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在3100年前,周朝建立的年代有多種說法,學術界意見未能統一。今取公元前1122年說。史載商朝傳六百四十四年,前已說商代建國在公元前1766年,自前1766年至前1122年,共六百四十四年。活動於渭水流域的周族終於滅亡了建國六百多年的商朝,建立了傳年八百的周王朝。周王朝是我國曆史上傳年最久的一個王朝,是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都有重大發展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承上啟下的一個王朝。建立周王朝的是武王姬發,但鞏固了周王朝並為周朝各種製度打基礎的則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周公是三千多年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業績和周王朝的發展不可分割地聯係在一起。
周族長期活動於渭水流域的黃土高原上。傳說周族的祖先是黃帝的後裔。因其起源於渭水上遊的姬水流域,故姓姬。黃帝的曾孫帝嚳有四個妃子,元妃為有邰氏的女兒,姓薑,叫薑嫄,薑嫄生下了個兒子棄就是周族的始祖。傳說薑嫄年輕時有一次到郊外遊曆,見到地上有巨人踩過的足跡,薑嫄很好奇,便把腳踩進巨人足印中,結果回家後便懷了孕,生下了個男孩。她把這個男孩扔到野外,結果這個小孩得到了馬、牛和飛鳥的保護,不僅沒有死去,而且健康地活了下來。薑嫄覺得小孩有神靈保護,將來一定會成就大事業,便把他領回養育,因小孩曾被拋棄過,便稱他為棄了。
薑嫄生棄的故事反映了一些曆史的真實。第一,薑嫄沒有丈夫,卻懷孕有了孩子,這說明當時的周族還處在母係氏族社會,“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棄雖與堯處於同一時代,但周族社會形態發展較落後,在堯時還處在母係社會末期是可以理解的。第二,薑嫄踩巨人足跡而懷孕,這足跡應為熊的足跡。古代有圖騰崇拜,每一姓氏族部落常把某種生物神化,當作自己的先祖,作為圖騰來崇拜。黃帝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黃帝族就以熊為圖騰的。周族當然也應以熊為圖騰。在薑嫄還處在母係氏族社會末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況下,將棄的生父假托到氏族神熊的身上,正是周族神化和歌頌棄的做法,也說明周族確為黃帝族的後裔。
棄長大後領導周族人民發展農業很有成績,周族的社會組織也由母係氏族組織轉為父係氏族組織,棄成為周族曆史上第一位男性族長。當時堯是部落聯盟的首長,他聽說西方出現了一位善於耕稼能團結人民的賢人棄,於是任命棄為後稷。後是官職,稷是農作物,“後稷”就是主管農業的官員。周代以農立國,從此開其始。堯和舜都封後稷於邰。啟建立夏朝後,棄及其子孫繼續擔任後稷,因此,周族自古就以善於耕稼務農著名。
自後稷到建立周王朝的周武王,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所載,傳了十多代:後稷→不窋→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曆→姬昌→姬發(武王),共十五代,均為父死子繼。周族始祖棄與堯同時,而建立周朝的武王姬發與商朝末代國王帝辛(紂王)同時,也就是周族建國前所傳十五代正好與堯、舜、禹統治時期及夏、商王朝存在時期同時。