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下屬工作之道(2)(2 / 3)

漢高祖用詐騙手段在陳地抓獲韓信,說虧待他是有的;不過,韓信也有咎由自取之處。當初,漢王與楚王在滎陽相持,韓信滅了齊國,不來奏報漢王卻自立為王;其後,漢王追擊楚王到固陵,與韓信約定共同進攻楚王,而韓信按兵不動。當時,高祖本已有誅殺韓信的念頭了,隻是力量還做不到罷了。待到天下已經平定,韓信還有什麼可倚仗的呢!抓住機會去謀取利益,是市井小人的誌向;建立大功以報答恩德,是有誌操學問的君子的胸懷。韓信用市井小人的誌向為自己謀取利益,而要求他人用君子的胸懷回報,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太史公司馬遷評論說:“假如讓韓信學習君臣之道,謙虛禮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矜持自己的才能,情況大概就不同了!他對漢家的功勳,可以與周公、召公、太公薑尚等人相比,後代也就可以享有祭祀了!他不去這樣做,反而在天下已定之時,圖謀叛逆,被誅滅宗族,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公孫弘受重用

人的一生中總難免會被人誤解,那些誤解可能會變成可怕的謠言,你是急著向所有的人澄清事實呢?還是不置可否、泰然處之,讓時間去證明一切?漢武帝時的大臣、政治家公孫弘雖然一直受到“曲學阿世”的譏諷,表現出令人詬病的圓滑和世故,但他仍以七十高齡從政,並一直得到漢武帝的賞識、信任,最終老死在相位上。這是為什麼呢?

公元前130年,漢武帝在官吏百姓中征召明曉當世政務、熟知古代聖王治國之術的人到朝廷任職,命令應征者與各地進京的“上計吏”同行,由沿途各縣供應飯食。公孫弘在考試時答道:“微臣聽說上古堯、舜的時候,不注重封爵加賞,但百姓都能勸勉於善,不注重刑罰但百姓都不犯法。這是因為上古時,在上位的長官做表率給百姓看,而且對待百姓也能守信。後代注重封爵加賞,而百姓反而不能勸勉於善,刑法深刻嚴厲而奸詐之事反而難以停止,是因為在上位的長官不守正道,對待百姓不守信的緣故。優厚的獎賞和嚴厲的刑罰,並不能勸勉人向善和禁止人為非作歹,隻有守信才能做到。百姓各得其所,就不會有爭執的心理;得到合理的待遇,就不會埋怨朝廷。在上位的長官對待百姓合乎禮節,百姓就不會殘暴;愛護百姓,百姓就親近長上,這是擁有天下的國君所急切要做的事情。禮義是百姓所服從的,而賞罰能順著禮義去做,百姓就不會違犯法紀了。”當時參加對策考試的有一百多人,太常奏報考試成績,把公孫弘列為下等。對策上呈武帝,武帝把公孫弘的對策成績提升為第一名,任命他為博士,在金馬門伺應召對。

公孫弘上奏,遇到武帝不同意時,他不在朝廷上爭辯。公孫弘常與汲黯請求單獨召見,先由汲黯提出問題,後由公孫弘進一步補充,武帝經常聽得很高興,所提的建議都加以采納,因此,公孫弘越來越得到武帝的親近和重用。公孫弘曾經和公卿商定某一問題的處置意見,到了武帝麵前,他卻完全背棄了原來的約定,而迎合武帝的心意。汲黯當即在朝廷上批評公孫弘說:“齊人大多欺詐而不忠誠老實;他開始和我們一道商定此條建議,現在卻全都背棄了,這是不忠!”武帝責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了解我的人,認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武帝認為他說得對。武帝身邊的親信經常詆毀公孫弘,武帝卻更加優待他。

公孫弘以麻布做被子,飲食也不注重肉食。汲黯說:“公孫弘高居三公之位,朝廷給他很多俸祿,但是他還用布被,這是在騙人。”武帝就此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九卿中與臣關係好的,沒有人超過汲黯,可是今日他在朝堂上詰問臣,實在切中了臣的缺點。以三公的身份而用布被,和小吏沒有區別,實在是矯飾造作,想借此沽名釣譽,這正如汲黯所說的那樣。而且如果沒有汲黯的忠直,陛下怎能聽到這些話?”武帝認為公孫弘謙讓,更加尊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