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華早期文明的承載體——夏、商(3 / 3)

據記載婦好是武丁的正妻。在武丁前期,武丁和婦好夫妻恩愛,婦好協助武丁治政,幫助武丁指揮打仗。武丁和婦好曾共同出征過多次,其中指揮軍隊最多的一次是武丁和婦好一起帶領了一萬三千大軍征伐羌方,並取得了勝利,但是到武丁後期,婦好出征不再見於記載。婦好到哪裏去了?近人有的研究後認為婦好被武丁派往南方,在那裏駐兵鎮守,並負責將南方的物資包括南方的大龜等運往商都,供商王占卜之需。後來婦好死在那裏。婦好的兒子孝己已經被立為太子,準備繼承王位,因懷念母親慟哭過度而早死,所以商代世係表上有孝己之名而劃以虛線,表示未即位而死。武丁為什麼要把賢妻婦好發配至遠地而失去恩愛之情呢?因為商代實行一夫多妻製,商王一般都有幾個或幾十個妻子。婦好是武丁的結發妻子,隨著歲月的增長,武丁喜新厭舊,喜愛年輕美麗的後妻,冷落疏遠了婦好。這是當前對婦好生平的一種流行的解釋,也比較符合商代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況。

總之,武丁作為奴隸主國王,其個人生活及其對外征伐,不可避免地存在汙點和過失,也造成了勞民傷財和耗費,但武丁時期畢竟是商代最強盛的時期,加速了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在《詩經》的《商頌》中,有很多歌頌武丁的詩歌,稱讚他能承受天命,繼承湯王的事業,開疆拓土,使四海來歸。武丁統治時,以王畿為中心,商的版圖西達秦隴地區,東到大海,北達今內蒙古,南過江漢流域,成為邦畿千裏的當時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少數幾個大國。

商王朝發展到中期,隨著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和興盛,其政治製度比夏代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和發展。

首先是王權的強化和神化。商王在卜辭中常稱“餘一人”,顯示個人獨尊、主宰一切的氣勢。商王頻繁地舉行祭上天和祭祖宗的祭典。每次祭典,規模浩大,耗費極多,一次屠宰幾十頭牛是常事。祭典的目的是祈求上天和祖宗的保佑和賜福。所以商王常把自己和上天聯在一起,稱自己的統治是天命所賜,天意所寄,萬民必須服從,自己是天子。當周武王的軍隊包圍了商都,商紂王逃到鹿台上,準備自焚前,還求天來救他。王權神化在商代得到了強化,是商王實行專製統治的工具。

其次是宗法製度的強化及與政治製度的逐步結合。宗法製度形成和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父係家長製下產生的父權、族權、夫權、神權,是原始宗法製的初型。商代前期,王位繼承實行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兩種方式相結合,造成了王位繼承上的混亂和爭奪。商代後期,王位繼承中的嫡長子繼承製逐步形成,商代最後四王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紂王)都是父子繼承,加強了王權,鞏固了商王作為大宗的地位,強化了宗法統治。同時,商代又把宗法製和分封製結合起來,分封宗室子弟到各地去建立封國,利用尊尊親親的觀念鞏固了商王的大宗地位。到了周代,宗法分封製發展到了頂峰,鞏固了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宗法分封製在商代已奠定了基礎。

第三是商代的軍隊得到強化。軍隊是國家機器的主要組成部分,商代的軍隊比夏代大大強化和擴大了。就軍隊數量而言,商王每次征兵,少則幾百,多則幾千,甚至多到萬人。戰爭規模也擴大了,武丁和婦好聯合指揮的一次戰爭,軍隊多達一萬三千人。卜辭中記載一次殺戮敵人的數量最多達到二千五百人。商代的兵種增多了,有了步卒和車兵,以車兵為主,車戰直到春秋時期成為我國戰爭的主要方式。廣泛使用青銅武器,是商代戰爭擴大的又一表現。在婦好墓中出土了大型厚重的青銅武器“婦好鉞”,鉞是鏟形的武器,婦好鉞當為這位女英雄三千多年前使用過的青銅武器。青銅武器的種類除鉞外,還有戈、矛、戟、斧、箭鏃和甲胄等。鏃是用青銅鑄造的箭頭,打仗時射出去了不能收回來。需要數量很大,反映了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發達。

