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識人用人之術(1)(3 / 3)

當初,始皇帝倚重寵愛蒙氏兄弟,頗信任他們。蒙恬在外擔任大將,蒙毅則在朝中參與商議國事,稱為忠信大臣,即便是高級將領或丞相也沒有敢與他們一爭高低的。趙高一生下來就被閹割了,始皇帝聽說他辦事能力很強,且通曉刑法,便提拔他擔任了中車府令,並讓他教小兒子胡亥學習審理判決訴訟案,胡亥非常寵信他。趙高曾經犯下大罪,始皇帝派蒙毅懲治他。蒙毅認為趙高依法應被處死,但始皇帝因趙高辦事靈活而赦免了他,並恢複了他的官職。官複原職的趙高對蒙氏懷恨在心,便勸說胡亥,讓他詐稱始皇帝遺詔命扶蘇自殺,立胡亥為太子。胡亥同意了趙高的計策。趙高又說:“這件事如果不與丞相合謀進行,恐怕不能成功。”隨即,趙高會見丞相李斯,說:“皇上賜給扶蘇的詔書及符璽都在胡亥那裏,定立太子之事隻在您我口中的一句話罷了。這件事該怎麼辦呢?”李斯說:“怎麼能夠說這種亡國的話呀!此事不是我們這些為人臣子的人所應當議論的啊!”趙高道:“您的才能、謀略、功勳、人緣以及獲扶蘇的信任,這五點全部拿來與蒙恬相比,哪一點比得上他呢?”李斯回答:“都比不上他。”趙高說:“既然如此,那麼隻要扶蘇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為丞相,您最終不能懷揣通侯的印信返歸故鄉的結局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擔當皇位繼承人的。希望您慎重考慮一下!”李斯認為趙高說得有理,便與他共同謀劃,詐稱接到了始皇帝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又篡改始皇帝給扶蘇的詔書,指斥他多年來不能開辟疆土、創立功業,卻使士卒大量傷亡,並且數次上書,直言誹謗父皇,不斷抱怨不能獲準解除監軍職務,返歸鹹陽當太子;而將軍蒙恬不糾正扶蘇的過失,並參與扶蘇的圖謀。因此令他們自殺,將兵權移交給副將王離。

扶蘇接到詔書,哭泣著想要自殺。蒙恬說:“陛下在外地,並未確立誰是太子。他派我率領三十萬軍隊鎮守邊陲,令您擔任監軍,這乃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僅僅一個使者前來傳書,我們就自殺,又怎麼能知道其中不是有詐呢?我們再奏請證實一下,然後去死也不晚呀!”使者見此,多次催促他們自行了斷,扶蘇對蒙恬說:“父親賜兒子死,哪裏還需要再請示查實呢!”隨即自殺。蒙恬不從,使者便將他交給官吏治罪,囚禁在陽周;改置李斯的舍人擔任護軍,然後回報李斯、趙高。胡亥這時已聽說扶蘇死了,便想釋放蒙恬。恰逢蒙毅代替始皇帝外出祈禱山川神靈求福後返回,趙高即對胡亥說:“始皇帝很早就想立你為太子了,可是蒙毅一直規勸他,認為不可如此。現在不如就把蒙毅殺掉算了!”胡亥於是下令逮捕了蒙毅,將他囚禁到代郡。皇室車隊從井陘抵達九原。當時正值酷暑,裝載始皇帝遺體的涼車散發出惡臭,胡亥等便指示隨從官員在車上裝載鮑魚,借魚的臭味混淆腐屍的氣味。從直道抵達鹹陽後,趙高發布治喪的公告,太子胡亥繼承了皇位。

君臣關係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政治關係之一。這種關係處理得妥善與否,常常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安危興亡。實際運作中的馭臣之術,或者可以起到“潤滑劑”的作用,調節斡旋君臣之間的關係,維係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或者可以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激化君臣之間的矛盾和對立,造成政局的動蕩不安。秦始皇在世的時候,靠著他的雄才大略和鐵腕政治,完全可以駕馭趙高、李斯,使國家安然無恙,但是秦二世與秦始皇相比就大為遜色,難以駕馭權臣,終致身首異處。

用長棄短,陳平歸漢

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一統天下,除了有張良、蕭何、韓信“漢初三傑”的輔佐外,還得力於總在關鍵時刻屢出奇計的開國功臣陳平。陳平曾先後跟隨過魏王和西楚霸王項羽,但因不受重用與信任而離開。後來陳平經魏無知引薦才投靠了劉邦,成為劉邦不可或缺的謀臣。

陽武人陳平家境貧寒,喜好讀書。鄉裏祭祀土地神,陳平擔當主持分配祭肉的人,將祭肉分得非常均勻,鄉鄰們稱讚不已。陳平道:“如果我能夠主持天下,也會像分配這祭肉一樣公平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