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和商代,是有確切文獻記載的我國最早的兩個王朝。
講到夏代,首先要談的就是夏部落和她的英雄人物——大禹。
夏部落活動於黃河流域,由黃帝族的分支繁衍而成,相傳是黃帝兒子昌意的後裔。在堯、舜統治時,洪水經常為患。夏部落以善於治水聞名,於是堯派夏部落的首領鯀去治水。鯀采用築堤的方法堵水,結果水愈堵愈漲,最後洪水衝決了堤岸,淹沒了很多的土地和人畜。堯的助手舜巡視各地,發現鯀治水無方,造成了更大的水患,便把鯀放逐到羽山(今山東郯城),鯀死在那裏。舜繼任為部落聯盟首領後,改用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吸取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聯合了共工氏和伯益等各部落首領共同治水。他們放棄了築堤堵水,改用疏導方法,利用地勢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積水,一麵引水到缺水需要灌溉之處,使水變害為利;一麵將多餘的洪水和積水導入河道,沿著河道流入大海。據記載,大禹治水規模很大,北到燕山,南達淮河,西至陝西,東到大海,範圍包括今黃河中下遊廣大地區,曆時十三年,終於消除了水患。原來躲到高處避水的人們重新回到家園。大禹領導人們繼續疏通河道,排除積水,引水灌溉,把原來發生水患的地區開辟為良田沃土,取得了豐收。
十三年間,大禹先公後私,一心治水。傳說他娶了塗山氏之女,結婚後才四天,就離家去治水。他赤著雙腳,手執耒耜,跋山涉水,不避風雨。由於長期在風吹日曬雨淋下勞動,他的臉曬黑了,腳上的毛也脫落了。大禹治水,是四千多年前我國人民以辛勤勞動戰勝天災,改造自然,譜寫的一曲推進社會發展的凱歌。
大禹治水的成功大大提高了他的威信。舜去世後,他被推舉為部落聯盟的領袖。在禹當政時,部落聯盟領袖的專製權力大大加強。由氏族民主過渡到個人專製,是當時階層分化和鬥爭的需要,同時也是建設大的公共工程與自然鬥爭的需要。如治水這樣浩大的工程,依靠分散的氏族民主是不可能集中如此多的人力物力的。因而禹在治水成功成為部落聯盟領袖後,加強個人權力,是在其治水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並適應了當時政治發展的需要的,是曆史的進步。禹當了首領後,為了進一步加強自己在治水過程中形成的權力,便到處巡行,號令各地部落。他在塗山召集了各氏族部落首領集會,各部首領帶了很多禮品來朝見他;他在會稽大會諸侯時,有個部落防風氏的首領因路遠遲到了,禹就下令把他處死。禹還帶領軍隊征伐南方的“三苗”部落,並在出征前發表了誓師詞,表示要代表上天來懲罰“三苗”。經過激烈的戰鬥,大敗“三苗”,“三苗”逃入漢水、丹水上遊的崇山峻嶺中,有的到達了江南。
禹在治水以及軍事、政治上的成功,使他逐漸由軍事民主製下的部落聯盟首長,演變為個人專斷獨裁的君王。在禹年邁時,他也按照禪讓製的傳統讓部落聯盟會議推薦了東夷族首領皋陶作繼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薦了東夷族的伯益作自己的繼承人。但禹私下裏卻培植自己的兒子啟,讓啟掌握了很多權力,不給皋陶、伯益以實權,也不給他們樹立威信的機會。禹還利用權力,驅逐了曾經推薦自己的年邁的舜,所謂舜“南巡蒼梧”(今湖南南部、廣西東北部),實為被大禹流放。舜最後死在南方。禹破壞了禪讓製度,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禹死後,由於伯益既不掌握權力又沒有威信,得不到各部落的擁擠和支持,“朝覲頌獄者”都不去找伯益而去找啟,民間的歌謠也不讚頌伯益而讚頌啟。部落領袖和民間都說:“啟是帝禹的兒子,他才是我們的君主。”啟順應民心,繼承了禹的帝位。
