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次漢朝說禁止私人鑄幣就能禁止得了呢?原來這次貨幣改革找到了症結,首先將全國的銅材集中在中央,鑄幣的原料都是由上林三官統一調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些個不法鑄幣的人總不能改用石頭吧。
其次,價格標準與重量標準一致,這次所鑄的三官五銖錢,實際重量也是五銖,不像以前連錢幣都缺斤短兩,這樣自然就減少了貨幣毀銷改鑄的弊病,這應該怎麼理解呢?漢代的銅錢是經過國家法定而具有固定的重量與形狀,在進行交換時是以計數(枚)為單位的。由於銅錢是以數(枚)量為計算單位,因而重錢與輕錢在流通中具有相等的價值,這也就成為盜鑄者將重錢私銷改鑄的根本原因。當銅錢的名義重量與實際重量不一致時,貨幣盜鑄者就會將重錢私自熔銷,改鑄成輕錢。
再次,鑄幣技術提高了,鑄造的工序比較複雜,就像人民幣多了很多道防偽工序,所以盜鑄者造起來比較困難。
這次幣製改革是漢朝的一次創舉,此次露臉的五銖錢一直流通至隋朝七百餘年而通行不廢。這些與桑弘羊這個金算盤的經濟思想是分不開的。
鹽鐵、均輸、貨幣政策,這是桑弘羊打理漢朝賬本的三種比較突出的做法。這就解決了劉徹在經濟上的憂慮,在連年對外進行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國家的財政開支急劇增加。桑弘羊此時擔任封建國家的主要財政負責人,他能在不太多的增加農民負擔的情況下,滿足劉徹龐大的財政需求,這確實是一大功勞。也就是這個原因,桑弘羊一直被劉徹看作是大漢的財神爺,深得劉徹的信任。
史家評曰:“如桑弘羊者不可少也。”
賣官攢錢
由於漢朝政府在國民經濟贏利的環節無孔不入,桑弘羊的建議幾乎把能賺錢的買賣都劃給國家了,政府儼然成了漢朝最大的商人。
當時的封建社會裏最能吸錢的行業已經統統把持在政府的手中了,但是,劉徹還要想從商人手裏摳錢,不,準確點兒說,劉徹還想從有錢人手裏摳錢。
這個時候商人的處境是非常艱難的,出於本能,一些商人在積極地尋找新的市場,但大多數商人隻得把大量錢財雪藏起來,商業術語叫作窖藏,主要是指商人把最能體現商業資本價值、單位價值較高的金屬貨幣等,從生產、流通領域中抽取並封存起來。《漢書·食貨誌》所載的“富人藏錢滿室,猶無厭足”,可想而知,劉徹雖然製定了很多盤剝商人利益的政策,但是商人多年的家當還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破產的。
所以,劉徹做了一個大誘餌,等的就是有錢的人上鉤。
這誘餌的材料就是官爵,願者上鉤。
想這個辦法的人還是桑弘羊,至今說起這位理財天才,人們記住最多的還是他的均輸法和賣官,人們還願意說,他因前者而名垂青史,因後者而遺臭萬年。
不論是誰,凡是想當官的,或者是犯了罪希望得到開釋的,隻要將糧食交到糧倉內,即可得官或免罪,官職的大小要根據所交糧食多少來安排。如交六百石糧食的可做郎官,交得更多還可終身免除賦稅徭役。
但是你不能就此定論漢朝一切官職都注滿了銅臭,劉徹用人的最大特點還是唯才是舉、不拘一格。如貴為皇後的衛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仆和奴仆私生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也是從貧苦人民中選拔上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將軍有的竟是越人、匈奴人。
這些情況說明劉徹選拔人才是不受階級出身與民族差別限製的。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劉徹用人就沒有標準,標準還是有的,標準就是“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就是好貓”。這也就是說,不管你是誰,隻要你有才藝、有智謀,那麼我大漢的門就向你敞開。劉徹時期的人才濟濟和景帝時期的人才匱乏差別真是巨大。怪不得班固老人家說:“漢之得人,於此為盛!”
買賣的官職也是特選官職,要真是丞相也能買來的話,還真敢有人拖著金子讓劉徹把皇位開個價。
此項政策施行一年之內,國家糧倉都裝滿了糧食。不用給老百姓增加賦稅,國家的財政收入即飛速增加,一切開支都有了剩餘。桑弘羊所采用的這個辦法固然增加了國家收入,但混淆了是非,助長了買官之弊,保護了犯罪之惡,傷害了善良百姓。
這可不是給某些地方皇帝做政治榜樣,漢朝的都是為了增加國家財政,籌備軍餉、賑災等,這些也都是因為國庫空缺不得已而為之。
說句實話,就是賣官也是公開進行的,收入也是全部歸為國有,隻要有錢的人,你想捐個官當當也是平等對待,可謂機會平等。買了官,皇帝老兒發個聖旨或執照,說明你捐了款才當上這個官。這個必須要區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