第四是商代的刑罰更加細密和殘酷。刑法和監獄是國家機器的組成部分。商代的“湯刑”比夏代的“禹刑”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商代據說有“刑三百”,這三百條刑法的內容已不得而知,周代的五刑在商代也已經具備。這五刑是:墨刑,又稱黥刑,就是在犯人的臉上刺字後塗墨;劓刑,割去犯人的鼻子;宮刑,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加以幽閉;刖刑,砍去犯人的下肢;大辟刑,砍掉犯人的頭,這是最殘酷的刑罰。

甲骨文中,“伐”字寫作“”,像用戈砍去人頭。考古發現的商代王陵附近的祭祀坑和殉葬坑中,都有大批人首異處的人骨,當是商代用大辟之刑殺死的奴隸的遺骸。據記載,商王還在五刑之外,增加了很多酷刑,如炮烙之法,就是把犯人衣服脫光,捆在用火燒紅的銅柱上燙死;醢刑,就是把人剁成肉醬;脯刑,就是把人處死後做成人幹;烹刑,就是把人放入鼎鑊中煮死。這些刑法,有的在周秦以後還在沿用,成為統治階級迫害人民和異己的殘酷手段。甲骨文中的“圉”字,寫成帶桎梏的犯人關在高大的圍牆中的樣子,就是商代的監獄;“執”字被寫成人跪在地上雙手被戴上桎梏的樣子,可見手銬之類的刑具商代亦已產生。荀子曾說:“刑名從商”,商代是刑法統治嚴酷的王朝。

第五是殘酷的人祭、人殉習俗。人祭就用殺死活人去祭天、祭祖宗,規模浩大,手段殘酷,又稱為人牲,一次殺人常達數百上千,充分暴露了奴隸社會把勞動者作奴隸,奴隸就是“會說話的工具”,能夠被國王、貴族任意買賣、毒打甚至處死的實質。人殉就是殺死活人為死人陪葬,為死人殉葬的規模也很大,貴族大墓中發現被殺殉者有數十、上百人是常事。

人祭的現象就目前所知情況來說以商代為最突出,周代以後祭品都用動物,如果萬一出現人祭,就會受到輿論的譴責。反映了商周兩代在思想上的演變。從甲骨文記載來看,刻有人祭的卜辭有近兩千條,所記被殺作為祭品的有一萬三千多人。1976年在安陽殷墟商王陵墓附近,發現了大量的人祭遺跡,考古工作者發掘了大規模的祭祀坑。這些祭坑都是長方形,長約2米,寬約1米,每坑發現當時被殺祭的無頭遺骸八至十具,經鑒定,這些被殺祭者多數為二三十歲的男青年,也有女青年和兒童。他們當時被捆綁雙手,用利刀砍去頭顱,有的被腰斬和肢解,有的砍在頭顱上或頸部以下,慘不忍睹,女人或兒童則被捆綁結實後丟進祭祀坑活埋。這裏共有這樣的祭祀坑二百五十個,總麵積幾萬平方米,被殺的奴隸在兩千人以上。這些祭祀坑十坑為一排,三五排為一組,一組即一次祭祀活動中所用的祭祀坑,由此可見每次祭祀所用的“人牲”,多達二三百人。由於祭祀活動是每年固定時間進行,祭祀活動延續了很長時間,這個地方就舉行過十多次人祭,所以出現了殺祭者多達兩千多人的空前規模的祭祀坑場麵,充分暴露了商代奴隸社會製度的野蠻和殘酷。

