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個什麼樣的丈夫,我們從他的前妻陳阿嬌的身上或許能知道一二。但劉徹這次出人意料地安慰了母子倆。
劉徹找到了大將軍衛青,托衛青當個中間人轉達劉徹對母子二人的情意,這一次,劉徹說了這輩子都很少說的一套溫情的話。
漢王朝建立時間不長,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加上我國現在四麵受敵,我現在身上的責任重大啊,我必須得變更現有不好的體製,這樣才能讓後世有章可循,並不是我喜歡打仗,要是不征討四夷,我大漢江山將永遠得不到安寧,這樣一來的話,百姓也會跟著受苦。我內心非常的困惑,我希望我的後世繼承人不要像我這樣連年征戰,所幸,太子為人沉穩好靜,將來一定能安定天下。我聽說皇後和太子以為我不再寵愛他們,沒有的事。
衛青聽完後,立即叩首謝恩,他著實替姐姐、外甥捏了一把汗,然後誠惶誠恐地告訴了衛子夫和太子。這是天大的一件好事啊。
這似乎又成為一件讓人疑惑的事情,因為這不符合劉徹的性格啊。這完全可以解釋。
第一,當時的太子劉據雖然心性溫和沉穩,但是他對父親不斷向四鄰用兵是非常反對的。但是作為一個皇帝父親,沒有那麼多義務去解釋你的疑惑和不滿,劉徹決定集中解決。
所以這一次劉徹慷慨激昂地解釋了自己為什麼這麼喜歡打仗,這些話不僅僅是說給他兒子聽的,還說給天下人聽。也正是因為這樣,劉徹找來了大喇叭衛青。
第二,衛子夫這個皇後既不是媒婆介紹,也不是指腹為婚,而是劉徹自己從宮外帶回來的。而且劉徹對衛子夫恩寵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金屋藏嬌和長門宮怨已經讓劉徹的感情形象有損失了,所以,劉徹想挽回一點兒。但此時,劉徹心中確實也不想親近衛子夫了,否則的話,劉徹為什麼不親自和衛子夫說,恐怕是怕衛子夫聽完以後小嘴一噘要和他撒嬌吧。
這對女人一旦沒了興趣撒嬌就等於撒野。
第三,劉徹這種意義上的堅定正是說明了他那種意義上的動搖,說明劉徹在這個時候對這個太子也是非常有疑惑的。劉徹也是七歲被立為太子,他明白這個位置是最能給人無限遐想的,這番話既是說給別人聽,也是說給自己聽。他想堅定、他想相信太子就是江山的繼承人,但劉徹心中總有那麼一點兒不對勁。
我們的掙紮和疑惑,或許就是劉徹的掙紮和疑惑。
衛青的一番傳達讓衛子夫和太子劉據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地了。
哎,這一家老實人啊。
衛青不是田蚡,衛子夫不是王娡,他們的想法也隻是老實人的想法。
衛青的確是老實人,隨著衛氏家族的沒落,衛青也漸漸地退出了曆史的舞台,在少年英雄霍去病死後,劉徹再也沒有發動過對匈奴的戰爭,在這段時間中,衛青的三個兒子都相繼失去了侯位。
元狩四年的時候,衛青任大司馬。從此以後的十四年間,衛青的刀劍上就從沒再沾一滴敵人的血。
至此,衛子夫和衛青雙雙失寵。
這到底是為什麼?
因為劉徹感到了威脅,前所未有的威脅。
衛青不是衛青,衛青是漢朝大將軍、劉徹的姐夫、皇帝的小舅子、太子的舅舅、霍去病的舅舅。
衛子夫也不是衛子夫,衛子夫是漢朝大將軍的姐姐、劉徹的妻子、太子的母親。
劉徹最懼怕的就是約束感和威脅感,不論是在感情上還是軍事上。
而恰恰是這兩個人縱橫交織的權力脈絡讓劉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拘束和威脅。
一代宿將,就這樣落寞地退場,從曆史的背麵來看,這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長生不老
人間這麼好,我沒有理由死。
這麼一句的感歎化成了劉徹晚年的一項重要嗜好。大凡是人,幾乎都有自己的愛好,皇帝當然也不例外。愛好能顯示這個人的思想意識、道德修養、文化素質等。皇帝的愛好,有些與他治理國家有關。秦始皇到處巡遊雖有遊山玩水的因素,但主要以視察國土、布置防務、保持國家的安寧為目的。劉徹愛好方術追求的也是一種理想。
《史記·孝武本紀》第十二,方士李少君對漢武帝說:“祀灶、則可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之。”意思是說漢武帝聽了李少君的話,親自祀灶,信以為用丹砂煉成黃金所製的器皿,可以益壽求仙。結果,這位號稱自己是神仙的大騙子李少君“出師未捷身先死”,仙丹沒煉成,自己先一命嗚呼了。但即使是如此也沒能讓漢武帝徹底醒悟,居然還捶胸頓足道:“恨求少君不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