啟登位後廢除了原始的禪讓製度,實行了王位世襲製度。從此,幾千年的帝王家族世襲繼承製形成,“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部落聯盟領袖變成專製王朝的國王。啟的登位,標誌著我國第一個王朝——夏代正式建立。
原始禪讓製度的結束,王位世襲製的確立和夏代國家的形成,是曆史的巨大進步。它能有效地組織和興建巨大的公共工程,有利於在階級鬥爭和對抗中穩定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緩和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穩定。但是,作為新生事物,夏王朝的建立,必然遭到舊勢力的反對。
東夷族首領伯益本來是禹的繼承人,現在王位被啟所奪,便率領強大的東夷的部隊向啟發動進攻,打敗並俘虜了啟。啟逃出囚禁之地,重新組織軍隊,向伯益反攻,經過艱苦的戰鬥,終於打敗了伯益,伯益被啟抓獲並處死,這就是古書上所記的“益幹啟位,啟殺之”。這時夏部落在西方的同姓族邦有扈氏,覺得啟繼位違反了民主傳統,也起兵討伐啟。有扈氏活動於今陝西中部,力量較大。啟的軍隊和有扈氏的軍隊在甘澤地方發生大戰。啟在戰前發表了誓師詞《甘誓》,聲討有扈氏威侮天道、怠慢人事的罪行,表示自己要代表上天的意誌去懲罰他們,鼓勵自己的部屬奮勇殺敵,不聽命令的將士將受到懲罰。啟的軍隊和有扈氏的軍隊相持了一年多的時間,最後征服了對方。西漢時期的著作《淮南子》評論這件事時說:“有扈氏為義而亡,知義而不知宜也。”有扈氏隻知維護氏族社會民主之“義”,而不知順應曆史潮流前進之“宜”,其失敗是必然的。
夏啟東平東夷,西平有扈,於是在鈞台(今河南陽翟)大會諸侯,各地諸侯前來相賀,表示擁戴他的統治;接著他又在大穆之野舉行了由各地諸侯前來參加的樂舞盛會,演奏“九韶”、“九歌”等古代樂舞,說明新興的夏王朝的統治已經穩定。
夏啟死後,其子太康繼位。太康奢侈淫樂,招致啟的五個兒子叛亂。東夷族首領後羿利用夏王朝的內亂向夏朝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傳說後羿為東夷族有窮氏的首領,稱“夷羿”,是古代善射的英雄。他的隊伍從東方的鉏(今河南滑縣)向西進逼至夏都附近的窮石(今河南洛陽),並攻下了夏都斟尋(今河南偃師),趕走了太康,奪取了夏王朝的統治權,夏朝因此亡國,這就是曆史上稱為“太康失國”的事件。
太康是個奢侈淫樂的昏君,後羿同樣也是個不理正事的暴君。他“不修民事”、“淫於原獸”,一天到晚從事田獵遊樂,不聽賢臣的勸阻,把政事交給寒浞來處理。寒浞本來是東夷族伯明氏的一個不肖子弟,為伯明氏開除出氏族後投靠了後羿並依靠欺騙和阿諛奉承獲得了後羿的信任,逐漸掌握了大權。他積聚力量,結好親信,等待推翻後羿的機會。後羿對寒浞的野心絲毫沒有覺察。當後羿從外麵打獵回來時,寒浞突然襲擊後羿,還把後羿身上的肉煮熟了強迫後羿的兒子吃,後羿的兒子被迫自殺,寒浞霸占了後羿的家產和妻子,後來生了兩個品德惡劣的兒子澆和殪。
太康和他的弟弟仲康逃難到外地,太康不久死去,仲康繼位,仲康死後,其子相投奔姒姓部落斟灌氏。寒浞派他的兒子澆率師滅斟灌。相又逃奔至斟尋氏,澆伐斟尋,斟尋與澆戰於濰水,澆得勝,殺死了相,消滅了斟尋氏。
相的妻子後緡當時已懷孕,危亂中從牆洞中逃出,投奔母親有仍氏(今山東濟寧),不久生下了兒子少康。少康自幼聰明有誌,長大後作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牧畜。澆便派人去有仍氏抓捕少康。少康逃奔有虞氏(今河南虞城)。有虞氏君主虞思委派少康當管理膳食的庖正,並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封給他綸邑。從此,少康有了立足之地,開始收羅夏的民眾,準備複國。這時,夏朝的一個遺臣伯靡逃居有鬲氏(今山東德州),正聯合斟灌、斟尋的殘餘勢力,也在作推翻寒浞的準備。少康以“有田一成,有眾一旅”作為基礎,不斷擴大力量,並和伯靡聯合,準備進攻寒浞。少康首先率軍消滅了澆,又派軍隊消滅了殪。伯靡的軍隊則進攻寒浞,攻下了夏都,殺死了寒浞。少康從綸回到夏都。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夏代失國了幾十年。少康中興,從此夏朝的統治進入穩定的時期。
