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養生的基本原則(1 / 1)

中醫養生學曆史悠久,內容豐富,有不同流派之分,但基本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麵:順應自然、形神兼養、保精護腎、調養脾胃。

一、順應自然

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中醫學認為,人稟天地之氣而生,與自然息息相通。所以人順應自然規律而攝生,才能使人體內外環境處於和諧的狀態,才能適應外界變化,有效抗禦病邪,保持健康,延緩衰老,頤養天年。

例如,一年四季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變遷,萬物隨之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人體陰陽氣血的運行也會有相應的改變。根據這一自然規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主張在萬物蓬勃生長的春夏季節,要順應陽氣升發的趨勢,夜臥早起,多進行戶外活動,漫步於空氣清新之處,舒展形體,使陽氣更加充盛。秋冬季節,氣候轉涼至寒,風氣勁疾,陰氣收斂,必須注意防寒保暖,適當調整作息時間,早臥晚起,以避肅殺寒涼之氣,使陰精潛藏於內,陽氣不致妄泄。

二、形神兼養

形,指人體的髒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動。中醫學認為,形神共同組成人的生命活動,形和神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這種形神合一的生命觀是形神兼養原則的理論依據。所謂形神兼養,指既注意保養形體又注意調攝精神,身體和精神協調發展,實現健康和長壽。

形神兼養,其中以養神為首要。中醫主張養神宜清靜,精神內守而不宜躁動;養形則以“形勞而不倦”(《素問·上古天真論》)為度。形神兼養,動靜有度,調神和強身相統一,才符合生命活動的客觀規律。

三、保精護腎

腎之精氣是人的生命活動的根本,主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並對維持機體各方麵的生理活動有重要的作用。保精護腎,指運用各種方法調養腎精,使精氣充足、體健神旺,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保養腎精重在節欲保精。節欲,不是指禁欲,而是指房事有節製。性是人的正常生理需求,性欲不可禁,但也不可縱、不可早。縱欲無度,則耗散腎精,損傷氣血,使人未老先衰。除了節欲之外,導引固腎、按摩益腎、食療補腎和藥物調治等也是保精護腎的常用方法。

四、調養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之強弱與人體之盛衰、生命之壽夭關係甚為密切。中醫十分重視脾胃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調養脾胃,指運用各種方法顧護脾胃,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

調養脾胃的主要內容,一是健脾益氣、滋養胃陰,用藥注意升降;二是用藥不可過偏,避免濫用過於寒涼、燥熱之藥損傷脾胃。另外,節飲食、調精神等也是健運脾胃、調養後天的有效方法。