但在《史記·夏本紀》中記載從夏啟到夏桀共傳了十五世,除了二世為兄弟繼承外,其他均為父死子繼,十五世共傳了十三代,在《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從商湯到帝辛(紂王)共傳了二十九世(其中太丁、孝己未即位而死,不計入世係),其中有十三世為兄弟繼承,其餘均為父子繼承,因此二十九世實傳了十六代。夏、商兩代前後相繼,共傳了二十九代,加上堯傳舜、舜傳禹、禹傳啟的三代,共三十二代。為什麼從堯到周武王時的一千多年中,在中原的帝王共傳承了三十二代,而在渭水流域周族的首領隻傳了十五代呢?難道周族每一位首領都享壽特別長、在位時間都特別長嗎?這是不可能的。根據前輩學者的研究,《史記·周本紀》對周族祖先世係的記載有重大的脫漏和失誤。古代記事於竹木簡上,記事寫書非常辛苦,加上司馬遷晚年被漢武帝處以宮刑以後,忍辱負重,決心要完成“成一家之言”的《史記》而急速成書,沒有條件對《史記》進行核對和修改,結果造成這一脫漏。
雖然周朝建國以前的曆史記載有缺漏,但周族發展的基本軌跡是清楚的。一個新興部族的崛起走過了不平常道路。
後稷善於種植菽、麻、豆等農作物,他除草開荒、改進耕作技術,成為著名的善於農耕的部落領袖。後稷的官職一直由棄和其子孫繼承。《史記》寫不窋是後稷(棄)之子,繼承了棄的地位,但又寫不窋處於夏代末年,“去稷弗務”,“用失其官”,“自竄於戎狄之間”。棄和不窋之間既為父子,怎麼會相隔了整個四百多年呢?我們推測棄和不窋之間是傳了十幾代的,《史記》未能記下,有了缺漏。由於自棄到不窋之前周族祖先一直擔任後稷,所以《史記》把後稷官名和棄的人名混而為一,誤將夏代末年擔任後稷職務的不窋的父親和首先擔任後稷的始祖棄混為了一人,變成後稷(棄)傳不窋。
到了公劉為周族領袖時期,將根據地遷到豳。豳位於今涇水中遊,是一處高亢的原野。他在那裏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劃定疆界,興建居邑,繁衍人口,周族的氏族宗法組織有了發展,生產和經濟力量有了加強。《詩經》中有很多歌頌公劉的詩篇。《豳風·七月》這首《詩經》中最長的詩篇,即描寫了周人在豳一年到頭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農民有家庭,有私有財產,貴族和農民之間相處融洽,共慶豐收的情況。公劉既是周人的君王,又是周族的宗主,周人對他“君之宗之”,原始的宗法製度和王權的結合,鞏固了周族的勢力。公劉建立了武裝,且經常訓練,“弓矢斯張,士戈戚物”,軍容整肅,成為保衛周族的武裝力量。周人建立了宗廟,定時舉行祭祀燕享,讚頌祖先的功德,成為宗族團結的思想工具,公劉時期,周族已進入由父係氏族家長製過渡到國家建立的階段。周族的勃興開了好頭。
公劉以後傳了六代到高圉為王時期,周族已發展成為商朝西邊的一個強大的部族方國。高圉和其子亞圉對周族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貢獻,因而受到周人的稱頌,成為周人進行“報祭”的先公。當時,正是商王武丁統治時期,武丁時期的卜辭常提到“周侯”,大概周族已被商朝封為侯國了。周人這時經常受商王命令,參加征戰,從事田獵,並向商王進貢,從而有機會吸取商人先進的經濟文化。
古公亶父統治時期,周族完成了建國的任務。古公亶父當王後,因為豳地經常受到戎、狄等遊牧部落的侵擾和搶掠,長期不得安寧。究竟是率領周族和野蠻的戎、狄族決戰拚個你死我活,還是尋找更適宜於周族發展的地方避開戎、狄,成為必須迅速決斷的問題。古公亶父采取了後一條道路。他說服周人離開居留了幾百年的豳地,扶老攜幼地遷居到了今渭水上遊岐山下的周原,在那裏定居了下來,建立起新的家園。周族曆史從此有了新的開始。
