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漢朝,我來了(2)(3 / 3)

劉徹確實準備擼起袖子大幹一場了。

朝堂之上,劉徹俯視著腳下俯首的群臣,這些臣子的卑微越發把這個少主的尊貴襯托得膨脹發亮,劉徹的自尊心得到從未有過的滿足。

怪不得誰都想當皇帝,童年讓劉徹不理解的一切事情此刻都脈絡清晰地連貫在了一起。

一些事情,他終於明白了,叔叔劉武為什麼會和父親有矛盾;母親為什麼時不時地就往姑姑那裏跑;哥哥劉榮為什麼會死……一切的疑問瞬時得到了答案。

死去的人就讓他死去吧,那些舊人舊事就讓他們塵封在地下吧!現在,隻有我,隻是我才是這個國家的主人。

權力、尊貴讓劉徹咆哮了。今天他就要用手中的權力來彰顯自己的不同。

該去哪兒去哪兒(列侯就國)

當時的長安城裏,可謂是貴族雲集,比較常見的就是封國的諸侯們。誰不誰的一準兒就能和皇家攀上親戚。

“我上麵有人”這句話更是成了恐嚇對方而使用頻率最高的句子。

這些個貴族,吃的住的一點兒都不比皇上差。

劉徹對此是非常的厭惡,於是立刻頒布詔書要求“列侯就國”,這就國就是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該去哪兒去哪兒。

按理說,這也不是什麼過分的要求,漢代封侯的時候,把一個縣分給誰,誰的名號就叫縣名+侯。而你就是這個縣的一縣之長,縣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歸你管。

畢竟你自己有自己的家,幹嘛賴在長安不走啊,但是這些個貴族可不認這個理兒,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如果你在北京待慣了,讓你回這個莊那個村的你自然不願意。

不到長安不知道錢少,不到長安不知道官小。這些列位諸侯們早就把自己的仕途計劃紮根長安了,這下要挪窩了,自己的那份藍圖也成了廢紙一張,這賠本兒的買賣誰幹啊?

自由往來(除關)

說起函穀關來大家肯定比較陌生,但我告訴你,這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那道神奇關口想必大家就不再陌生了。

這個關口是我國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其在穀中,深險如函,所以稱函穀關。這裏曾經是戰馬嘶鳴的血腥戰場。

秦朝當時為了保衛首都鹹陽的安全,就在此關口設了禁令,沒有往來護照,你是入不了關也出不了關的。這個規矩到了漢朝仍在沿用。

到了劉徹這裏,他為了彰顯漢朝的太平,下令解禁,往來的人可以自由出入。

打報告(檢舉)

被報告的對象就是宗室、宗親,也就是那些個和上麵有關係的人,說白了,就是讓大家監督劉、竇兩家中違法亂紀的人,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統治的穩定。

建明堂

說起這“明堂”來,不光你不知道,劉徹他也不知道,我們現在用於表疑問的“搞什麼名堂”中的“名堂”也就出自“明堂”。

劉徹雖然年輕,但也是個好大喜功的皇帝,一心想學古時候帝王的樣子,做出一番事業,流芳百世。建明堂也是為了效仿古人,用來彰顯自己的尊貴,這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能說得出這“明堂”到底怎麼建,所以此事就被暫且擱置了。

以上有幾項條款無疑是把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大卸八塊。

分權力這塊蛋糕,分多了的人自然飽食一頓,分少了的人自然就會有說法。

這說法找誰說去呢?

朝中除了皇帝誰說話最算數,或者可以包括皇帝誰說話最算數,不用說,這個人就是太皇太後——竇氏。

於是這些個竇一、竇二、竇三……打著自己的姓氏大牌進宮去找太皇太後了。

對於這些親戚們,竇太後倒也回答得爽快,等等吧,再看看。

劉徹新政的第一步計劃似乎得到了竇太後的默許,前方看似是遠大光明,但事實告訴我們,這一切不過是淹沒在權力堆中的海市蜃樓。

這場改革中,劉徹重用了兩個人,一個是禦史大夫趙綰,一個是光祿勳也就是郎中令王臧,這兩個人堪稱是劉徹在這場改革中的左膀右臂,不用說,這兩個人也是地地道道的儒學派,正是這兩個人充當了劉徹起跑的發令槍。一道道直指權貴的禦令也都是這兩個人下發的。

事實證明,跑得最快的,往往死得也最快。

改革在熱鬧地進行著,劉徹似乎也顧不得許多,直到有一天,禦史大夫趙綰對劉徹說,近些天來,到太皇太後那裏告狀的竇氏血親太多了,老太太恐怕也該坐不住了,今後朝中大事是不是不用再向東宮彙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