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風波再起(3 / 3)

謝主隆恩,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靜過後,淮南王緩過神來了。

新仇舊恨湧上心頭,淮南王越想越氣,越氣就越想。論資排輩我是高祖劉邦的親孫子,而你才是漢文帝的孫子,我在諸侯王中的地位最好,一生也是恪守黃老的“無為之道”。我招誰惹誰了,憑什麼削掉我兩個縣,不蒸饅頭爭口氣。

極度的鬱悶讓劉安變得開始有點兒神經質了,他腦子裏一天到晚想的都是造反的事,這個時候的劉安無異於當時自己的兒子劉遷,犯了一個最致命的錯誤:自以為是。

所以,給淮南王押注的人是零。

造反沒造成,在自己的家裏說說還不成?

不成!也就是這麼小小的一說,就又被千裏之外的劉徹知道了。

原來這次告狀的不是別人,正是劉安的親孫子劉建。

這淮南老劉家唱的又是哪出呢?

原來這個劉不害是劉安的庶長子,這個兒子在淮南王宮裏非常不受歡迎,上到劉安,下到王後都不喜歡他,就連太子劉遷也是經常欺負他。這劉不害倒也窩囊,麵對這種不公正的待遇,他吭都不吭一聲。

但是劉不害的兒子劉建的性格和他老爸卻是大相徑庭。

前幾年的時候,主父偃頒布了推恩令,劉建眼看著自己的好日子就要來了,但是劉安拒不執行劉徹的推恩令。

於是,家庭矛盾立刻上升到敵我矛盾。

劉建這次本來也隻是想把太子劉遷扳倒,讓自己的父親當上太子,可不想,這一狀卻搭上了自己爺爺的命。

叛亂狂想症

淮南王本來就天天神神道道思謀著造反,這下又讓自己的孫子告了,看來不反也得反了。

淮南王立刻找來了自己的謀臣伍被,淮南王是狗急了跳牆,可這伍被還是有理智的,他明白造反是一點兒勝算都沒有的,於是便勸淮南王放棄這個想法。

但是劉安是鐵了心地要反,伍被見勸阻不成,隻得給劉安出了一個主意——挑撥離間。

首先是偽造皇帝聖旨,讓有錢的人全部充邊,當時朔方郡剛剛建立不久,這有錢的人是最怕動蕩了,一動蕩他們必然有想法。

其次是偽造文件,文件的內容是逮捕各地諸侯的太子、幸臣。

光這兩條,無疑是給地方和中央的關係投下一顆重磅炸彈。

對於當時的淮南王,這是比較好的辦法。

但是淮南王並沒有認同這個計策,他自有想法——騙出兵權。

首先造假證、刻假章、皇帝玉璽、丞相大印,群臣官印,全套偽造。

其次是安排內線到衛青和丞相公孫弘府中,一旦事發,動手。

再次偽造南越國入兵侵犯的假消息,借機派兵。

總體評價淮南王這個想法就是——章是假的,人是假的,理由也是假的。

比起伍被那個坐山觀虎鬥的計策來說,這個計策真的是好不到哪兒去。但這個時候的劉安似乎已經對造反是著了魔了。

伍被看著這個可笑必敗的計策無奈了,無奈的他也隻好另求他主了,就這樣,劉安的造反計劃在三個人的揭露之下,很快就敗露了。

劉徹派出的宗正還沒到淮南國,劉安就操刀自殺了。

劉安造豆腐的功夫比造反強多了。

至此,淮南大案告一段落。

後期的審判工作又交到了張湯手中。剩下的一幹人等當然是劉徹不願意留下的人,比照張湯的判案標準,適合標準一。

淮南王後、太子劉遷和所有參與此次謀反的人都滅了門。

順便提一下,中間衡山王劉賜因為與哥哥淮南王劉安聯袂主演了淮南大案(小劇集名稱為衡山謀反),也刎頸自殺了。

至此,武帝時候的諸侯叛亂基本上都偃旗息鼓了,景帝那時候的七國之亂已經是一個太遙遠的故事了。

不做事的人和警察一樣總是在火並之後出現,淮南王、衡山王造反,劉徹朝廷嚴察兩王的黨徒。公孫弘認識到自己在相位,沒有能輔佐皇帝治理好國家。現在有兩王造反,自己難脫不稱職之責。當時公孫弘正染病在身,於是上書皇帝,請求辭職,但劉徹並沒有答應他辭職,隻是讓他暫時休養。

公孫弘生病之後,按道理應該是回老家等死了,畢竟歲數真的是不小了,都快八十的人了,但是他卻在病床上又站起來了。原來,事情還沒有結束。

這個時候,公孫弘光榮返聘,繼續做他的大漢丞相,但實質已經是沒什麼實權了。

年齡在那裏擺著呢,接下來公孫弘既沒幹什麼幫人的事,也沒幹什麼害人的事,就這麼不痛不癢地讓歲月帶走了,曆數劉徹的丞相,他或許是最完美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