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稱為“治未病”。預防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麵。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指在疾病發生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發生。疾病的發生關係到邪正兩個方麵。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決定疾病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阻止疾病的發生也必須從增強人體正氣和防止病邪侵害兩方麵入手。具體的方法有:

1.調攝精神

中醫認為,精神情誌活動與生理病理變化密切相關。突然、強烈或持續的精神刺激,可導致人體氣機逆亂,氣血陰陽失調,造成疾病。疾病過程中,情誌失調則可造成病情惡化。所以,調攝精神,保持情誌調暢、心態恬淡,有助於培護正氣,預防疾病。

2.飲食有節

飲食當有節製,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進食,避免過饑過飽和五味偏嗜。還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病從口入。此外,從預防的角度來看,某些易使舊病複發或加重的“發物”亦不宜食。

中醫學還有藥膳保健法,兼有藥、食二者之長。藥膳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將食物與中藥,以及食物的輔料、調料等相配合,通過加工調製而成的膳食。這種食品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強身的作用。正確的藥膳食用方法還應做到因時製宜、藥食結合、辨證施膳等。

3.起居有常

生活作息要有一定的規律。中醫主張人應順應四時氣候和晝夜的變化,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並注意勞逸適度,以達到促進健康、增強正氣、預防疾病的目的。

4.藥物預防

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強正氣、提高抗病能力之外,還要注意避免病邪的侵害。《素問·上古天真論》:“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意即謹慎躲避外邪的侵害。其中包括順應四時,防六淫之邪的侵害,如夏日防暑、秋天防燥、冬天防寒等;避疫毒,防癘氣之染易;注意環境,防止外傷與蟲獸傷;講衛生,防止環境、水源和食物的汙染等。

5.避其毒氣

事先服食某些藥物,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防止病邪的侵襲,從而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這在預防癘氣的流行方麵尤有意義。對此,古代醫家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驗。例如,《素問遺篇·刺法論》中就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幹也”的記載。16世紀,發明了人痘接種術預防天花,開人工免疫之先河,為後世預防接種免疫學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近年來,在中醫預防理論的指導下,用中草藥預防疾病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用板蘭根、大青葉預防流感、腮腺炎,用茵陳、貫眾預防肝炎等,都是用之有效、簡便易行的方法。

二、既病防變

既病防變,指在疾病發生的初期,力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止疾病的發展和傳變。

1.早期診治

在疾病的過程中,由於邪正鬥爭的消長、疾病的發展,可能會出現由淺入深、由輕到重、由單純到複雜的發展變化。早期診治的原理在於:疾病的初期,病位較淺,病情多輕,正氣未衰,病較易治,如能早期及時診治,可阻斷病情進一步發展。否則易貽誤病情,甚至喪失治療時機。例如,外感病初期如不及時診治,病邪可能由表入裏、由淺入深,造成病情愈加嚴重,治療也愈加困難。內傷雜病也是如此。

早期診治的時機在於要掌握好不同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及其傳變的規律,病初就能及時作出正確的診斷,從而進行及時有效和徹底的治療。

2.根據傳變規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在掌握疾病傳變規律的基礎上,可以采取積極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展或惡化。疾病的傳變有一定的規律和途徑,根據具體疾病的傳變規律,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對尚未受邪但可能被傳及之處,事先予以充實,阻止病變傳至該處,即所謂的“先安未受邪之地”(《溫熱論》),這是阻止病情發展的有效方法。

例如,治療肝病時,常配合使用健脾和胃之法,使脾氣健旺而不受邪,以防肝病傳脾;又如溫熱病傷及胃陰時,其病變發展趨勢將耗及腎陰,可在甘寒以養胃陰的方藥中加入鹹寒滋養腎陰的藥物,以防止腎陰的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