史家公認夏代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因為國家的基本特征軍隊、城池、行政官員、刑法、監獄都已經具備了。
軍隊是國家機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夏啟討伐伯益、有扈氏、後羿和寒浞滅夏、少康中興的過程中,我們知道夏代不僅有了治國安邦的軍隊,而且軍隊在失國和複國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夏啟在討伐有扈氏的誓師詞中,要求“六事之人”執行他的命令。所謂“六事之人”,就是各級軍事長官。
夏朝已在各地劃分了行政區域進行統治。《尚書·禹貢》說有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尚書·禹貢》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地理著作,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地理觀念,而假托了大禹之名;但不能否認夏代已初步產生了上述地理劃分的概念。實際上夏代的“九州”觀念沒有後代這麼廣闊,還是局限於統治中心的今河南西部一帶。夏朝曾派“九牧”去治理,“九牧”成為到一地治理和征納貢賦的地方官,表明夏代已初步建立了地方行政統治係統。
《禮記·禮運》說:“城郭鴻溝池以為固”,這是進入階級社會後出現的現象。城市和堅固的城牆溝池,正是保衛統治階級利益,防備人民起義和敵人進攻的工具。夏代建立了這樣的都城,並經常遷都。據史載:禹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太康都斟尋(今河南偃師),相都斟灌(今山東範縣),帝丘(今河南濮陽),少康之子杼都原(今河南濟源)、老丘(今河南開封),廑都西河(今河南安陽),最後一位夏王桀都斟尋。
位於今登封縣告成鎮的陽城遺址,雖然城堡麵積很小,但有夯土築成的城牆,證明夏代存在城郭溝池。在偃師二裏頭遺址中部有宮殿的夯土台基,麵積較大,四周遍布窖穴、水井和各類手工業作坊。夏代都城和城郭的發現,是夏代建立了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機器的佐證。
夏代出現了刑法和監獄。《左傳·昭公六年》記載說:“夏有亂政,而作禹刑”。“禹刑”是當時刑法的總稱。與刑法的產生相應,出現了監獄,夏代的監獄稱“圜土”,“圜土”就是圓形的高大圍牆,把犯人關在裏麵。夏代後期,還有一座著名的監獄“夏台”,曾囚禁了商族的首領商湯。
夏代統治者依靠官吏、軍隊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們平時向人民征收“貢賦”,貢賦即當時條件下的捐稅。因為當時社會上保存了氏族部落組織,沒有後世大量存在的自耕個體農戶,國王隻能通過氏族部落向地方征收錢財,於是夏代以各部落所占有的土地畝積作為交納的依據。《孟子·滕文公》說:“夏後氏五十而貢”,即地方氏族部族以五十畝土地為一個單位向國王交納財物。
夏代曆經四五百年時間,始終充滿著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的階級鬥爭。“眾”是夏代的主要勞動者,也稱庶人,是被統治階級。他們為國王和奴隸主貴族耕種田地,還要服繁重的勞役。他們有的是來自外族的平民,有的是夏族的本族群眾,除眾外,還有各種奴隸,在家內、手工業作坊和農田上勞動。少康中興,取得了夏民的支持,可見夏代的庶民,不僅是生產中的主力,而且也是決定國家命運的重要力量。
