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錢是好東西(2)(1 / 2)

上行下不效,劉徹是沒有辦法的,由於地方的某些鹽鐵官吏的不良,以及大規模統一生產經營中必然會出現的問題,在鹽鐵官營之後,對農民也有很多不利之處。如政府為了增加收入,對鹽鐵的銷價定得太高,而質量和品種太次、太少等。

三年之後,孔僅就升任為大農令,桑弘羊也被提拔為大農丞。大農令是封建政府的財神爺,也就是掌管財政的最高官員,大農丞是他的主要助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桑弘羊在理財上就顯示出他的突出才幹,劉徹也越來越喜歡這個金算盤。

鹽的生產,是由當時的漢朝政府自備資金,鹽官供給煮鹽的人工具和糧食,在鹽官的監督下將煮成的鹽全部售給國家,然後再由國家出售給人民,個人不得私售。簡單點兒說就是生產的時候是公司聯營,銷售的時候是國家統一購銷。

鐵的生產,是在郡國出鐵處設鐵官進行生產,就算郡國流出再多的鐵最終點數的還是中央政府,鐵的生產和銷售完全由漢朝中央進行控製。因為鐵的冶煉不但技術比煮鹽要複雜得多,而且成本和規模也比製鹽要大,所以它主要采取國家經營的方式。

買賣二

政府不僅把手伸到壟斷行業,當時就連地方郡國定期貢納實物都要折現,這就是桑弘羊主張的均輸法。

就是各郡國每年上交中央的貢品,都要按照當地的市價,折合成當地出產的產品,這些產品交給國家之後,由均輸官統一調運到缺乏這些產品的地區出售。這樣不但各郡國再也不用為了貢物而派人四處采購物品了,而中央政府也做起了東采西賣的差價買賣,從中獲得了很大利潤。

這個利於四方的政策,不僅增加了政府收入,減少了地方政府的麻煩,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同時打擊了商人的暴利。一舉四得。

買賣三

在漢朝初年的時候,買東西是一件爽快的事,但卻不是一件瀟灑的事。倘若你要埋單走人的時候,嘩啦啦掏出的一定是一批大小、輕重不一的錢幣,這可沒有我們現在齊刷刷的人民幣來得瀟灑。

這是因為漢朝初年,國家對錢幣的鑄造采取放任的政策。當時不但錢的大小、輕重不一,錢幣的重量與實際重量相差懸殊,因此很多人做起了做假幣的活兒,影響了經濟的正常流通和通貨膨脹。到了漢文帝五年的時候,政府更是撤除了禁止私人鑄錢的命令,放任大家自由鑄錢,因而幣製更加混亂。一些豪強和大商人,常常在銅內混入亂七八糟的金屬來牟取暴利。

當時社會因為錢幣麵值問題出的刑事案件不在少數。

漢武帝為了整頓財政,曾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整頓過一次貨幣,但效果並不理想。當時一共造了三種貨幣:一是皮幣,就是用禁苑裏養的白鹿皮製成,每個一尺見方,上麵還繡上五彩花紋,每個值錢四十萬,這種錢由於材質和麵值的原因,範圍基本上隻在上層貴族中流通和使用。

另一種是白金,這是用庫存的銀、錫做的合金幣,分值錢三千、五百和三百三種。

第三種是取銷半兩錢改鑄的三銖錢。

粗略一看,還真嚇一跳,倘若換到現在,消費真的成了一場噩夢。

先別說錢幣的價值相差懸殊,四十萬後麵就是幾千,要是哪天沒帶零錢用四十萬買了一個幾百錢的東西,那得倒騰多長時間啊。

再說就是怪不得這個方案施行得不好,先別說麵值相差如此懸殊,幾十萬下來就是幾千,錢幣的種類五花八門,漢朝人錢包都得準備得不能重樣。

這招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很快就在消費者的怨聲載道中淘汰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漢朝的各個郡國還有造錢的權力,那個時候一個小小的郡國出手比劉徹大方的事件多了去了,這其中的原因就不難想象了,經濟上自成一統,說句貼切的話,挖個坑,往進灌銅水就能造銀子。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為了徹底整頓亂七八糟的貨幣,劉徹采納了桑弘羊的意見。

桑弘羊的意見主要是:取消郡國鑄錢的權力,全部收歸國有,由中央政府一手掌管,各個郡國把所鑄的舊錢銷毀,把銅送到中央;廢除過去鑄的一切錢幣,而以上林三官鑄的五銖錢為全國唯一通行的貨幣。這就是說造錢成了政府的事,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平頭百姓,在消費生活中和朝廷就直接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係,這一有聯係也就必然有了牽製,有了牽製就有了控製。劉徹這才恍然大悟,經濟決定政治啊。

這次的幣製改革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從此那種粗製濫造的劣質錢幣就退出了市場,這樣不但增加了漢朝的財政收入,而且也穩定了市場和貨幣流通。它對漢朝的統治也來了個底朝天的徹底鞏固。

人民中不乏刁民,商人中不乏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