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華早期文明的承載體——夏、商(2 / 3)

上甲微戰勝了掠奪者有易氏以後,加速了向奴隸製國王轉化的過程,商人在祭祀中,把上甲微作為繼承發展了契的事業的先公,給他以隆重的“報祭”。

到契的十四代孫成湯統治時,商族已具備了奴隸製國家的規模。當夏桀橫征暴斂時,湯卻行仁義,敬鬼神,結好人心。“荊伯”對商不服從,商湯便送了許多牛給荊伯做祭祀的犧牲,與之結好;有洛氏大修宮室池囿,勞民傷財,湯便討伐有洛氏,從而得到了各部落方國的支持。夏桀見湯的影響在擴大,就把湯召去,囚禁於夏台,但後來又不得不放了他。商湯由此在諸侯中樹立了更高的威信,積極準備滅夏工作。

商湯用賢人伊尹為相。伊尹原名伊摯,尹在夏商時代是官名。伊尹母親是有侁氏之女,她有一次外出采桑,生伊尹於空桑(今河南開封陳留鎮),由於住在伊水之濱,故以伊為姓。伊尹有誌於輔佐湯成就事業。當湯娶夏的同姓有莘氏女為妃時,伊摯便以有莘氏媵臣(陪嫁奴隸)的身分,來到了湯處。他因擅長烹調美味可口的飯菜得到湯的讚揚,乘機向湯進獻滅夏興商的方針大計,取得了湯的信任,被任命為尹,成為執政大臣,從此被稱為伊尹。伊尹又招徠了一些賢人,一起協助湯。商湯在伊尹等人輔助下,開始了滅夏的準備。

湯滅夏是從消滅葛國開始的。葛的君主葛伯不祭先祖,荒淫無道。湯曾派人去葛國幫助種莊稼,葛伯竟派人搶走了商族老弱婦孺給種地人送的飯食,誰不給就殺誰,並把一個送飯的兒童殺死了。葛是桀的盟國,湯率軍一舉滅掉了葛國,拉開了滅夏戰爭的序幕。商湯率領的軍隊南征北伐,所到之處受到各地諸侯和人民的歡迎。據《孟子》記載:人民盼望商湯的軍隊,有如大旱之年望雲雨,湯的軍隊打到東麵,西邊的人埋怨,湯的軍隊攻到北邊,南邊的人埋怨,都說:為什麼不先來我們這裏嗬!湯的軍隊所向無敵,“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

在消滅了韋、顧、昆吾三個夏桀的盟國後,商湯發表了激昂的誓詞:有夏多罪,我怕違背上天旨意,不敢不去討伐夏國!夏桀大興徭役,耗盡民力,把夏代的城邑剝削得幹幹淨淨,夏民離心離德,反對夏桀。現在我要執行上天對夏的懲罰,你們要好好幫助我,我將賞賜你們;如果你們不服從,我將嚴懲你們!湯發表了誓詞後,軍心大振。商軍和夏軍大戰於有娀之墟,夏桀失敗,退守鳴條,又被商軍擊敗,最後死去。商湯回師亳邑,即位為王,三千諸侯前來相賀,從而建立了我國第二個王朝——商朝。

商朝建立和滅亡時間,沒有確切的紀年。傳統觀點認為商湯滅夏在公元前1766年,周滅商在公元前1122年,商代傳國六百四十四年,是我國曆史上僅次於周代,傳國時間第二長的王朝。商代曆史分前後兩個時期,盤庚遷殷以後的273年是商的後期,因國都遷到了殷(今河南安陽),又稱殷代。商朝六百多年,從成湯建國到帝辛(紂)亡國,共傳了十七世三十一王。

商朝建國後定都於亳。亳在今洛陽偃師屍鄉溝商城。那裏發掘出了規模宏大的商代早期都城遺址,現已建博物館加以保存。那裏曾是夏代統治的中心地區,商湯定都於亳,有利於統治夏民,安定國家。湯以亳都為統治中心,控製了四方諸侯,得到了四方諸侯的擁戴。《詩經·商頌·殷武》說:“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反映了當時各族人民擁戴成湯,希望他永遠統治下去的心情。成湯定都於亳,亳作為商都一百多年,商朝保持了強盛的勢頭。