人殉的現象在商代非常普遍。《墨子》一書曾說:“天子(諸侯)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這完全符合商代的情況。商王死後,被殺殉陪葬的人都在幾十至一二百人之間。連其晚年已不受國王信任的武丁之妻婦好的墓中,也發現了被殉者的遺骨十五具,其中可以辨認的有男性四人,女性二人,兒童二人。殺殉最多的是商王的大墓。解放初期發掘的武官村商王大墓,發現了被殉葬者達七十九人,被殉者的遺體被頭、身分開地排列在墓穴的不同層麵和不同地點,從而證明殺殉的過程是一批批進行的,放在最底部的被殉者先殺,靠近商王的遺體,應為親屬近侍之類;墓穴上部被殉者則多為奴隸、士兵之類。侯家莊1001號大墓,屢經盜挖,但仍發現能分辨的殉人有近百人,實際上原有的殉人數當遠不至此數。這個墓坑殉人的排列可知其殉葬的用意:墓穴為“亞”字形,深十餘米,深處挖有九個長方形小坑。墓底中央的小坑叫腰坑,四隅各有兩個小坑。每個坑有一名執戈的武士和一條狗,顯然他們的任務是保衛墓主,是墓主生前的侍衛和寵物,如今墓主到了陰間的另一個世界去了,他們也必須跟他同去以繼續提供服務。這些殉坑的上麵是墓主的棺材,棺外用木板做成槨室,棺與槨之間放滿了各種珍貴的殉葬物品。木槨的頂部和四周又有一大批殉葬者,有一名執戈的衛士,有六個葬在棺木中佩戴手飾的妻妾近親之屬,有五個與木杠、抬盤埋在一起的殉人,當為搬運禮器、管理儀仗的侍從和奴隸。這些殉人埋入後就開始埋土,並將土夯實。這時開始殺殉,被強迫從事勞役的奴隸們十人或二十人一排,被反綁雙手牽入墓道,東西相對地跪著被砍頭,被砍下頭的屍體埋入,再夯土填平。每夯一二層土就殺殉一批人。砍下的頭顱都頭頂向上,麵向墓坑,埋入土中。這座大墓清理出無頭屍體八組六十一具,人頭骨二十七組七十三個。由於該墓已遭破壞,所以實際被殺殉人數當遠不止此數。

在這裏,我們需要對人祭和人殉的性質作一點分析。很多著作、教材把人祭和人殉混在一起來寫,認為兩者被殺的都是奴隸,都暴露了奴隸製度的野蠻和殘酷。其實,人祭和人殉的性質是不同的。就其目的來看,人祭是殺活人來祭上天和祖先,目的是求上天祖先保佑活人的幸福吉祥,目的是為活人;人殉是殺活人來陪死人去死,目的是祈求死者在地下繼續得到被殉者的照顧和服務,目的是為死人。就其殺祭和殉者的身分來看,人祭被殺者多為奴隸,因為奴隸是能被奴隸主任意屠殺的會說話的工具,其身分和牛馬相近,所以把奴隸和牛馬等動物一起殺祭是正常的;人殉的對象有妻妾、親屬、近侍、親兵、武士、轎夫、廚工、奴隸等人,凡是死者生前與之發生關係、為其提供服務、生活上離不開的人,都是殉葬對象,所以殺殉者不全是奴隸或多數不是奴隸。

殉葬現象一直延續到明清至近代。例如清代後期同治皇帝死後,慈禧太後強迫同治皇後殉葬,皇後不肯,被慈禧太後處死後殉葬。清代當然不是奴隸社會,皇後當然不是奴隸。所以人祭可以作為奴隸製度存在的標誌加以批判,而人殉是在階級社會長期存在的社會惡劣習俗,與階級統治有關,與奴隸社會沒有直接關係。

就其進行的時間來看,人祭是每年固定時候進行,所以會重複進行多次,殺祭的時間和被祭的對象沒有時間上的必然聯係;人殉則被殺殉者在死者下葬時一次性殺死,不會重複多次,殉者被殺與死者下葬在時間上同時進行。從規模上看,人祭由於要重複進行多次,被祭者人數眾多;人殉由於僅在死者下葬時一次性進行,相對來講,被殉者人數要少一些。從存在的時代來看,人祭主要盛行於商代,反映了奴隸製社會的野蠻和殘忍,後代極少存在。而人殉一直存在到清代末年以至民國時代,在封建專製和迷信陋俗下被認為是正常的現象。商代的人祭人殉所暴露的社會黑暗,表明了階級社會把人當作奴隸,專製政治製度可以隨意殺人害人的事實。