周原南臨渭水,北靠岐山,東西長七十多公裏,南北寬二十多公裏,包括今西安市以西的扶風、岐山、鳳翔、武功等縣。這裏地勢高亢而土地平坦,土質疏鬆而極便耕作,加上靠近河流便於取水灌溉,是一塊依山傍水、土地肥沃的地區。古公亶父率領周族遷到岐山南麵的這塊寶地後,後人就稱這塊高原為周原。古公亶父發揚了棄、公劉的傳統,領導周人開墾荒地,建立家邑,挖溝引水,大興農業。《詩經·綿》稱頌說:“周原膴膴,堇荼如飴”,意思是說周原的沃野上長滿了莊稼和蔬菜,那裏生長的野菜吃起來也有飴糖一樣的甜美。周人在周原安定了生活和發展了生產後,古公亶父便在周原的中心地區建立“五官有司”,設立官職,管理生產和民務,初步建立了國家統治機器。他努力吸收和接受商朝的先進文化,消除和摒棄了周族中存有的“戎狄之俗”遺風。為了鞏固和加強新興周國的力量,古公亶父建立了軍事武裝力量,打敗了“混夷”等少數民族的進攻。經過古公亶父的經營,周族在西方建立了一個新興的國家。
曆代在周原進行的考古發掘證明了周族在周原建國時所取得的成績。周原出土的一批微型甲骨文,很多是古公亶父的孫兒文王時期的遺物,證明周原在滅商前已成為周的重要都邑,而周人也用甲骨記卜辭,反映了受過商人先進文化的影響,又在某些方麵超過了商。如甲骨文字體為微型,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得清楚,究竟用何種工具刻鑿而成,至今仍是一個謎。這裏還發現了窖藏的青銅器以及宗廟、宮室遺址。
周族這時已確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古公亶父的王位照例應由長子太伯繼承,但古公亶父卻特別寵愛小兒子季曆的兒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姬昌從小聰明、賢惠、多才,古公亶父認為要完成興周滅商的任務,必須讓姬昌即位,於是有意把王位傳給季曆,再由季曆傳給姬昌。季曆的兩位哥哥太伯和仲雍為了滿足父親的願望,帶領部分族人逃出了周原,不遠幾千裏,來到今江蘇南部的太湖流域,和當地的土著荊蠻人雜居。
荊蠻族是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當時處於父係家長製時期,還保存著古代百越族“斷發紋身”(頭發披在肩膀上,上衣露出一側的肩膀,身上刺有花紋)的習俗,因為此地後為楚國兼並,故秦漢時人稱當地土著居民為荊蠻。太伯、仲雍帶來了周族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領導當地人民發展生產,建立城邑,定立製度,被荊蠻人擁戴為國王,成為吳國的開端。到了春秋中期,吳國在周文化的影響下和姬姓晉國的幫助下,建立規模宏大的吳大城(即今蘇州古城)為國都,並爭雄於諸侯。吳國也因此成為姬姓周族貴族建立的第一個封國。
季曆繼承了太王(古公亶父)的王位。他同戎、狄部族進行了鬥爭,率軍攻伐周原西北邊的鬼戎、燕京之戎、餘無之戎、始呼之戎和繄徒之戎,解除了戎狄族對周國的威脅,並向東方發展。在商代最後第四個國王武乙的三十四年,季曆朝見了商王,商王封賜給他三十裏土地和玉器、馬匹。武乙之子文丁當商王時,因季曆討伐戎狄有功,被任命為商的“牧師”,即商分封在西方的方伯。季曆為結好商王,娶商貴族女兒為妻,成為兩族通婚的開始。但周族的迅速強大,畢竟加深了商、周的矛盾,季曆終被商王文丁殺死。
季曆死後,其子昌繼位,過去太王(古公亶父)曾經說:“周族的興旺,應該在昌身上了。”姬昌在位五十多年,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麵加強了周國的力量,奠定了滅商的基礎。姬昌就是為後世尊為民族先祖聖賢的周文王。
姬昌的第二子姬發,第七子姬旦富有才德,成為姬昌的得力助手。為振興周國,姬昌把發展生產、尋求賢才放在了重要地位。他繼承了公劉、太王的優良作風,日夜勤政不息,甚至顧不上吃中午飯,待人寬仁,尊敬老人,愛護青年人。周族人民更加團結一致,努力生產,周國的農業生產得到了發展。為了治理好國家,姬昌求賢若渴,他對賢才極其尊重,常常中午不休息以接待賢士。姬昌求賢的消息傳遍了各處,各地的賢才紛紛來歸附於他。其中,著名隱士、軍事家薑尚最為人們所稱道。