湯在位十二年而死,繼位的幾個兒子在位時間很短。這時伊尹輔政,便立湯的嫡長孫太甲繼位。太甲荒淫無道,伊尹放逐了太甲,自己攝政,代行商王職權。他寫了訓詞,教導太甲如何為君,如何做人。太甲被放逐到桐宮三年,逐漸改惡從善。伊尹親自把他迎接回來,把政權交還給太甲,自己繼續當太甲的輔佐。太甲從此修德勤政,繼承了成湯的事業,商代曆史進入了和平穩定發展的時期,太甲因此被後代尊稱為太宗。伊尹是我國曆朝開國賢相中的第一人,他輔佐了五代君主,對商代的建立和發展有很大貢獻。

商代曆時六百多年,從商湯、太甲奠定了商代開國的基礎外,商代曆史上的重大事件主要有三個:盤庚遷殷、武丁中興、紂王失國。

盤庚遷殷是商代曆史從前期到後期的轉折點,有重大的曆史影響。

太甲以後傳了四王後,商代中衰。太戊當王時依靠賢臣伊陟(伊尹的兒子)和巫鹹的輔佐,政治上有所振興,但時間很短,其子仲丁當王後到盤庚遷殷的約二百年間,商代中衰。仲丁到盤庚,商代傳了十個王共五代,遷了五次都,平均兩個王即遷一次都。這五次遷都的情況是仲丁自亳遷於囂(應為鄭州商城,考古測定鄭州商城出土木炭的碳14檢定年代為公元前1620年至前1595年,離商代開國約一百五六十年,與從商到仲丁的傳世時間接近);其幼弟河亶甲自囂遷相(今河南內黃);仲丁之子祖乙自相遷庇(今山東定陶);傳過四王在其孫南庚當王後自庇遷奄(今山東曲阜);傳過二王到南庚的哥哥祖丁之子盤庚當王後自奄遷殷。商代中期如此頻繁的遷都是什麼原因?

從政治上講,從仲丁後,商王族內部矛盾激化,發生了“比九世亂”,長期存在王位紛爭。我國曆史上諸王朝都有過王位紛爭,但商代尤為嚴重,其原因是商代的繼承製度受原始氏族民主的影響,采用傳弟與傳子相結合的方法。如商湯傳給太丁是傳子,太丁傳給外丙是傳弟,外丙傳給仲壬是傳弟,仲壬傳給太甲是傳侄(太甲是太丁之子)。這樣的繼承製度隨意性很大,如果王權強大、政治清明,或可避免矛盾的發生,或使矛盾暫時緩和一段時間,但當王權衰落,政治黑暗時,現任王的諸弟或諸子都想當王;假使長弟繼承了王位,按習慣還要由他的弟弟一個個地輪流繼承王位,由於年齡的關係,諸弟必然想爭先當王;傳到幼弟當王後,其王位究竟是傳給長兄之子呢,還是自己的兒子呢?又會發生爭議。周代確立了王位的嫡長子繼承製,宗法統治強固,所以王室內部爭位鬥爭極少;商代沒有確立嫡長子繼承製,將傳子與傳弟結合,又不確定基本原則,所以王室內部爭位鬥爭很多。這樣的鬥爭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造成了“諸侯莫朝”的結果。商王為了擺脫內爭危機,不得不在自己即位後,遷居新都,以便擺脫舊勢力的幹擾,加強新王的統治力量。

從經濟和生活上講,遷都是為了避免水患,尋找新的適合於生產和生活的統治中心繼續發展。從亳到殷,商代的都城都在黃河南北兩岸的平原地區。古代水患很多,人類抵禦災害和治理洪水的能力不高,所以洪水泛濫成災,成為商王放棄舊都尋建新都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尚書》的《盤庚》篇中,盤庚一再告誡貴族和臣民,因為老天爺降下大災,先王們關心民生,才一次一次地遷徙的。湯建國前遷都八次,建國後遷都五次,商王都說是因為天降災,要順應天時,避災去禍才遷都的。天降的災當然是自然災害,自然災害當時危害最大的是水災。所以避災是重要的原因。

