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漢朝,我來了(2)(1 / 3)

這場看似公平的考試,其實早就在暗中被劉徹定下了大基調,尊儒的一律有機會,主張黃老學派的一律不用。

一個書呆子的成功看似偶然,其實是一種必然。

“目不窺園”的典故相信已經被一大批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引用了無數遍了,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如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寒來暑往,一心一意地讀書。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故事,而是確有其事,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董仲舒。

說他是史上最有名的書呆子似乎一點兒也不為過,我在百度搜索董仲舒三個字,一共搜出468000篇網頁,搜劉徹不過也就搜出317000篇網頁,(搜漢武帝就另當別論了)搜陳冠希竟然搜出31900000篇網頁,由此表明三個問題,一是董仲舒的名聲一點兒都沒比他的主子小。二是我們大家的注意力確實該轉移轉移了,仔細探究曆史你會發現比娛樂圈更多更有意思的東西。

這個征考圓圈劃得大,圈裏的人也都躍躍欲試。

滿腹經綸的學究級人物開始宏觀構圖自己的治國方略了;滿身金飾的有錢人家也開始尋思錢在這個朝廷好不好使了;寒酸得隻剩下學問的讀書人也都自然打包行李進軍長安了。

這個時候的董仲舒已經四十歲了,是名副其實的高齡考生了,這個事情如果搬到如今,恐怕要受一些限製。但當時漢朝胸襟開闊,不搞年齡歧視這一套。

按說,四十已經到了不惑之年了,但是這個董仲舒卻是越活越不明白,在他的心中充滿了問號和解開問號的勇氣。

董仲舒在參加海選之前,已經是當時的博士了,此博士非彼博士也,和今天博士的概念是不同的,但是唯一相同的就是學問都很多。

這個時候的博士其實是個官位,學術地位也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院士,這個博士主要負責的不是學術研究,而是用自己學到的知識為皇帝解開心中的疑問。文帝時期大名鼎鼎的賈誼也是博士出身。

老董在十多年的博士任上,一直默默無聞,在學術上沒有什麼大的造詣。當然這不能全怪老董,因為漢初的主導思想是黃老政治,講究的是清靜無為,老董自然借這個時間韜光養晦。

日子總還得過,老董也沒閑著,他做著一個比較時髦的事情,那就是走穴開課,教授《春秋》,正是在這個時候,董老(人一出名就得反過來叫)為漢朝暗中培養了一批儒學人才。

董仲舒老師當得是非常稱職的。《漢書》描述:“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麵。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

大體上就是說董老師上課很嚴謹認真,對禮法這一套是非常重視的,老師的講台麵前,有帷幕把老師和學生分開,別說和老師在學術上打成一片,有的學生甚至畢業了都沒見過董老師長什麼樣。

劉徹這個考試,對於博士出身的董仲舒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這次,董仲舒考了第一名。

一篇洋洋灑灑的《舉賢良對策》問世了,大概同一時期問世的還有治國藥方——儒術!

看到這裏,我的讀者不禁又會分成兩派,董仲舒為儒學取得正統地位到底是曆史的幸運呢,還是曆史的悲哀。假如當時的思想流派不是儒家的話,曆史又會怎樣演繹,這麼多的未知和可能讓我們心頭小鹿亂撞。

曆史就是拿來分析的,不怕說三道四。

不少人對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句話一直耿耿於懷。其實這句話並不是董仲舒說的,(《漢書》卷56《董仲舒傳》)。這霸道的八個字都是後人根據董仲舒的意思概括出來的。

我對當時情況的理解就是——不是黑就是白,非儒即道。想選個五顏六色的彩虹造型我認為是有難度的。想出現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熱鬧場麵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對於少年劉徹的教育問題,竇太後動不動就會說:“黃老之道是祖宗的東西,不讓劉徹學祖宗的東西,偏要學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像什麼話?”

這句話可以表現出三個意思,一是竇太後擔心劉徹的學習方向;二是竇太後推崇黃老之道;三是老祖宗推崇黃老之道。

還必須要清楚一件事情就是,劉徹和竇太後當時的關係可不像現在小孫孫和老奶奶的關係,隨便撲到懷裏就可以大發地撒歡兒。

不是那麼回事,竇太後在劉徹眼中雖然是血親長輩,雖然現在當皇帝的是劉徹,但實際上,竇太後此時還是大漢的權威。

所以,當時的王道思想不是儒家就是黃老,基本不存在其他讓我們幻想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