姬昌久聞薑尚的名氣,多次求訪不得。薑尚是薑族的貴族,名牙,又稱薑子牙。因他的祖先在夏代時被封在呂,古代人常以封地為姓,所以又姓呂。他曾長期活動於東方,曾在商都朝歌賣過肉,在孟津賣過酒。他深通兵法軍事,希望找到一個能施展才華抱負的職務,但總是沒有機會,年過六十,還一貧如洗。他聽說西伯姬昌求賢,便來到了周原,經常去岐山下渭水上遊的茲泉釣魚,以等待機會,會見姬昌。姬昌聽到消息,便帶了兒子姬發和姬旦,來到那裏,果然見到一位老人,戴著草帽,在那裏安靜地釣魚。姬昌上前與之交談。姬昌和薑尚談得很好,雙方意見相同,薑尚同意為姬昌做事。姬昌高興地說:“我祖父太公早就希望有您這樣的賢人來輔佐呀!您就是我祖父太公日夜盼望的賢人嗬!”從此,人們就習慣稱薑尚為“太公望”,也就是太公日夜相望的人。薑尚年事已高,是姬昌的長輩,姬昌尊稱他為“師尚父”,即是父輩的老師,又拜他為軍師。從此,薑尚全力協助姬昌及其子姬發、姬旦,在興周、滅商、鞏固周朝的過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薑尚後來被封在齊國,成為齊國始封的國君,薑姓和姬姓貴族也結成世代通婚的親姻關係。
在穩定和鞏固了周族的力量後,姬昌開始謀求對外發展。商紂王即位後,不僅濫施征伐,勞民傷財,而且荒淫暴虐,與寵妃妲己日夜飲酒作樂,對有不同意見的大臣進行迫害。商貴族內部出現離心離德的現象,不少大臣離開了紂王,投奔姬昌,其中有紂的大臣辛甲、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等賢才,他們都成為姬昌的得力輔佐,天下人心已背商朝周。姬昌還極力爭取商的附庸國,分化商的同盟國,勸他們積德行善,愛護人民,並給他們以幫助。當時虞國和芮國(均在今山西西南部)爭田,久而未決,請姬昌來調解。當兩國使者進入周國國境後,隻見民風淳樸,耕者互讓田界,少者尊敬長者,官吏不爭權奪利。虞、芮兩國使者十分感動,說:“我們所爭的事情,正是周人認為羞恥的事情,還有什麼臉麵去請西伯調解呢,我們自己謙讓一下就解決了。”兩國由此通過諒解和謙讓,實現了和諧,解決了爭田問題。西伯昌的聲譽和威信越來越高,不僅在河西,河東的小國也紛紛前來歸附。在姬昌周圍,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受到商王欺侮討伐的部族小國和反對商紂暴政的貴族賢臣,反商同盟已經形成。
為了完成滅商大業,姬昌表麵上恭敬地臣服商朝,為商王做事。周原發現的周滅商前留存的甲骨文中,還記載了姬昌祭祀商王的先祖成湯和紂王的父親帝乙,並求商王的先祖太甲保佑的事。姬昌小心翼翼地對商王稱臣納貢,以便他的滅商大業不被商王所發現。但是即使如此,周國的發展仍和商朝發生了衝突。
姬昌勢力向河東發展,滅掉了商代在渭水流域的親信方國崇。崇侯虎是商王的親信,他曾多次向商王密告姬昌發展勢力的行為,紂王為此囚禁了姬昌,殺掉了姬昌的長子伯邑考。姬昌忍辱負重、不露聲色。姬昌手中的賢臣閎夭等將有莘氏的美女、驪戎的馬匹以及其他珍貴物品獻給紂王,紂王大喜,不僅放姬昌回國,還賜給他弓矢斧鉞等武器,授予他征伐方國的權力。姬昌獻洛西地方給商,並請紂王廢除炮烙酷刑以結人心。紂王同意並接受了姬昌的意見,對西伯姬昌的計謀也失去了警惕。
姬昌滅崇侯虎以後,將都城東遷於原崇國的土地,建立了新都豐(今西安市以西)。他去世前七年稱文王,追封其祖父古公亶父為太王,父親季曆為王季,立次子姬發為太子,並重用七子姬旦和軍師薑尚。滅商的基業經文王姬昌五十年的經營已經奠定。
文王姬昌死後,姬發即位為周武王。武王為完滅商大業,做了幾件事。第一,任命薑尚為軍師,負責軍事;其弟周公姬旦為輔佐,負責政事;任命姬姓貴族召公、畢公等為助手,組成周國政治領導核心,繼續擴大領土和勢力,與反商的部落方國形成對商領土的包圍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