遷都當然是大事。舊貴族在原國都有根深蒂固的政治勢力和土地財富,遷都要離鄉背井,極為艱苦,遭到舊貴族和部分民眾的反對是必然的。為此盤庚作了多次訓話,既用勸說又用威脅強迫王族和百姓遷都。他先說天降了大災禍,要保護你們,順應天時,我決定遷徙。遷徙為的是使生活安好,到新邑去發展自己的利益,也安定自己的國家,你們跟我遷到新邑去吧,新邑將是你們美好的家園!接著,他要求貴族大臣和自己一心一德,警告貴族們不要傲上和離心。最後,盤庚威脅說,誰不敬國王,犯法作亂,要殺盡其全家,連後代也一個不留,不讓這些孽種在新邑中繁衍!盤庚這位有遠見有魄力的帝王,依靠王權的強大力量,通過周密的布置,采用耐心說服又威脅強迫的手段,終於實現了商代曆史上意義最大的一次遷都,把國都從奄西遷到殷,從此商朝結束了不斷遷都的“蕩析離居”的動蕩局麵,迎來了商後期273年發展輝煌的歲月。

殷即今河南安陽市區的西北郊,那裏是一個非常適宜於做國都的地點。這裏是黃河中遊北岸的大平原,水土肥沃,農產豐盛。附近有礦產,便於發展手工業。殷處於黃河中遊東西南北交往的中心,便於發展商業貿易;又地勢險要,既便於控製黃河中下遊平原,又背靠太行,有利於控製西北部的遊牧民族,與少數民族進行交往。這個新都商人驕傲地稱之為“大邑商”。商亡後,周代把這個商都改稱為殷,把商朝改稱為殷朝。這個商都在遭到破壞,成為廢墟後,被稱為殷墟。

考古發掘證明,商的後期都城,即盤庚遷殷的殷墟遺址規模很大,有24平方公裏,在今安陽市區西北郊的洹水兩岸。洹水南岸的小屯村是商代的王宮區,1899年開始發現的十幾萬枚甲骨片,就是在小屯發現的。洹水北岸為商王陵墓區,發現了11座商王大墓和大量的中小墓葬,出土了大批極為珍貴的青銅器和玉、石、骨、牙器。王宮外圍發現了規模很大的手工業作坊。王宮和王陵四周為居民區。殷墟周圍沒有城牆,但發現有巨大的壕溝,溝寬7至21米,深5至10米,既可防禦也可作取水和泄洪之用。安陽殷墟,以其豐富珍貴的曆史文物及在中國古代曆史上的地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盤庚之後傳了三王到武丁,武丁是盤庚的幼弟小乙的兒子。武丁是商代後期的著名國王,在位五十九年,是商代後期國力最強盛的時期,他死後被尊稱為高宗。他和他的妻子婦好,為商代的中興建立了功績。

武丁小的時候和人民在一起參加過勞動,了解民生的疾苦。他的父親小乙也是一位賢君,讓他從小經受一些艱苦生活的磨煉,為將來治理國家做好準備。小乙死後,武丁繼位,他三年內對政治不發表任何意見,同時廣泛聽取臣下和人民的意見,把政事交給執政的家宰來主持。三年後,他把政事了解清楚了,便采取得到臣下和人民擁護信任的辦法,勤於政事。他注意選拔賢才。有一個賢人“說”隱居於民間,善於版築城牆的技術,在傅險這個地方參加修建工程,為主管該工程的工頭所發現,便向武丁作了推薦介紹。武丁求賢若渴,便接見了說,發現說具有治國理政之才,便提拔說為相。因為說原在傅險的工地上被發現的,就稱他為傅說。傅說來自社會下層,參加過勞動,富有治政之才,為武丁擢用為相,他感恩戴德,幫助武丁治政辦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成為與伊尹齊名的商代的著名的賢臣。

