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這個天下,我說了算(2)(1 / 2)

權力的蛋糕

這個時候的公孫弘憑著老謀深算已經當上了劉徹的禦史大夫,這個時候的主父偃僅僅是個郎中,這個郎中可不是醫生,而是漢代的一種官職,官不大,但人才輩出,比如說樊噲、灌嬰、韓信。大概就相當於中央政治局智囊班子的成員吧。

主父偃和皇帝劉徹打個照麵是常有的事兒,但官位相差懸殊的主父偃怎麼會入公孫弘這個老三公的眼呢?

這梁子原來是因為設立朔方郡一事而引起的。

公元前127年,衛青在和匈奴的戰爭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也正是因為這一仗,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劃入大漢的領地,這裏曾經可是匈奴部隊的大後方。主父偃因此提出一個大膽的建議,在河套地區設立一個地方郡,如果大漢能在這一帶發展農業,那麼在和匈奴的戰爭中就不用再千裏迢迢地從內地運送糧食了,這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金錢。

這麼一個慷慨激昂的大膽設想立刻引起了劉徹的興趣,馬上轉給大臣們朝議。

這個建議被大臣們定義為中聽不中用的建議,其中反對最為強烈的就是公孫弘,他的理由是當年秦朝調動三十萬人力去建築郡城都沒有成功,我們為什麼要再次重複這件事呢?

懂得曆史的人都知道,公孫弘的這句話完全是胡扯的,秦朝在河套已經建立了九州郡。以公孫弘的學識,他離秦朝總比我們離得近,可為什麼還會出錯呢?有道是兔子急了也要咬人,這隻老狐狸著了急難免會胡說八道。

最終,劉徹還是拍板同意了這個大膽的想法。

朝堂之下,一個老朽深沉的咒怨也開始發作,雖然毫無聲響,但力量卻異常強大。主父偃大概也沒有料到,這次因公而起的爭執會讓他背負上一個這麼深沉的咒怨。

自此以後,主父偃深得劉徹的喜愛,劉徹有什麼大事也都願意和他商量。

和皇帝的數次親近之中,主父偃越來越了解劉徹的想法了,於是一個為劉徹風格打造的重大方案提出了,主父偃對劉徹說,以前古代的諸侯國方圓大不過百裏,控製起來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今天大漢的諸侯國動不動就是城池幾十座,土地幾千裏。這麼大的林子,有想法的鳥人自然也多,一旦他們形成合力,一定會威脅到您今天的統治。當然,這個問題先帝早已想到,但是手段過於強硬,操之過急,所以才會引起七王之亂。

當今的諸侯王,都是生育大戶,兄弟和兒子動不動就有十幾個,有的還是幾十個。但其中能世代得到封地的也隻有嫡長子。

說了這麼多,我的辦法就是陛下如果能下一道詔令,推廣恩德,也就是要求那些有封地的諸侯們把自己的封地拿出來,分封給子孫。這樣,封地這塊大蛋糕就會讓他們越分越小,但名義上卻也沒有減少他們的土地。

這個辦法一定會得到那些沒有封地的諸侯們的讚成,而且那些有實力和中央對抗的諸侯們在分完封地之後力量也被削弱了。這就是雨露均沾、化整為零。

以上主父偃說得洋洋灑灑一大篇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推恩令,主父偃這次用的力道正是四兩撥千斤之術,劉徹的一個心頭大患就在這力道技巧中被逐步化解了。

削藩令的直接結果就是製造出了很多地主,這些都是必然現象,藩王變封王,封王變地主,變成地主了,劉徹也就放心了。

這個時候的公孫弘已經是三公之首的丞相了,這位平民丞相最終還是走到了榮耀的登封,然而年華的逝去一點兒都沒磨滅這個老叟的心思,公孫弘的野心和他的年齡一樣瘋長。

這個時候,我們玩的是打地鼠的遊戲,誰出頭我打誰,這一次,出頭的是主父偃,主父偃兩策妙計已經加倍鞏固了他在劉徹心中的寵臣地位,公孫弘不得不承認,主父偃缺少的從來不是才華,他擁有的還有公孫弘再不可擁有的年輕,也正是這兩點,讓這個早該平心靜氣享受年華的老頭兒又聞到了威脅的血腥味兒。

在公孫弘恨得咬牙切齒的時候,機會來了。

從以上幾個事跡可以看出,主父偃是很有才華的,但是我們對他的人品沒有加以評價,因為他這個人真的是讓人很難說道,這個人就是人不老實,但是能辦事的那種類型。總得來說利用性價比還是很高的。

主父偃這個時候可以說是漢朝的年度紅人,從郎中一直做到中大夫。想要巴結他的人不在少數,送禮的也自然不在少數,這個主父偃也是來者不拒,照單全收。

曆史證明,狗狂有屎,人狂有事。

這個困頓了大半生的主父偃一心想著要顛覆自己的壞運氣,想要讓幹部子女永遠是幹部子女,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攀龍附鳳。

這主父偃幫女兒看上的是齊國的國王,於是派人到齊國試探一下這門親事,這門親事被齊國紀太後拒絕了,人家齊國太後不給好臉看其實是正常的,雖然你是朝廷重臣,但這種要求未免也是太狂妄了。我這自家還好多事呢,你主父偃跟著添什麼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