直到近百年來才有基本一致的看法的話,《詩經》兩千多年來的真實性、可靠性則從未受到懷疑。古代人受孟子之說的影響,認為孔子曾經刪改過《詩經》,這個看法是沒有根據的、不真實的。孔子極其尊崇《詩經》,他看到的《詩經》的篇數和今天的篇數是一樣的,他自己也說畢生“述而不作”,從未親自去做詩刪詩。
《詩經》作為二千多年前的一部詩歌總集,有豐富多彩的社會內容,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和文學作品。
“風”部分是民歌,也有貴族最低層士階層撰寫的詩,其中反映男女自由婚戀的詩歌數量較多,如《鄭風》中的《野有蔓草》一詩:
野有蔓草,郊外蔓延著綠色的青草,
零露溥兮。草葉上沾滿了晶瑩的露水。
有美一人,一位美女在那裏駐足等待,
清揚婉兮。她是多麼眉目清秀溫婉可愛。
邂逅相遇,和她不期而遇,
適我願兮。正適合我的願望。
野有蔓草,郊外蔓延著綠色的青草,
零露瀼瀼。豐滿的露水沾滿了草葉。
有美一人,一位美女在那裏駐足等待,
婉如清揚。她是溫婉可愛眉目清秀。
邂逅相遇,和她不期而遇,
與子皆臧。與她善訂終身。
像這樣的婚戀愛情詩在“風”中占了很大篇幅。西周春秋時期民間的婚俗正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製過渡,所以當時民間青年男女結合和離異都比較自由,這是當時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出現的現象。現在流行的《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正義》一書,在每首詩前都加了幾句“序”,稱為“詩序”。“詩序”對當時民間的婚戀習俗,用封建經師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觀念進行評論,如“野有蔓草”一詩的“詩序”寫道:“野有蔓草,思遇時也。……民窮於兵革,男女失時,思不期而會焉。”另有“溱洧”一詩,本來寫青年男女自由約會,共出遊曆,男的送女的一束香草以結其情,該詩的“詩序”卻說:“溱洧,刺亂也。兵革不息,男女相棄,淫風大行,莫之能救焉。”這完全是用封建禮教的觀點來評論西周春秋時代的民俗,不符合周代的風俗習慣。所以我們閱讀《詩經》的“風”部分詩歌,對“詩序”可以棄之不顧,要根據周代的社會實際和詩的本意來進行解釋。
《詩經》不僅保存了周代大量的民風民俗方麵的史料,也保存了關於周代曆史和經濟生活的資料。《詩經》中最長的一篇是《豳風·七月》,講述周代農民一年四季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在春耕時,農民要下地勞動,中午時農民的妻子和小孩把飯送到田間;夏天時,農民要把埋藏起來的冰塊送到貴族處,供其納涼;秋天收成後,農民要把糧食送到貴族家;農民打到的野獸,要把大的送給貴族,自己隻留小的;農家的女人織出的美麗衣服,要送給貴族公子們穿;過年時,貴族和農民一起聚會,祝賀豐收;而農民家的房屋,都是風能吹得進的破房,他們在這裏熬過一冬,又在迎接來年的勞動。《詩經》中“頌”的《噫嘻》、《臣工》等篇,則反映了當時大規模集體耕作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