少康中興以後,夏代進入穩定發展時期。但到了夏代後期,社會矛盾又趨激化。從自第十三代國君孔甲開始,“夏後氏德衰”。到夏桀統治時,他一麵殘酷地壓迫剝削人民,另一麵大修宮殿園林,“作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無止無休地征發人民服勞役。於是人民“率怠弗脅”,即用怠工方式進行反抗。他們聚集一起,憤怒地咒罵桀說:“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意思是你這個暴君何時何日完蛋,我們願和你同歸於盡。夏桀為轉移人民反抗的情緒,又發動了大規模的征伐戰爭。他在有仍氏處大會諸侯,有緡氏中途逃歸,他便率軍滅了有緡,又出兵討伐岷山。夏桀的所作所為,不僅大大加重了夏民的負擔,也激化了和各部落方國的矛盾。
這時,在今黃河下遊山東一帶活動的東夷部落商,在成湯的領導下崛起。成湯積聚力量,擴大影響,以討伐夏桀的暴政為口號,發動了滅夏戰爭。夏、商兩軍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夏桀大敗,向東南方逃竄,最後困守並死在南巢(今安徽壽縣)。從此夏王朝滅亡,商王朝建立。
夏王朝的起終年代曆史上沒有確切記載,傳統觀點認為夏代建立於公元前2198年,終於公元前1766年,傳世432年。近人根據春秋魯太史引《夏書》中所記的一次夏初日食,推算發生於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據著名史學家張政烺先生之說)。
商族興起於黃河下遊。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的始祖是契,契的母親簡狄是有娀氏的女兒。有一次,簡狄和她本族中的兩個年輕女孩一同外出遊玩,到水邊洗澡,見有玄鳥(燕子)飛過,生下鳥卵而去,簡狄取鳥卵吞食,結果有了身孕而生了契。這便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這個傳說反映了商族以鳥作為圖騰崇拜的事實。以鳥為圖騰是我國古代活動於東方近海處的氏族部落的普遍現象。簡狄吞鳥卵生契,表示了商族對鳥的崇拜,所以商代的甲骨卜辭中“亥”字上都加了一個鳥形。同時簡狄出於有娀氏,其子契由吞鳥卵而生,也反映了在簡狄以前商族還處於母係社會,“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對其父作了神化處理,到契降生成為商族領袖後,商人才進入由男姓族長作領袖的父係氏族社會。
契活動於大禹時代,曾助禹治過水,但夏族建立國家時,東方的商族還處於父係氏族公社階段,是夏朝的附庸。在契的孫兒相土當族長時,夏朝發生了後羿寒浞之亂,相土乘機擴展勢力。《詩經·商頌·長發》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即影響擴大到大海之外,估計其勢力發展到了渤海灣的對岸。相土的曾孫冥曾受命為夏朝治理水利。他勤勞工作,死於治水工程中。這時,商族的農業、畜牧業都有了較大的發展。畜牧業的興旺使商族積累了飼養大牲畜的豐富經驗。早在相土時,商人就學會了“乘馬”,即騎馬和用馬作畜力的技術,到冥的兒子王亥時,又懂得了“服牛”,即利用牛作為運輸工具。王亥飼養了大批牛群,將牛群趕到有易氏(今河北東北部)進行交換。有易氏首領綿臣殺死王亥,搶走了他的牛群。王亥之子上甲微借來了河伯的武裝,打敗了有易氏,殺死了綿臣。在父係家長製時期,氏族部落的財產交換一般都是通過這樣的物物交換的形式進行的。由於私有製的發展和階級的產生,氏族部落間物資的交換中常常伴隨搶掠和殺戮。正是在這種搶掠和殺戮中,私有製和階級統治取得發展,並逐漸向國家政權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