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是一個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於一身的較為複雜的曆史人物。他講求實事求是的精神,根據自己治理國家的需要,根據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儒、法兩家思想,擇善而從。他禮賢下士、知人善任,聞過則喜,所以能成為一代名君。
雞鳴小技助孟嚐
戰國四公子是指戰國時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嚐君和楚國的春申君,他們揮金如土,養了上千門客。這些門客各有一技之長,盡其所能輔佐四大公子。齊孟嚐君出使秦國被昭王扣留,孟嚐君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嚐君。孟嚐君逃至函穀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嚐君得以逃回齊國。
秦王聽說孟嚐君田文賢明,便派涇陽君到齊國當人質,邀請孟嚐君來秦國。公元前299年,孟嚐君帶著一些門客,到了秦國都城鹹陽。秦昭襄王親自出宮迎接孟嚐君,見孟嚐君的門客前呼後擁,不由得更加仰慕。孟嚐君向秦王獻上一件純白的狐狸皮袍作為見麵禮,秦昭襄王知道這是用名貴的銀狐皮做的,十分得意,在宮中美人麵前誇耀了半天。然後,他把袍子脫下來交給太監,讓他們收起來。秦昭襄王想選個吉日,拜孟嚐君為丞相。大臣們擔心秦王重用孟嚐君,便私下商量怎樣排擠他。他們紛紛對秦王說:“田文是齊國人,手下的人又多。現在,他當了丞相,一定會替齊國打算的。要是他利用丞相的權力暗中對我國不利,我國不就危險了嗎?”秦昭襄王說:“你們說得也是。看來,還是把他送回齊國去吧。”大臣們說:“他在我國已經住了不少日子,我國的情況他差不多全都知道了,哪能輕易放他回去呢?”秦昭襄王聽了,深覺有理,就把孟嚐君軟禁起來。
涇陽君為了形成自己的勢力,在齊國時就跟孟嚐君交上了朋友。如今,聽說秦王把孟嚐君軟禁了,忙替他想辦法。涇陽君帶了兩對玉璧,送給秦王最寵愛的燕姬,請她幫忙。燕姬說:“我跟大王說句話倒可以,隻是別的謝禮我都不要,我隻要一件銀狐皮袍子。”涇陽君把她的話告訴孟嚐君,孟嚐君為難地說:“我隻有一件銀狐皮袍,已經送給秦王了,哪還能要回來啊?”有個門客聽了,對孟嚐君說:“這事不難,我有辦法。”這個門客立刻去跟宮中管衣庫的人聊天,先摸準了門路。當天晚上,這個門客從狗洞爬進宮中,到衣庫去偷那件皮袍。他正在開門的時候,看庫的人驚醒了,那個門客忙裝狗叫,“汪汪汪”地叫了幾聲,看衣庫的人便又放心地睡著了。門客進了衣庫,打開箱子,拿出那件銀狐皮袍,又從狗洞鑽了出來。孟嚐君將這件皮袍送給燕姬,燕姬十分高興,她甜言蜜語地勸秦王把孟嚐君放回去。秦王為其所動,便發下過關文書,讓孟嚐君回齊國去。孟嚐君得到過關文書,帶著門客急匆匆地往函穀關跑。他們到了函穀關,正是半夜時分。按照秦國的規定,每天早晨雞叫頭遍時才許開關放人,他們隻好在關裏等著天亮。孟嚐君十分著急,怕秦王派人追上來。正當孟嚐君一籌莫展時,有個門客捏著鼻子,學著公雞叫了起來。他這一叫,有好幾隻公雞都應和打鳴。緊跟著,關裏的公雞全都叫起來了。守關的人聽見公雞叫了,便打開城門,驗過孟嚐君的過關文書,就讓孟嚐君一行出關了。
孟嚐君以“得士”聞名,而王安石卻將孟嚐君“得士”的美譽予以斷然否定。他說:“孟嚐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並說:“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所以不至也。”其實,雞鳴小技,確顯其長,也能取長補短,為人所用。
趙高李斯輔佐,少子胡亥篡位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時間公元前209年~前207年),也稱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二十六子(最小的兒子)、太子扶蘇的弟弟。始皇出巡死於沙丘,宦官趙高和丞相李斯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帝,賜扶蘇死。
公元前210年7月20日,始皇帝在沙丘宮平台去世。因為始皇帝很厭惡談論“死”,因此,群臣中沒有人敢提關於死的事。待到他病危時,才命中車府令、兼掌符璽事務的趙高寫詔書給長子扶蘇說:“參加喪事處理,靈柩到鹹陽後安葬。”詔書已封好,但卻擱置在趙高處,沒有交給使者送出。因皇帝在都城外病逝,丞相李斯惟恐各位皇子及天下發生變故,於是就秘不發喪,將靈柩停放在能調節冷暖的涼車中,由始皇帝生前最寵信的宦官在車的右邊陪乘。所到之地,上呈餐飯、百官奏報事務與過去一樣,宦官即從車中接受並批複奏事,隻有胡亥、趙高及受寵幸的宦官五六個人知道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