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燃燒吧,小宇宙(1)(2 / 2)

這一個建議,無疑是給本來就劍拔弩張的漢匈關係又打了一針毒劑。

不僅如此,中行說教授匈奴人漢朝的文字,他信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中行說以前的工作是宮裏的太監,以前的主子是漢朝的皇帝,所以,他對宮中事物和禮俗相當了解,正是基於這種了解,中行說在禮儀上教唆匈奴開始挑釁大漢。唯恐天下不亂。

此後,匈奴每年都會例行公事似的到漢朝的邊境燒殺搶掠。

由於中行說的興風作浪,漢朝的這次和親非但沒有換來所謂的和平,更是給匈奴送去了一個漢朝通。

到了景帝的時候,漢朝仍然堅持他們的和親政策,用女人換取和平已經成為一種曆史沿襲,但是對後來的漢武帝劉徹來說,用羸弱的女人去換取漢朝的可笑和平是他所不能忍受的。

這樣,才有了劉徹剛剛登基的第二年便派張騫出使西域。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做準備的。

劉徹清楚地知道,這個仗不是一月兩月,也不是一年兩年,也許需要十年,甚至需要一生。

前朝的賬是該在劉徹這個時候算一算了。

算來算去,劉徹先算起了自己的銀子,打仗可是一件耗費錢財的事情,沒有錢就趁早別打仗,武帝之前的景帝和文帝還有高祖是非常清楚這句話的。

武帝初年的時候,漢朝已經得到了七十多年的休養生息,百姓生活富足,長安城中聚集的錢財也是數不勝數,據說拴銀子的繩子都年久腐爛了。

劉徹有錢了,並且有的是錢,老爸爺爺攢了一輩子終於攢夠他打仗的錢了。

資金的問題解決了,打仗的吃住問題也就解決了。

現在隻剩下最後一個卻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了——武器。當時的戰爭可不像現代,誰家一打仗,立刻就會有一個以國家為形式的軍火商站出來,你們隻管撒開歡兒地打,我這裏精良的武器多的是,死多少人對我無所謂,我發的就是戰爭財。

對付匈奴兩樣東西最重要,戰馬和弓箭,那個時候,漢朝初期的時候,戰馬是非常缺乏的,一匹戰馬就是一架戰鬥機的價格。

而到了漢武帝劉徹的時代,戰馬數量猛增,大概也就相當於一把來福手槍了。

擁有戰馬的人非常多,戰馬也就成了一個人身份的象征,那個時候坐騎的牌子不是看發動機,而是看馬的性別,一匹母馬和一匹公馬的區別大概就是奧迪與夏利的區別。

匈奴騎兵異常勇猛,一方麵得益於他們精湛的騎術,另一方麵還有賴於這些騎兵弓箭使得好,匈奴騎兵,弓不離手,這玩意兒幾乎是從小玩到大的。但是漢朝自有漢朝的辦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弩機,當年項羽就是用這種武器射傷劉邦的。細推弩機的原理,它也算是一個半機械化的武器,在那個時候,弩機的殺傷力是非常強的。

錢有了,武器有了,劉徹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人心。

從高祖到現在的武帝劉徹,長時間的對匈政策就是和親。長久實施下來基本已經成為一項基本國策。

而現在劉徹要改變這種現狀,他要和這些許久不沾戰事的大臣們商量打仗的事情了,會有人站在他這邊嗎?

劉徹立刻擺開了一個PK大擂台,他要讓他的臣子們說說,對於匈奴,到底是戰是和。

主戰派和主和派各自派出一名代表演講。

主戰派代表是當時的外交部長(大行)王恢,他的演講題目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王恢曾經多次在邊地任職,他對匈奴人的性格摸的是非常透的,他覺得不管是和親還是送禮,對於匈奴來說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雖然扔肉包子的時候,狗是不會咬人的,但是等到把狗喂肥了,它自會跑回來反咬你一口。對於這樣一個毫無誠信的族群,最好的方法就是軍事打擊,否則的話,大漢將永無寧日。

主和派的代表是韓安國,他演講的題目是:論遊擊戰。

韓安國認為,匈奴是遊牧民族,他們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的作戰方式——遊擊戰。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我大漢是農耕國家,具有穩定的大後方,但是匈奴人打起仗來卻是居無定所。對於漢朝,戰爭的前期任務就是尋找,當我們千辛萬苦地找到匈奴部隊的時候,早已精疲力竭了,哪還有力氣再打仗,這好比就是射出的箭,它在快要落地的時候恐怕連絲綿都無力穿過。這也好比就是要停止的風,不管它以前是多麼風卷殘雲,到了最後要停的時候恐怕連一根羽毛都吹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