商代最後的國王是帝辛,也就是商紂王,是一個著名的暴君。他小時候很聰明,能言善辯,才思敏捷,而且長得身材魁梧,好勇善鬥。但是商代發展到晚期,國內的階級矛盾尖銳,商王朝與周圍的部落方國之間的鬥爭也日益激化。紂王登位後,沒有從減輕剝削壓迫、調和社會矛盾方麵進行改革來挽救商朝的危機,而是用進一步對人民加重壓迫剝削,對部落方國濫施征伐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終於把商王朝引向了滅亡。

紂王不理政事,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他當王以後,不惜民力,濫征徭役,大修都城,把國都從殷一直向南擴大到朝歌(今河南淇縣),向北擴大至邯鄲、沙丘(今河北平鄉東北),在這廣闊數百裏內大修離宮苑囿,日夜享樂。在沙丘他建了大規模的苑囿,養了從全國各地進貢來的珍禽異獸,成為專供他觀賞玩樂的帝王動物園。他在沙丘、朝歌等地大建宮苑園林,集中了大批樂戲,與他寵愛的美女妲己一起,終日歌舞,飲酒作樂。傳統的樂舞看遍後,他便讓樂師樂涓作了新的“淫聲”,天天觀賞“北裏之舞”、“靡靡之音”。他荒淫無度,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還讓一批裸體的青年男女,在這裏互相追逐,在淫蕩的聲樂中為徹夜之飲。

紂王拚命搜刮錢財。他把從全國搜刮來的珍寶錢財裝滿了鹿台這個巨大倉庫,糧食堆滿了钜橋這個巨大的糧倉。老百姓怨聲載道,一些正直的貴族也紛紛反對。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打擊反對自己的貴族,紂王用各種殘酷的刑法來處治。他用炮烙之法,將人綁在燒紅的銅柱上活活烤死,並讓妲己和自己一起觀看,取悅妲己。妲己還和紂王一起,用毒刑來殘害人民。他們兩人一起喝酒時,根據妲己的要求,曾把一個赤腳在冰上走路的農夫抓起來,砍去腳,看看他的血是否是紅的,為什麼不怕冷;還把一個孕婦抓起來,剖開肚子,看看嬰兒是男的還是女的。忠臣比幹勸諫紂王,竟被紂王和妲己活活地剖開胸口,挖出心來,來驗證比幹的心是紅的還是黑的。紂王和妲己還用“醢”“脯”等酷刑殘害忠臣,殘殺無辜。紂王和妲己為了迫害忠良,任用奸臣費仲,費仲專事阿諛奉承;還信任惡來這個壞人,從事挑撥離間,造謠汙蔑。結果,忠臣比幹被剖心而死,賢人商容被排除貶斥,紂王的庶兄微子、箕子一再向紂王勸諫,被囚居鄉裏,不受信用。整個商朝在紂王、妲己的胡作非為下,搞得上下交織,矛盾激化。而紂王為了轉移視線,又發動了對四周方國的大規模征伐,東方的夷族乘機反叛商朝,紂王調動幾十萬軍馬征伐東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商代的社會矛盾空前激化,處於滅亡的前夕。

這時,渭水流域發展起來的姬姓周族,在其領袖文王姬昌的領導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聯合起受商壓迫欺侮的部族小國,組成了反商聯盟,奠定了滅商的基礎。姬昌死後,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他在軍師薑尚,其弟周公姬旦的輔佐下,於公元前1122年發動大軍滅商。武王領導的反商聯軍在商都郊外的牧野之戰中,一舉擊敗了臨時拚湊起來的商軍,並包圍商都。紂王逃到積滿珍寶財富的鹿台頂上放火自焚而死,作惡多端的妲己也自殺。曾經邦畿千裏、赫赫有名的商朝,終於滅亡。

商朝從公元前1766年成湯建國,到公元前1122年為周軍所滅,傳世六百四十四年。從此,我國曆史進入了傳年八百的周代統治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