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發動群眾的功夫是不錯的,當時有一個“告捐”製度,凡是告發不如實申報財產的舉報人,查實後獎給告發者一半。這和我們現在的有獎舉報製度有點兒像,我們現在的有獎舉報製度恐怕就是根據這個演變過來的,幾千年了,確實經久耐用。
劉徹的財產驗收官也許有打盹的時候,可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個睡著了,還有那個是睜著的。
重罰之下也有勇夫,漢朝以身試法的商人不在少數,通過這些措施所征收和沒收的財物以億計,劉徹又大賺了一筆。
劉徹找到了生財之道,於是,這項征稅運動愈演愈烈,征稅範圍由原先以現錢和車船為主擴大到包括田宅、畜產、奴婢在內的一切財產。值錢和不值錢的財產統統都要折合成一定的現錢做納稅的基數。前述那些擦亮眼睛舉報偷稅漏稅的良民慢慢發現,他們告的人不是他們的三舅,就是他們的大姨。收稅對象由最初的“隻為商賈居貨者設”,擴大到“凡民有蓄積者,皆為有司所隱度矣,不但商賈末作也”。(《漢書·食貨誌下》)
這項瘋狂的斂財運動雖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打擊了大商人,但從另外一個方麵也阻礙了私營工商業的發展。
劉徹的金算盤
一個帝王從來就不是專攻某個專業的,你看那個專攻文學的南唐後主,文章寫得很好,可是治國就差了點兒。
劉徹的稅收方法側重於有錢出錢的原則,凡是商人可以發大財的生意,一律由官辦經營,例如開礦、冶金、煮鹽,釀酒,其他的行業也要抽營業稅。最厲害的是財產稅,不管是動產或不動產,概由業主報價照抽。
劉徹自然也不是學經濟的。他的背後有一個人,也正是這個人,掌管著此時漢朝的算盤。
這個人就是桑弘羊,劉徹時期的大臣。
桑弘羊,洛陽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以此十三歲入侍宮中。自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起,一直到劉徹去世,曆任大司農中丞、大司農、禦史大夫等重要職務,與擔任大農丞的大鹽鐵商東郭鹹陽、孔僅二人深得武帝寵信。元狩年間以後,在桑弘羊的參與和主持下,先後實行了鹽、鐵、酒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統一鑄幣等經濟政策。此外,還組織了六十萬人屯田戍邊,防禦匈奴。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暫時緩解了經濟危機,史稱當時“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桑弘羊能成為理財專家,這與他的家庭和故鄉是緊密相連的。到了戰國時期,經商已經成為洛陽人的重要職業。一些人經商致富後,就參與了政治活動。當時的洛陽是早在周朝就建立的一個軍事和政治重鎮,周公征服殷人後,把俘虜的殷人都稱作“頑民”,這個叫法可不是什麼光榮稱號,不是頑皮的人民,而是頑固不化的刁民。
這些人不但被強製安上了綽號,而且他們還沒有參加政治活動的權利,於是大多數人就是下海經商了,這句話差點兒讓我說成落草為寇。
商人是最富冒險精神的一個階級,這點無可否認,在商人光景日漸蕭條的時候,偶爾蹦出那麼一兩個商人,著實讓人嚇一大跳。
桑弘羊的家庭就是當時洛陽很富有的大商人,否則他小小年紀就能做劉徹的侍中實在是不可思議。侍中是一種加官,從上到列侯、將軍、卿、大夫,下到太醫、郎中,都可以加官為侍中。當了侍中,就意味著你可以經常出入禁中,接近皇帝,所以這個特殊的官職一直非常熱門。
可見,這個職位是花了不少銀子的。
買賣一
桑弘羊從十三歲做侍中,一直到三十九歲出任大農丞,當了二十六年的侍中。
這期間,由於漢武帝大規模地對匈奴用兵,文景之治攢下的那點兒家當也快被用光了,漢朝麵對著嚴重的財政赤字。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主要負責財政的大農令為了彌補財政的虧空,向劉徹推薦了山東的大鹽商東郭鹹陽和河南南陽的大冶鐵商孔僅擔任大農丞。
以敵製敵,這招最狠,劉徹利用他們經商的經驗和技術,把賺錢的買賣全部讓朝廷來做。
桑弘羊這個時候已經是三十四歲了,由於他很善於計算經濟問題,劉徹讓他幫助東郭鹹陽估算研究鹽鐵官營的細則。
對於漢朝,這可是個大動作,整整耗時一年之久,細則的內容主要是將原來私營的鹽鐵劃歸朝廷管,由國家完全壟斷鹽鐵的生產,不許私人經營。
這個霸道的計劃很快就得到了劉徹的批準,他很快就設立了鹽鐵的官營機構,好多大商人也乘機改行做官了——原來經營鹽鐵生產的商人為各地官營鹽鐵的主管官。這項政策在經濟上是取得很大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