除傅說外,武丁還選用了甘盤、祖乙等賢臣,他們都對武丁中興起了很大作用。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湯時,忽然一隻野雞飛到鼎上啼叫不止。商代貴族特別重視祭典,而鼎是用於祭典的青銅重器,在商代貴族心目中特別珍貴。在隆重神秘的祭典中忽然飛來一隻野雞停在鼎上亂叫,武丁以為是不祥之兆,非常害怕。祖乙便說:“大王不必擔心。隻要修好政事,就不會有什麼不祥。大王端正心懷,端正祭典,心誠則靈,祭品不必過於豐盛。”祖乙說這話是因為商朝王室用於祭典的祭品太過豐盛,奢侈浪費,便通過這事進行了勸誡。由於武丁既能選拔賢人輔政,也能時時聽取正確的意見改進政治,因此,武丁時期商朝政治穩定,軍事強盛,經濟發展,自貴族至庶民,都比較和諧,社會矛盾緩和,稱為武丁中興。

武丁時期經常外出征戰,擴大了疆土,也密切與四周各族的關係。方、鬼方、土方、羌方是在商王朝北部和西北部的重要方國,是武丁時期用兵的主要地區。方在今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一帶,是一個強悍善戰的遊牧部族,土方活動於今山西北部附近。他們經常侵擾商的北疆。沚是商的屬國,靠近方和土方,經常受到方和土方的侵犯。有一次土方和方分別從東部邊界和西部邊界侵入沚國,沚國君主立即向武丁報告。武丁為此經常對方和土方發動戰爭,其中伐方的有三百多次,出動的軍隊常達幾千人。鬼方在土方和方的北麵,是草原地帶的遊牧部族,武丁時曾派軍隊伐鬼方,經過三年戰爭才平定了鬼方。羌方位於商朝的西部今青藏高原東部至黃河上遊一帶,地廣人眾,軍力強盛。羌方對商朝進服時叛,時和時戰。由於羌方地區遼闊,族屬眾多,武丁時征伐羌方用兵最多,最多的一次用了一萬三千多人。

商王朝的南方也有很多部族方國,荊楚就是周代楚國的前身,是活動於江漢流域的重要方國,商朝與荊楚也常有戰爭。《詩經·商頌·殷武》一詩形容武丁時與荊楚的戰爭說:“神勇的殷族武士們,奮不顧身地去討伐荊楚了。深入到險阻之地,擄獲其兵旅,踏平其土地,完成成湯子孫的功業。你們荊楚要安分守己居於南方。”荊楚地區廣大,物產豐盛,武丁討伐荊楚的戰爭使商王朝獲得了大批的人口和物資,也打通了商朝通向東南沿海和南海的交通通道。商代貴族占卜時用的大量甲骨,其中甲為龜腹甲,這種大龜產於南海,北方沒有,應該是商人和居於嶺南的部族交換來的。所以商人征伐荊楚的戰爭,對商代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很大意義。

在湖北黃陂縣,發現了一座商代中後期的城址——盤龍城,這座城南北長290米,東西寬260米,城內東北高地上還有宮殿基址,其營建技術與商較早期的都城鄭州商城的建築技術有一致性。這表明,商中後期長江中遊一帶受到了商文化的強烈影響,長江中遊與黃河中遊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逐漸接近和統一。盤龍城應為武丁征服討平的江漢流域某一臣服於商的方國的都城。

商王朝的東方是夷方,卜辭中稱人方。商本屬於東夷。東夷族在周邊各族中文化最高,商人稱之為人方,是一種尊稱。但夷方對商王朝也發生過時服時叛的戰爭。

講到武丁的功業時,我們不能忘記他的妻子婦好。婦好是武丁前期一位賢惠又能征善戰的女英雄,對武丁的事業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由於考古發現和對甲骨文研究的深入,婦好的事跡漸為人們所了解。甲骨卜辭中常提到婦好。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陽殷墟遺址中心小屯村的西北,發現了婦好的墳墓。墓中出土了許多鑄有“婦好”銘文的青銅器,從而證明該墓即為婦好墓。婦好墓成為商代考古中墓主與文字記載的人物相符的第一次發現,而墓內殉葬的武器達一百二十多件,這更證明了婦好其人其事的真實性和婦好作為能征善戰的巾幗英雄的真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